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生如夏花之绚烂静美,宝山路上的邓中夏旧居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3-16 19:00 字号
上海的宝山路跨越静安区与虹口区,全长1700多米,南起天目东路,北至同心路。宝山路修筑于1902年,最初是红泥石子路,后改扩建成水泥路。宝山路原本是宝山县(今宝山区)通往上海县(今闵行区)的主要道路,故得名,现为静安区的主要道路。
上世纪20年代,在宝山路两侧先后兴建起裕和协丝厂、华纯棉织厂、德成肥皂厂、中华玻璃厂、天然墨厂、大丰祥百货店、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长江书店等大量企业,以后又兴建起宝山里、义品里等大批石库门里弄住宅。那时的宝山路是上海华界的一条重要商业街,其规模可与公共租界的主要商业街相媲美。宝山里旧照

宝山里旧照


宝山里(今宝山路403弄)是一片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坐北朝南,红砖坡顶,朱红色木头门窗。其中,宝山路403弄92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邓中夏旧居。邓中夏是北京大学的才子,参加过“五四”爱国反帝运动,主动在工人群众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在上海被捕后宁可烧成灰烬也不肯叛党。
邓中夏(1894年-1933年),湖南宜章(今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少年时就读于湖南郴郡第七联合中学(今郴州一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今北京大学中文系)。邓中夏在演讲

邓中夏在演讲

1920年邓中夏在老师李大钊的引导与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与高君宇、何孟雄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北京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之一,邓中夏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后,邓中夏担任北方分部主任,负责领导我国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1922年邓中夏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发动和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成为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1923年在李大钊的推荐下,邓中夏参与创办上海大学,担任上海大学总务长,主持上海大学的行政工作。邓中夏制定了上海大学的发展规划,拟定了上海大学章程,表示“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邓中夏锐意进取,大胆改革,改变了上海大学的课程设置,增加社会学系,聘请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任弼时、李立三等著名共产党人到上海大学任教,使上海大学面貌一新。
在邓中夏的倡导下,上海大学组织了许多学术性的团体,如“社会问题研究会”、“文艺研究会”、“春风文学会”等。上海大学很快便在全国获得了声誉,吸引了各地有志青年报考,甚至有不少华侨青年也前来就读。在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大学非常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上海大学的学生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国民革命和反帝运动,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线。上海大学被誉为“东方红色大学”,与北京大学并称为“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南北两个中心”。
在上海大学任职期间,邓中夏居住于宝山里92号(今宝山路403弄92号)。当时,为躲避反动军阀的通缉,邓中夏改名邓安石,居住在宝山里92号寓所的底层,室内仅有一张床、一个写字台与几把椅子。1924年上海大学迁往西摩路130号(今陕西北路299弄),邓中夏搬离了宝山里寓所。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团中央的工作,参与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
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邓中夏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为响应五卅运动的号召,邓中夏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
1927年邓中夏参加了党的“八七”会议,坚决拥护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邓中夏当选赤色职工国际中央执行局委员,并出席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邓中夏与贺龙、关向应等在洪湖地区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担任红二军团政委。
1932年邓中夏调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开展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1933年5月邓中夏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国民党反动派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邓中夏在就义前两天,给党组织写下最后一封信“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于是属于我们的”。
1933年9月邓中夏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宪兵队带到南京雨花台刑场,临刑前国民党反动派的执法官问他“这是你最后的悔过机会了,你还有话要说吗?”邓中夏平静而又坚决地说“我一生未做过需要后悔的事,也没有什么话要对你们说”,年仅39岁的邓中夏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邓中夏旧居

邓中夏旧居

位于宝山路403弄92号的邓中夏旧居,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毁于日军的炮灰之中。如今的宝山路绿树掩映,时时处处透露出安宁与祥和。但是,无论是繁华绚烂,还是茫茫人海,那些烟尘难掩的赤诚与光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理应秉承和珍惜的永恒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