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委员建言“十五五”丨访市政协委员刘波英:推动文创产业培育新业态、构建新载体、驶上新赛道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09 18:35
字号


记者: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文创产业正经历“基因重组式”变革。“十五五”期间,上海应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创产业能级?
刘波英:一是夯实数字文化基建。针对上海现有数字文化核心技术自主率有待提升的现状,建议实施“双千工程”:投入1000亿元建设张江元宇宙创新港、临港数字孪生影视基地等新型基础设施;市区两级联动,设立规模达1000亿元的文化科技融合基金,重点突破 AIGC生成算法、4D 光场拍摄等“卡脖子”技术。在张江建设国家级文化大数据中心,引进“大厂大店大台”,联动各方“英雄小汉”,实现内容深度融合、平台深度捆绑。
二是构建 IP 工业化体系。上海网络文学IP改编市场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选择市级文创园区建立“IP 全产业链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IP价值评估模型。借鉴迪士尼“内容+科技+消费”模式,结合上海“文旅商体展”的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打造沉浸式国潮体验空间,力争实现“十五五”期间全市文化消费市场规模的全方位突破。
三是构筑创意人才矩阵。上海现有数字艺术从业者人数不断增长,“文化+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急需填补。建议在全市高校设立文化科技交叉学科硕士点;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创意工作室入驻“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在浦东国际人才港建设万人规模的数字艺术实训基地。
上海通过实施“技术攻坚+场景开放 +生态重塑”的系统工程,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实现文化创意产值突破,真正成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这既需要政府构建“文化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更需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记者: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应如何用新技术为文创产业赋能?
刘波英:上海应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5G 等前沿技术在文创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
一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三大技术突破方向:数字人情感计算引擎、实时影视级渲染技术、空间计算平台。
二是创新数字文创消费生态。在本市各大商圈建设“元宇宙商业体”,推广AR导购、智能推荐等技术,通过政府消费类补贴,实现线下消费转化率提升。培育数字艺术交易市场,依托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工美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机构,构建覆盖全球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探寻元宇宙领域文创消费的新蓝海,为上海贡献消费的新模式、新爆点。
三是培育虚实共生的文旅新业态。打造“元宇宙+文旅”示范工程,依托豫园“数字灯会”、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等项目经验,在全市建设虚实融合文旅场景;推进“数字孪生黄浦江”工程,实现滨江岸线全要素数字化,打造全球首个超大型城市文化动脉数字孪生体。

刘波英:“十五五”期间,上海应进一步拓展文创消费的新场景、新模式。
一是持续推动老字号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打造更多海派文化产品。比如,在豫园打造“非遗数字工坊集群”;运用3D材质扫描技术,将朵云轩木版水印等34项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资产包;联合小红书搭建“海派文化创作平台”,开发可编程旗袍纹样、AI城隍庙楹联生成器等工具,降低创作门槛至手机端操作;在南京路推行“数字藏品实体化”项目,将上海博物馆青铜器藏品转化为AR盲盒;在外滩源建立老字号元宇宙首店示范区,实现品牌虚实联动。
二是持续推动城市空间场景再造,构建24小时文创消费生态圈。比如,利用江南造船厂旧址工业遗存,在浦江沿岸实施“工业记忆活化试点工程”,打造全球首个“蒸汽朋克主题消费综合体”,集成工业AR剧本杀、机械臂调酒等多种体验场景;在苏州河十八湾建设“水上文创生活走廊”,开发光影水幕餐厅、电竞游船等新业态;依托临港滴水湖水域,构建“海洋文化沉浸式度假区”,引入深海模拟舱、全息鲸鱼互动等科技体验。
记者:在“十五五”期间,文创园区作为发展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应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刘波英:在“十五五”期间,要力争将文创园区打造成为孵化新质生产力、聚集优秀文创企业的重要载体。要推动开放型园区建设,支持园区数智化转型,集聚孵化新型业态,鼓励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体育赛事、商业活动、健康服务等深度融合。
应鼓励园区打开围墙,融入周边社区、街区、城区。支持园区提供更多具有文化创意属性的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举办文化和科技新品的首发、首秀活动,构建青年友好、家庭友好的创新创意氛围,将园区构建为“社区文化科技共生体”。在“十五五”期间,建议打造“文创15分钟生活圈”的创新型文化服务矩阵,在全市培育100个居民共创型文创艺术工坊;建议各区文创园区积极携手区内资源,尤其是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或科创类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田,孕育出社区真正需要且有消费市场的创新产品。
责任编辑:张希喆

- 4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