- 22
- 评论
- 收藏
委员建言“十五五”⑧丨访上海市政协委员蔡友铭:加快推进上海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生物育种创新高地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16 13:46
字号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工程”,“十五五”期间,是全球种业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农业科学院院长蔡友铭告诉记者,当前全球种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创新范式深刻转型,未来五年,国内加速种源自主可控进程势在必行。对此,蔡友铭提出要综合种业平台建设,强化育种创新核心能力,构建种业跨界融合生态,创新院企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特色品种供给体系。
记者:在您看来,上海种业发展面临哪些主要瓶颈问题?
蔡友铭:当前,上海种业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综合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之间的不匹配。上海虽然集聚了6家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16所涉农高校、12家市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和100余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但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种业创新平台方面明显滞后。这一关键短板不仅导致创新资源难以高效整合,更衍生出创新要素分散、协同效能不足、产业链条衔接不畅等系统性挑战,严重制约了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记者:“十五五”期间,如何加快上海综合种业平台建设?
蔡友铭:建议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一步聚焦基因设计育种前沿技术领域,整合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单细胞测序系统、高通量表型组学分析平台等第四代生物育种关键设备,同时通过农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攻关核心种源创制、生物合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关键领域技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设计育种4.0版"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核心支撑。
记者:未来五年,如何强化育种创新核心能力,筑牢种质资源保障根基?
蔡友铭:建议完善种业科技创新链条,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育种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开发高效率碱基编辑器、多位点基因编辑系统及高效植物基因递送工具,为生物育种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创新全基因组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技术,聚焦水稻、(青)花菜、食用菌等优势作物,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重点培育一批适应工厂化生产的设施专用品种、高附加值功能性品种,以及抗逆稳产品种,显著降低对外种源依存度。
记者:“十五五”期间,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体系?
蔡友铭:建议深度整合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感等数字技术,形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BT+IT)双轮驱动的智能育种技术体系。同时聚焦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种业+AI”领域的智能育种算法优化、“种业+生物医药”领域的药用植物功能开发等核心技术,推动育种技术向智能化决策、精准化设计、高效化创制的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育种创新效能。
记者:科研院所和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联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蔡友铭:建议制定创新协同机制,构建“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市场评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企业出需求清单、院所接研发任务、市场验成果价值”的闭环运行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育种创新团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创新范式。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共育,实施“双聘双跨”人才计划,建立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兼职、企业技术骨干到院校进修的双向流动机制。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打造“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复合型育种人才梯队。
记者:在您看来,上海种业发展面临哪些主要瓶颈问题?
蔡友铭:当前,上海种业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综合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之间的不匹配。上海虽然集聚了6家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16所涉农高校、12家市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和100余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但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种业创新平台方面明显滞后。这一关键短板不仅导致创新资源难以高效整合,更衍生出创新要素分散、协同效能不足、产业链条衔接不畅等系统性挑战,严重制约了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记者:“十五五”期间,如何加快上海综合种业平台建设?
蔡友铭:建议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一步聚焦基因设计育种前沿技术领域,整合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单细胞测序系统、高通量表型组学分析平台等第四代生物育种关键设备,同时通过农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攻关核心种源创制、生物合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关键领域技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设计育种4.0版"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核心支撑。
记者:未来五年,如何强化育种创新核心能力,筑牢种质资源保障根基?
蔡友铭:建议完善种业科技创新链条,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育种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开发高效率碱基编辑器、多位点基因编辑系统及高效植物基因递送工具,为生物育种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创新全基因组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技术,聚焦水稻、(青)花菜、食用菌等优势作物,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重点培育一批适应工厂化生产的设施专用品种、高附加值功能性品种,以及抗逆稳产品种,显著降低对外种源依存度。
记者:“十五五”期间,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体系?
蔡友铭:建议深度整合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感等数字技术,形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BT+IT)双轮驱动的智能育种技术体系。同时聚焦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种业+AI”领域的智能育种算法优化、“种业+生物医药”领域的药用植物功能开发等核心技术,推动育种技术向智能化决策、精准化设计、高效化创制的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育种创新效能。
记者:科研院所和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联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蔡友铭:建议制定创新协同机制,构建“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市场评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企业出需求清单、院所接研发任务、市场验成果价值”的闭环运行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育种创新团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创新范式。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共育,实施“双聘双跨”人才计划,建立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兼职、企业技术骨干到院校进修的双向流动机制。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打造“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复合型育种人才梯队。
责任编辑:张岩

- 2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