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淡水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17 09:07
字号

穿过繁华的淮海中路,沿着淡水路一路往前,茵茵碧草,成荫绿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印入眼帘。这里写满了老上海浓浓的记忆,高耸的梧桐树,从街头一直延伸到巷尾,仿佛看不见尽头,秋日的暖阳透过梧桐树叶,像点点繁星洒落在地面,增添了平淡的瞬间。这里随处可见梧桐树、宝藏小店、石库门建筑,林林总总,幽深绵长,满满的市井烟火与海派气息,被誉为“衡(山路)复(兴路)之源”。
在淡水路上随处可见石库门建筑,其中淡水路66弄4号是一幢典型的一正、一厢、两开间、两层、三合院的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外墙为清水青砖红砖腰线,透露出老上海的古朴气息。这里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在这里诞生了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与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阵地,在这里诞生了一面引导中国青年们走向革命的光辉旗帜。
1920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各地建立青年团,长沙、广州、北京、武汉、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团员有1000多人。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张太雷、施存统等负责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全国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这次大会紧随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议决案》成为这次大会一切决议的依据和基础,按党中央的工作需要,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
在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出版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是周刊,32开本,邓中夏题写了刊头,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创办之初,编辑部没有固定场所,稿件由恽代英的居所辣斐德路186号(今复兴中路196号)但一转,“但一”就是恽代英。
1924年春,团中央租下萨坡赛路252号(今淡水路66弄4号)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杂志,当时二楼的客堂间和亭子间是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楼阁作印刷间,底楼客堂间是寓所。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在此工作或居住过。
《中国青年》是在党领导下创办最早的传播马列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刊物,把“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个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变成一声声呐喊,希望青年们担起救国的使命。《中国青年》在创刊词中大声疾呼“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惟一的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打倒一切魔鬼,为中国前途开一个新纪元”。
《中国青年》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肩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重要职责,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
《中国青年》开辟“新刊批评”专栏,由萧楚女担任主笔,向青年介绍了国内外出版的18种期刊,其中包括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法国出版的《赤光》杂志,使青年能够了解到当时最新的社会思潮。
《中国青年》刊登毛泽东、瞿秋白、任弼时等人的稿件,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的,帮助青年们分析社会现状,认清革命形势,鼓舞青年们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
《中国青年》的“不同凡响”让许多青年怦然心动。创刊时是16页的周刊,印发3000册,但至后来发行量达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发行最多的革命刊物。《中国青年》出版后,成为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各种青年团体和广大革命青年联系和通讯中枢,对指导各地团组织和教育团员青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据邓拓回忆“那时不少年轻人的衣袋中常常藏有一本32开的周刊,在反革命统治的角落里,这样一本刊物,往往要秘密地传递过十几个甚至更多人的手。它和《新青年》、《向导》成为革命的群众、进步的学生、教职员乃至一部分稍有新思想的老先生们所特烈追求的读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青年》编辑部随中共中央、团中央撤迁武汉。随后,《中国青年》先后使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在广州、瑞金、延安等地继续发行。1939年4月《中国青年》在延安出版,胡乔木担任主编,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下《中国青年》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毛泽东再次题写刊名,1949年迁至北京。1949年4月起《中国青年》一直是团中央刊物,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历经百年沧桑历变,无数共产党员、英雄先烈为《中国青年》的创办和发行,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斗争直至牺牲,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教育和团结广大青年在此发声和探讨,还有很多团员青年在这本刊物中为革命事业呼吁呐喊、为国家建设奋笔疾书、为民族复兴各抒己见。“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青年》历经百年岁月磨砺,以崭新的姿态教育、服务、团结当代青年,在新时代迸发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青年声音。
1962年9月7日,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20日,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纪念碑揭幕。
在淡水路上随处可见石库门建筑,其中淡水路66弄4号是一幢典型的一正、一厢、两开间、两层、三合院的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外墙为清水青砖红砖腰线,透露出老上海的古朴气息。这里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在这里诞生了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与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阵地,在这里诞生了一面引导中国青年们走向革命的光辉旗帜。
1920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各地建立青年团,长沙、广州、北京、武汉、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团员有1000多人。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张太雷、施存统等负责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全国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这次大会紧随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议决案》成为这次大会一切决议的依据和基础,按党中央的工作需要,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
在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出版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是周刊,32开本,邓中夏题写了刊头,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创办之初,编辑部没有固定场所,稿件由恽代英的居所辣斐德路186号(今复兴中路196号)但一转,“但一”就是恽代英。
1924年春,团中央租下萨坡赛路252号(今淡水路66弄4号)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杂志,当时二楼的客堂间和亭子间是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楼阁作印刷间,底楼客堂间是寓所。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在此工作或居住过。
《中国青年》是在党领导下创办最早的传播马列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刊物,把“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个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变成一声声呐喊,希望青年们担起救国的使命。《中国青年》在创刊词中大声疾呼“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惟一的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打倒一切魔鬼,为中国前途开一个新纪元”。
《中国青年》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肩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重要职责,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
《中国青年》开辟“新刊批评”专栏,由萧楚女担任主笔,向青年介绍了国内外出版的18种期刊,其中包括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法国出版的《赤光》杂志,使青年能够了解到当时最新的社会思潮。
《中国青年》刊登毛泽东、瞿秋白、任弼时等人的稿件,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的,帮助青年们分析社会现状,认清革命形势,鼓舞青年们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
《中国青年》的“不同凡响”让许多青年怦然心动。创刊时是16页的周刊,印发3000册,但至后来发行量达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发行最多的革命刊物。《中国青年》出版后,成为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各种青年团体和广大革命青年联系和通讯中枢,对指导各地团组织和教育团员青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据邓拓回忆“那时不少年轻人的衣袋中常常藏有一本32开的周刊,在反革命统治的角落里,这样一本刊物,往往要秘密地传递过十几个甚至更多人的手。它和《新青年》、《向导》成为革命的群众、进步的学生、教职员乃至一部分稍有新思想的老先生们所特烈追求的读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青年》编辑部随中共中央、团中央撤迁武汉。随后,《中国青年》先后使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在广州、瑞金、延安等地继续发行。1939年4月《中国青年》在延安出版,胡乔木担任主编,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下《中国青年》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毛泽东再次题写刊名,1949年迁至北京。1949年4月起《中国青年》一直是团中央刊物,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历经百年沧桑历变,无数共产党员、英雄先烈为《中国青年》的创办和发行,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斗争直至牺牲,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教育和团结广大青年在此发声和探讨,还有很多团员青年在这本刊物中为革命事业呼吁呐喊、为国家建设奋笔疾书、为民族复兴各抒己见。“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青年》历经百年岁月磨砺,以崭新的姿态教育、服务、团结当代青年,在新时代迸发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青年声音。
1962年9月7日,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20日,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纪念碑揭幕。
责任编辑:王志磊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