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张毅:以法为炬,推动技术向善
2025-05-10 08:18
字号


张毅委员(左一)在海口江北新区调研。
“法律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护航技术向善的灯塔。唯有法治与创新相辅相成,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照亮未来的更多可能。”2023年的一天,站在晚高峰的十字路口,看着外卖小哥在车流中穿梭,手机里突然跳出一条“猜我喜欢”的新闻,网约车司机提醒我“稍等片刻”。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人工智能算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改变了千万劳动者的就业形态。
彼时,ChatGPT刚掀起全球人工智能狂潮,Sora正用算法重构视觉表达,算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诸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算法霸权等法律甚至伦理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我意识到,技术向善既需要社会各界的责任感,也需要制度的引导与规范。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算法,我随身携带笔记本,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调研。出差时,我选择不同城市的网约车服务,与近百名司机、乘客交流。有乘客提到“同一行程不同用户价格差异”,有司机感慨“平台派单规则难以捉摸”,也有用户反馈关闭算法推荐的选项层层嵌套……我将这些案例与鲜活的声音一一记录,逐渐形成200多页的调研资料。
调研越深入,问题越清晰。我国算法治理体系存在法律层级低、监管分散、维权困难等短板。部门规章的分散性难以适应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创新,也对传统监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带着这一问题,我多次请教人工智能专家、法学学者及相关部门,并参考国际相关经验。2024年春,提案正式提交。建议从四个维度破题:推动人工智能专项立法,设置算法全生命周期监管义务;建立算法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监管沙盒”机制;要求算法服务透明化,保障用户知情选择权;探索举证责任倒置,开辟公益诉讼新路径。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中央网信办的答复函。这封函件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提案建议的重视,展现了国家在算法治理领域的积极行动——中央网信办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会同各部门对50余家互联网企业开展算法现场检查,督促网站平台依法履行备案手续,加强大模型服务上线前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各省级网信办加强算法信息公示保障用户知情权,优化算法推荐服务选项便捷用户选择权;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算法控制骑手、大数据“杀熟”等平台算法侵害公益情况开展专项调研。
法规方面,今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强调“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适当位置添加提示标识”,这与提案中“根据不同主体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力度加诸相应的合规义务”的建议形成呼应。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网信办提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制并推动具有更高法律层级的《人工智能法》适时出台”,这也与我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的提案》不谋而合。
手捧答复函,我不仅感受到参政议政的庄严,更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温度。这背后,是算法服务优化后劳动者更合理的工作节奏,是用户界面改进后公众更便捷的自主选择权,也是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规范发展逐渐凝聚的共识。
履职三年间,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从数据合规流动到算力调研,从算法治理体系到人工智能立法……若问我“有什么感悟”,那么答案已然清晰,法律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护航技术向善的灯塔。唯有法治与创新相辅相成,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照亮未来的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张岩

- 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