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庆祝上海解放76周年高科技赋能《崇尚戎光》首发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27 09:50
字号


系列丛书:见证黄浦双拥文化硕果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深耕双拥题材出版,已陆续推出这六部精品力作,系统梳理辖区内军民团结的动人篇章。《永不褪色:南京路上好八连纪实》全景展现 “霓虹灯下的哨兵” 坚守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蹈火英雄:全国 “模范消防中队” 长篇纪实》生动刻画黄浦消防支队车站中队逆火救援、守护群众的英勇担当;《风展红旗:南京路上学八连模范中队》讲述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传承 “八连精神”,忠诚守护的实践;《医者长征:新时代南京路上好军医》记录长征医院医护人员在抗疫、义诊、科研中的军民鱼水情;《光辉足迹一好八连和他们的第二故乡》通过征文集结等形式,深挖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与驻地的深厚情谊,呈现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




这一系列作品以 “纪实性、艺术性、时代性” 为特色,计划将陆续走进社区、楼宇、学校。文汇出版社副社长熊勇表示:“《崇尚戎光》的出版是文汇出版社深耕双拥文化出版领域的重要一步。我们高度重视这部作品,从编辑校对到装帧设计,每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希望通过优质的出版内容,让双拥精神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崇尚戎光》:从纸质纪实到科技叙事的跨越
作为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书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双重突破。内容上,将基层英雄纳入叙事体系,与英雄集体形成 “宏大叙事 + 个体记忆” 的立体架构,全方位展现双拥精神的深厚内涵。
技术上,绘画团队精准还原场景细节,视频团队运用 AR 技术开发 “观看小程序”。读者只需打开手机微信 “扫一扫”,扫描书中 AR 视频小程序码,即可在手机屏幕显示的播放菜单中,点击观看《崇尚戎光》拥军优属多媒体视频,深入了解好八连战士在南京路上学雷锋、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以及陶依嘉 30 年志愿服务、朱蕙娟扎根拥军一线的奉献历程。
该书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理事长周太彤作序,他在序言中高度肯定此书价值:“《崇尚戎光》以创新的融媒体形式,让双拥故事‘活’了起来,它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力量的生动教材。” 同时,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会长、原上海警备区副政委孙进将军为该书题写书名,遒劲有力的字迹为全书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与庄严感。
该书编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周恩亮和秘书长张南玉告诉记者:“老战士房崇喜的军旅生涯分享特别令人感动,那些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每一本书都是一座精神桥梁,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责任。”

在谈及创作历程时,《崇尚戎光》主编曹天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这本书的诞生,凝聚着整个团队对英雄的敬意与对双拥精神的深刻理解。” 据他介绍,创作团队历时半年开展深度调研,足迹遍布部队史馆、社区街道及老兵家庭,采集口述史素材达 30 余万字。
“团队里 80 后、90 后的成员们在整理抗美援朝老兵高承义的素材时深受震撼。” 曹天风回忆道,“老人讲述‘战友用身体挡弹片’的细节时,我们真切感受到和平的重量。每一幅彩绘、每一段视频,不仅是对英雄事迹的记录,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让年轻一代明白今日的安宁来之不易。” 他强调,这种精神洗礼也融入到了创作的每个环节,团队在绘制八连战士为民服务场景、剪辑陶依嘉义诊视频时,都力求用最细腻的笔触和最真实的镜头,传递双拥精神的温度与力量。

活动现场,向驻区部队、学校、社区赠送首批读本,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与文汇出版社联动合作,将通过多元渠道推动丛书传播:计划依托新媒体平台,以丛书彩绘为核心内容开展线上数字展览;提炼丛书中的经典故事制作精华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起 “黄浦双拥故事” 接力传播活动,以创新形式扩大双拥文化影响力。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海银表示:“《崇尚戎光》融媒体彩绘读本是我们迎接建军百年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起之举。从最初的文字纪实到如今的科技赋能,不变的是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军民团结的坚守。未来,我们将以拥军系列丛书为基石,推动双拥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传统出版与 AR 科技赋能,绽放双拥时代光芒
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为民服务,到新时代消防战士的逆火前行,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用一部部作品构筑起记录双拥文化的精神长廊。《崇尚戎光》的首发,作为三年行动计划的开篇之作,承载着向建军百年献礼的深切期盼。这些凝聚着文字与艺术力量的丛书,既是对八连、武警部队、长征医院等英雄集体的致敬,也是对陶依嘉、朱蕙娟等双拥人物,以及高承义、王延安夫妇等基层英雄的礼赞。
黄浦工作委员会以出版为载体,借助 AR 科技赋能,以文化为纽带,让双拥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正如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理事长周太彤在序言中所说:“每一本双拥文化的书,都是一颗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种子,播撒在时代的土壤里,终将长成守护家国的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