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委员潘江雪:写在《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出版之际,点燃梦想,赋能未来
潘江雪/政协联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27 10:41 字号
《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BR/>潘江雪 著<BR/>教育科学出版社

《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
潘江雪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我正式告别金融行业,一头扎进公益行业。必然中带着偶然,我选择了青少年教育,创办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回首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我发现“真爱梦想”这一路的探索,可能是中国教育公益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素养教育实验行动”,直接影响700多万名师生,数万名志愿者、成千上万的捐赠人参与其中。这些可爱的人,我们称之为“梦想家人”。
如今,第一批梦想孩子已经毕业、工作、成家,他们还会“返场”,回味当年在学校参加的梦想活动,分享成长中的幸福点滴;第一批梦想教师、梦想校长已经退休,但他们仍在参与公益活动,有的成了梦想督导,有的成了培训志愿者,有的成了当地其他梦想教师的领路人。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不断加入公益行动,他们对教育公益的赤诚与坚持令人感动。
2022年,拙著《有效的爱——真爱梦想公益方法论初探》(简称《有效的爱》)出版,它凝结了“真爱梦想”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有效的爱》以公益实践为主题,探讨如何做“有效公益”,包含了我们对公益的深度思考。公益的出发点是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为什么要在“爱”之前加一个定语——“有效”呢?第一,它体现了一种自我管理。做公益不仅要奉献个人的爱心,而且因为公益具有公共属性,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心可以很热,但头脑要冷静。对具体公益项目的选择和投入是需要理性的。第二,它说明做公益要判断是否真的有效果,对受益群体是否真的有作用。第三,它意味着要有效率。公益组织承担着对捐赠人的信托责任,善款善用,意味着要持续改进工作效率。在这个柔软、感性的公益慈善世界里,“真爱梦想”有些棱角,也相对理性。
“有效的”是定语,核心词是“爱”。“爱”是很难真正被框住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内在流淌出来的生命力。生命力本身带有一种原始的、澎湃的力量。教育和公益在本质上都是爱的传递,是在传递生命力。我一直相信,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我更推崇“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仅要帮助孩子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更要让他们今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我认为,教育和公益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终生就是修习过一种美好有激情、理性有境界的生活。基于我们自身的这种修习过程所传递出的态度、观念和特定的知识体系,对孩子而言,就是教育。
这个过程很漫长,有收获,也充满了挑战。
我们往往想把最好的东西,以最快的方式给到孩子,却欲速不达。我们要接受“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持之以恒地付出爱和做出恰当的引导。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被爱与梦想唤醒,如破土的种子,找到成长的方向。因为生命动力就在那里,哪怕埋藏在地下深处。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的梦想教育。
回顾这些年的教育公益探索之路,对我个人和真爱梦想而言,实践越深入,困惑和问题就越多。一线教师对我们的期待,远远超过一家小小的公益组织的能力范围。教育是社会问题的镜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指出的:我们需要一份能够在改变未来的同时,修复现有不公正的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在这场“素养教育实验行动”中,我们建立起一项关于梦想教育的社会契约,不仅得到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校长及时而真实的反馈,还源源不断地获得全国数百个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多位教育专家学者的启迪和指导,也由此赢得社会各界在资金和智力上的赋能。
实践过程中,我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在不同场合陆陆续续开启对话和交流,汇聚成了宝贵的思想,沉淀为我的教育思考,也成为教育公益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思想指导,并塑造了如今的“真爱梦想”。
在《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中,我详细介绍了这些年间“素养教育实验行动”中,“真爱梦想”提炼出来的本土方法论,并将结合深耕教育公益的经历,如实呈现我们是如何带着“真爱”去联结广大师生、去推动素养教育的些微改变,如实记录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思想的火花燃烧旺盛,就会点燃梦想。梦想会激荡我们的内心,引领我们的行动。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走访过近千所学校,认识了很多充满激情又默默无闻的偏远地区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局长,总能感受到他们的朴实真诚,以及对教育事业和孩子们的无限热忱。他们就是那一杆杆有思想的“芦苇”:平凡而有韧性。当遇到越来越多的“芦苇”,公益就像春风,吹过这片本不平静且生机勃勃的芦苇荡,激起大家对教育梦想的追求和持续行动。于是,就有了这本《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记录“真爱梦想”这些年的教育公益之路,与有思想的“芦苇们”畅聊“爱与梦想”的故事。
回望“真爱梦想”走过的这十七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然而,生命的长短不能用时间来衡量。心中有爱时,刹那便是永恒。
希望《看见未来:梦想教育探索之路》一书的真实故事和思考能带给大家希望与力量。让我们一起做追逐梦想的“芦苇”,在芦苇荡中泛漾起思想的涟漪。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