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追寻共同记忆
龚荷/政协联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08 10:23 字号
今年清明节期间,英籍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来上海参访考察。
1915年,乔治·何克出身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他做了一个决定——留华考察。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籍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投身“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1940年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成为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1944年秋,学校迁往甘肃山丹。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0岁。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 “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
何克殉职后被安葬于山丹培黎学校校办工厂院内,1979年重建陵墓。1987年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于1988年安放于此。陵园被定名为艾黎与何克陵园。
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在沪期间,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陈永弟会见了访问团一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路易·艾黎重外孙何洋陪同会见。陈永弟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英国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和逝世80周年。80年前,正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年仅30岁的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乔治·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始终铭记他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正遵循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发扬传承“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在上海宋庆龄学校,访问团一行参观了学生活动中心、“宋庆龄书房”、中小学教学楼等。在“宋庆龄书房”,代表团驻足观看宋庆龄的历史照片墙,了解她凝聚国际友人,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奋斗的非凡经历。座谈交流中,访问团一行向宋庆龄学校的孩子们深情讲述了一位英国青年的中国故事。乔治·何克,这位扎根黄土高原的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浇灌了中外人民友谊的花朵。他的奉献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让在场的孩子们深受触动,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访问团一行来到乔治·何克纪念碑前,祭奠这位抗战时期为工合培黎学校献身的英国国际主义战士。2016年5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这里为乔治·何克竖起了纪念碑,向世人宣传弘扬这位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贡献。乔治·何克的侄子Mark Thomas和乔治·何克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Blades of Grass)》的作者、乔治·何克的侄孙Peter Jarvis等向纪念碑敬献鲜花。
在上海路易·艾黎故居,访问团一行在故居守护人的陪同讲解下,参观了修缮后的艾黎故居。大家边听边看,对艾黎故居的保护修缮大为赞赏,并表示非常愿意提供一些路易·艾黎的珍贵照片,进一步丰富历史展陈,共同讲好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并肩作战的感人故事。
大家都希望,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新时代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让中英友谊之树常青,共同谱写文明交融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