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深化“源文化”研究,推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3-04 11:38
字号

近日走访交大徐汇校区,在气象局参加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回忆等,勾起我曾担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徐汇区政协委员期间对徐汇区海派文化的了解记忆,深切感受到当今提升徐家汇源功能的重要性,也是加快建设上海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的一个主要路径之一。
一、深化“源文化”研究,确立徐家汇的枢纽地位
1. 构建“上海源文化”学术体系
- 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历史学、城市规划、中西文化交流等),系统梳理外滩源(殖民金融文化)、徐家汇源(中西融合原点)、虹桥源(现代开放窗口)的差异化定位。
- **徐家汇源的核心价值**:
- **文明对话枢纽**:以徐光启-利玛窦合作为起点,体现科学、宗教、教育领域的双向融合(如《几何原本》翻译、土山湾工艺院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
- **城市生长基因**:土山湾作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与近代手工业发源地,推动徐汇区成为海派文化技术创新的早期试验场。
- 出版《徐家汇源文化图谱》,整合历史档案、口述史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呈现其文化传播网络。
2. 土山湾文化的活化工程
- 复现“土山湾工艺链”: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互动工坊(彩绘玻璃、木雕、印刷术),打造“传统技艺-现代设计”转化平台。
- 策划“海派之源”数字展:利用VR复原徐家汇天文台、藏书楼等历史场景,串联徐光启纪念馆与现存宗教建筑群。
二、以“跨域比较研究”拓展文化影响力
1. 徐光启-利玛窦研究的国际化路径
- 与澳门、罗马(梵蒂冈档案馆)、马切拉塔(利玛窦故乡)建立学术联盟,联合开展“大航海时代知识迁移”课题,挖掘手稿、信札等未公开文献。
- **沪澳双城遗产联动**:
- 设计“利玛窦文化线路”:澳门大三巴→上海徐家汇,开发主题研学游,申请“海上丝绸之路”跨国遗产标签。
- 对比两地气象站数据(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与徐家汇观象台),申报“近代东亚科学观测体系”遗产项目。
百年气象观测
澳门与上海,双城气象观测之史,皆逾百岁,科学光芒熠熠。
2012年徐家汇国家气象观测站,2020年大潭山观测站,相继荣获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之誉。
百年间,气象观测伴社会发展而精进,部门日臻专业。更难忘沪澳两地,百年前气象已结不解之缘。
2. 海派文化溯源工程
- 建立“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澳门土生文化”比较数据库,分析建筑装饰、饮食习俗、语言混用的共性(如上海石库门与澳门骑楼的装饰母题)。
包括中西结合建筑等。
华山路1954号,交大徐汇校区,原为南洋公学。校园内建筑围绕大草坪周边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以折衷主义为主,呈现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中国古典式等样式特征。
教学楼(中院):砖木结构,1898年建。
图书馆: 砖木结构, 1919年建,具哥特式特征。
体育馆:钢筋混凝士结构,1925年建。
办公楼: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建,庄俊设计。
校门:砖木结构,1935年建,明清宫殿式。
工程馆: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建,哥特复兴式。
新上院:钢筋混凝土结构,1954年建,中国古典主义样式。
三、以“世界遗产标准”重构徐家汇源发展动能
1. 申报策略升级
- **联合申遗可行性**:
- 提炼“中国近代化启蒙地”主题,将徐家汇源(科学/宗教)、外滩源(金融/建筑)、杨浦工业带(工业遗产)捆绑,对标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模式。
- 突出“活态遗产”特征:保留徐家汇天主堂弥撒、徐汇中学教学等持续功能,符合UNESCO对社区参与的要求。
- **近期行动**:
- 对标《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修复历史环境(如调整现代建筑高度、恢复徐家汇河道意象)。
- 委托ICOMOS专家进行预评估,制定缓冲区管理细则。
2. 区域能级跃升计划
- **空间叙事重构**:
- 打造“徐光启精神轴线”:从光启公园延伸至徐家汇书院,设置“科学对话”主题公共艺术装置。
- 创建“气象科技文化廊”:联动气象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嵌入气候主题沉浸式体验。
-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源动力”品牌:开发徐家汇源IP盲盒(徐光启×利玛窦卡通形象)、剧本杀《土山湾密码》。
- 开通“海派之源”水上巴士:连接黄浦江沿岸遗产点,形成水陆立体游线。
四、实施保障机制
- **政策协同**:推动市级立法《徐家汇源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建筑高度、业态准入负面清单。
- **资金池构建**:设立“源文化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认养。
- **国际传播计划**:与Discovery合作拍摄《徐家汇:东方雅典的诞生》,参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展。
