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见证:1937年8月《世界知识》杂志刊发的《卢沟桥抗战记》
桂星星、武龙女/人民政协报  
2025-04-17 07:47 字号
◀ 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

◀ 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

▲ 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

▲ 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中,珍藏着一本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杂志,尤为珍贵的是,书中刊载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战地记者方大曾采访第29军前线阵地所撰写的著名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这篇报道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一手信息,方大曾也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位中国新闻记者。
不同寻常的杂志
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杂志,封面漫画内容为打向日本侵略者的一记强有力的拳头,拳头下方标有“华北”二字,意为华北团结起来的强大抗日力量。封面底部印有“予侵略者以打击”,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抗日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意志。
其中,战地记者方大曾采访第29军前线阵地所撰写的著名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一手信息,方大曾也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位中国新闻记者。
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抗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也是许多欧美报刊的供稿人。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民风民俗、战事新闻及社会变迁,在当时与范长江、徐盈等同负盛名,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九一八事变后,方大曾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许多反映抗日题材的经典摄影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时,方大曾到前线采访,活动于长城内外,从那时起,他以“小方”署名报道前线战事。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时任中外新闻学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的方大曾,在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即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历经艰险,成为卢沟桥事变后首个抵临现场的中国新闻记者,后写出第一篇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新闻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并配以照片发表。
方大曾在文中写道:
记者在宛平县工作毕,即登卢沟桥西行,我军此时已在桥之西端,桥头满堆沙袋。守军盘问我,我说是从北平来的,他们很兴奋。又问我: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我即据实告以并未撤退,且正在增援中。听了这消息之后,兵士们都感觉极愤恨。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也许这篇通信到读者目中时更严重的局势又已展开着了,因为我实在没有法子相信,同时全中国的民众也都没有法子相信:这次事件又和过去一样造成万分耻辱的结果。假若忠勇抗战的二十九军从北平撤退了,而这样大量的日军被容许长驻在华北,那么华北不是就等于伪满和冀东一样了吗?
他将这些见闻写进《卢沟桥抗战记》一文,该文成为当时全国军民了解抗战前线最直接与翔实的描述。他在文章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之后,《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陆续刊发了他有关卢沟桥事变的专题摄影报道。这些由记者亲历现场记录下来的文字与图片,在第一时间,向世人提供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的一手信息,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小方的名字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珍贵的历史资料
方大曾先后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战地前沿,拍摄了大量中国军队抵抗日寇的珍贵照片,发出十分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
1937年9月,时年25岁的方大曾奔赴当时战事激烈的保定进行采访。9月18日,他从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从此失去音讯,湮没至今,此文于1937年9月30日在《大公报》刊发。
方大曾是民族精神与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在《卢沟桥抗战记》这篇报道中,他用自己的职业方式,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着人类的良知与正义,展现出无比高尚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的,便是中华民族面对外侮强敌时所展现出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卢沟桥抗战记》第一时间向广大读者详述了战事的轮廓和战地记者亲眼所见,与评论相得益彰,生动准确,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抗日战争史,特别是七七事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作者单位:香山革命纪念馆)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