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钩沉|徐汇区中心医院旧址往事
2025-04-11 07:54
字号


虹桥疗养院旧址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资料照片

虹桥疗养院在1938年5月25日的《文汇报》上刊登的广告。 资料图片
时间回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陕西南路、淮海中路路口的虹桥疗养院,两位重要人物在此虎口脱险。1
淮海中路966号,虽然密密的脚手架显示大楼还处于施工阶段,但墙体上“徐汇区大华医院”这几个大字,意味着创办于1926年的徐汇区大华医院即将搬迁至此。还有媒体从徐汇区卫健委证实,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整体搬迁至此。
在此地址上,老上海人更熟悉的是另一家医院:在过去约半个世纪的光阴里,这里是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院址。去年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搬迁至龙川北路366号新院区运行。
陕西南路淮海中路路口,寸土寸金之地。淮海中路966号的东面是百盛,对角为巴黎春天,南面为环贸,均为沪上知名的百货商场,是时尚潮人扎堆的所在。每当红绿灯变换,来来往往手持咖啡杯的年轻人,脚步交错在路口,他们或许很少会留意,淮海中路966号的现代化医疗大楼之侧,还有一处历史保护建筑。
这就是上海虹桥疗养院旧址,位于淮海中路966号5号楼。
资料显示,虹桥疗养院大楼“布局对称,立面强调垂直线条,构图以左右两块前出墙体把整个立面分成五段。中间入口拱形门洞,挑出弓形雨厦。红瓦折脊式屋顶开棚式老虎窗”。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入选的98项(组群)中,上海虹桥疗养院旧址赫然在列。
时间回到1949年,两位重要人物曾从虹桥疗养院脱险。
2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6年,一批优秀的民盟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李闻惨案”发生后,张澜先生大义凛然,怒斥国民党特务暴行。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张澜拒绝当局利诱,不畏反动派对民主人士的暗杀威胁。
1949年5月初,上海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由于生命安全处在威胁之中,张澜、罗隆基不得不留在虹桥疗养院。他们在这里等待着光明的到来。当解放军开进上海市区的同时,中共地下组织营救张澜、罗隆基的行动也围绕着陕西南路、淮海中路这一街角展开。
3
虹桥疗养院由丁惠康创办,院址最初坐落于沪西虹桥路201号。
丁惠康(1904—1979),江苏无锡人,是知名学者、收藏家、医学家丁福保之子。1927年,丁惠康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就读期间先后担任《中西医学报》《德华医学杂志》《申报医学大纲》主编。1928年,他创办上海肺病疗养院。1934年,又以30万元巨资创建上海虹桥疗养院。该院建筑雅致、设备精良,为国内最先进的疗养院。当时,肺结核几乎等于绝症,虹桥疗养院为治疗肺结核病的中型专科慢性病疗养院。
1935年,丁惠康赴德、奥、瑞士考察和学习,是年底获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回沪,倡导建立公共医院,普及劳动保护,并致力于社会防痨事业。1936年,知名爱国人士杜重远被捕,其间正是借到上海虹桥疗养院就医之机,先后与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会面,商讨抗日救国事宜。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丁惠康以虹桥疗养院全部手术器械设备用于治疗抗敌前线负伤官兵。上海沦陷后,西郊地区治安动荡,丁惠康在法租界内的今淮海中路口创设新的虹桥疗养院(一说为海上名绅叶鸿英的宅第),延请沪上医学名家为民众治病。
丁惠康从1939年起,先后发起上海市第一、二届防痨运动,为1万余市民免费进行X光检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拒受伪职,开始收藏文物。1939年与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等发起“中国历代书画展”,出版《中国历代名画大观》,后又以出售40幢房屋所得款项,悉数用于收购古代名画与其他文物,使其免遭日伪洗劫和散失。
4
1949年,正当张澜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之际,正是上海虹桥疗养院院长丁惠康将他和罗隆基接到了院中。主持院内工作的副院长郑定竹不顾个人安危,与国民党特务巧妙周旋,成功保护被软禁在虹桥疗养院的张澜、罗隆基。他以诊断事实据理力争:“张先生患尿道感染和齿槽脓漏,罗先生患活动性肺结核和糖尿病,都不能离院。”以医家信誉和自身性命为担保,保护了二人躲过一劫,最终为两位先生等到了脱离虎口的机会。
1949年5月26日,《新民报》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及中委罗隆基二氏,自五月十五日为国民党特务机关派负在虹桥疗养院监视后,失却自由已十五天,兹悉张罗二民已于昨日下午,脱险到达安全地区,深夜已可与亲友通电话。”
1949年9月,张澜、罗隆基在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丁惠康向人民政府捐赠历年收藏的文物和数百种书籍。
至于曾在危难之际以身家性命保护了张、罗二人的郑定竹,在1949年8月于《解放日报》发表一则启事:
“定竹服务虹桥疗养院十年期满,即日起辞去该院副院长及肺痨科主任之职,以后全日在抗痨诊疗所服务希各界人士。又本所平素举办之抗痨X光摄影,以超巨型X光摄影机,用柯达十四寸软片一大张可带回及供主治医师参考,时间上午10至12下午门诊时间仍为4至6诊务由本人亲自主持。”
60年后的2009年,同样是《解放日报》,刊载了一则消息:上海解放6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民盟市委领导看望了当年94岁高龄的郑定竹老先生。
5
1956年2月,虹桥疗养院成为上海市首家改私为公的医院。1958年,虹桥疗养院、怡和医院合并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命名为徐汇区中心医院。
《上海勘察设计志》显示,徐汇区中心医院病房楼1984年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设517张病床,呈“一”字形平面,每层为1个护理单元。病室朝南,辅助用房及护士台朝北,中间为走廊,两端是楼梯和电梯。这幢13层的住院部大楼,一跃成为当时全市各区中心医院中最高的住院建筑。
据新闻报道,当时徐中心用黄连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血小板聚集率等症,取得成果,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因为地处人文荟萃之地,徐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不少离休干部、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就医选择。全国劳动模范、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李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和金石篆刻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高式熊先生,都是在徐汇区中心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其实,直到上海解放,疗养院作为一个“新概念”,在上海还是屈指可数。1950年代初,上海总工会在风景优美的区域建立了一批疗养院,房间以设5床、3床为主,集中卫生间,配置简易医疗检查设备,供慢性病员、康复病员治疗与休养,属大众化疗养院。
1980年代起,上海建筑设计频频走出去,疗养院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有1952年在虹桥农工路75号建造的上海工人疗养院,占地9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院初期,仅有4幢别墅式花园小楼,后发展为3幢3层疗养大楼及5幢别墅小楼,共有700张床位。院中有绿色草坪,可供上百人打拳做操,又有“千步曲径”、樱花亭、葡萄廊、荷花池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还有1951年在无锡太湖之滨建设的华东疗养院、1954年在杭州钱塘江畔建造的杭州屏风山疗养院,和1983年在青浦金泽镇金姚村元荡湖滨建造的上海石化总厂疗养院等。
责任编辑:丁元圆

- 1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