徐家汇源的价值超越单一景区,属于全开放的及商业、商务、文旅体、宗教、公园等综合城市空间,是解码上海近代化基因的关键密码。需以全球视野重新锚定其“文明互鉴始发站”的定位,通过学术深耕、空间激活与国际对标,使其成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文化地标。
施蔷生
2025年2月28日
一、深化“源文化”研究,确立徐家汇的枢纽地位
1. 构建“上海源文化”学术体系
- 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历史学、城市规划、中西文化交流等),系统梳理外滩源(殖民金融文化)、徐家汇源(中西融合原点)、虹桥源(现代开放窗口)的差异化定位。
- **徐家汇源的核心价值**:
- **文明对话枢纽**:以徐光启-利玛窦合作为起点,体现科学、宗教、教育领域的双向融合(如《几何原本》翻译、土山湾工艺院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
- **城市生长基因**:土山湾作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与近代手工业发源地,推动徐汇区成为海派文化技术创新的早期试验场。
- 出版《徐家汇源文化图谱》,整合历史档案、口述史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呈现其文化传播网络。
2. 土山湾文化的活化工程
- 复现“土山湾工艺链”: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互动工坊(彩绘玻璃、木雕、印刷术),打造“传统技艺-现代设计”转化平台。
- 策划“海派之源”数字展:利用VR复原徐家汇天文台、藏书楼等历史场景,串联徐光启纪念馆与现存宗教建筑群。
二、以“跨域比较研究”拓展文化影响力
1. 徐光启-利玛窦研究的国际化路径
- 与澳门、罗马(梵蒂冈档案馆)、马切拉塔(利玛窦故乡)建立学术联盟,联合开展“大航海时代知识迁移”课题,挖掘手稿、信札等未公开文献。
- **沪澳双城遗产联动**:
- 设计“利玛窦文化线路”:澳门大三巴→上海徐家汇,开发主题研学游,申请“海上丝绸之路”跨国遗产标签。
- 对比两地气象站数据(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与徐家汇观象台),申报“近代东亚科学观测体系”遗产项目。
百年气象观测
澳门与上海,双城气象观测之史,皆逾百岁,科学光芒熠熠。
2012年徐家汇国家气象观测站,2020年大潭山观测站,相继荣获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之誉。
百年间,气象观测伴社会发展而精进,部门日臻专业。更难忘沪澳两地,百年前气象已结不解之缘。
2. 海派文化溯源工程
- 建立“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澳门土生文化”比较数据库,分析建筑装饰、饮食习俗、语言混用的共性(如上海石库门与澳门骑楼的装饰母题)。
包括中西结合建筑等。
华山路1954号,交大徐汇校区,原为南洋公学。校园内建筑围绕大草坪周边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以折衷主义为主,呈现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中国古典式等样式特征。
教学楼(中院):砖木结构,1898年建。
图书馆: 砖木结构, 1919年建,具哥特式特征。
体育馆:钢筋混凝士结构,1925年建。
办公楼: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建,庄俊设计。
校门:砖木结构,1935年建,明清宫殿式。
工程馆: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建,哥特复兴式。
新上院:钢筋混凝土结构,1954年建,中国古典主义样式。
三、以“世界遗产标准”重构徐家汇源发展动能
1. 申报策略升级
- **联合申遗可行性**:
- 提炼“中国近代化启蒙地”主题,将徐家汇源(科学/宗教)、外滩源(金融/建筑)、杨浦工业带(工业遗产)捆绑,对标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模式。
- 突出“活态遗产”特征:保留徐家汇天主堂弥撒、徐汇中学教学等持续功能,符合UNESCO对社区参与的要求。
- **近期行动**:
- 对标《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修复历史环境(如调整现代建筑高度、恢复徐家汇河道意象)。
- 委托ICOMOS专家进行预评估,制定缓冲区管理细则。
2. 区域能级跃升计划
- **空间叙事重构**:
- 打造“徐光启精神轴线”:从光启公园延伸至徐家汇书院,设置“科学对话”主题公共艺术装置。
- 创建“气象科技文化廊”:联动气象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嵌入气候主题沉浸式体验。
-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源动力”品牌:开发徐家汇源IP盲盒(徐光启×利玛窦卡通形象)、剧本杀《土山湾密码》。
- 开通“海派之源”水上巴士:连接黄浦江沿岸遗产点,形成水陆立体游线。
四、实施保障机制
- **政策协同**:推动市级立法《徐家汇源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建筑高度、业态准入负面清单。
- **资金池构建**:设立“源文化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认养。
- **国际传播计划**:与Discovery合作拍摄《徐家汇:东方雅典的诞生》,参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展。
徐家汇源的价值超越单一景区,属于全开放的及商业、商务、文旅体、宗教、公园等综合城市空间,是解码上海近代化基因的关键密码。需以全球视野重新锚定其“文明互鉴始发站”的定位,通过学术深耕、空间激活与国际对标,使其成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文化地标。
施蔷生
2025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王志磊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