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龙的传人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07 15:37
字号


197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碧玉龙,长50厘米,高26厘米,由墨绿色软玉雕琢而成,通体磨光,圆润光洁。造型酷似甲骨文“龙”字,是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遗物,奠定了“中华第一龙”的宝座,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这条珍贵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C”型玉龙,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红山, 蒙古人称之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相传远古时有九位仙女不慎违犯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位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当地因而出现了九座红色的山峰。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兴起于辽河流域,地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辽河流域气候暖湿,环境适宜,温带森林与草原交接,成为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文化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红山文化在继承了辽河流域渔猎文化的传统基础上,大量吸收来自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先进因素,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有力的推动了红山文化的发展进程。
红山文化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在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发展加速,内部分化明显,等级制度确立,聚落等级和社会功能产生分化,出现了远离居址、不同规模的礼仪场所,形成以神庙和祭坛的祭祀体系,礼仪活动趋于复杂,促成了我国最早玉礼制系统的形成,将我国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坛”、“庙”、“冢”、“玉龙”、“玉凤”,这些红山文化著名的文化符号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早到晚,以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开放交流的姿态,不断扩大,延伸着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进行着超越人们想象的交流与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中独特的文化记忆。
红山文化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反映出我国文明起源的道路与特点,是中华礼制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与融合发展,多元一体的特性。蜷曲如虹的玉龙,确立了“崇龙尚玉”的精神内核,也为中华民族意识中“龙的传人”找到根脉。虽然龙是诞生于北方地区的想象中的生物,但是在红山文化中龙被赋予明确的文化内涵。红山文化中的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红山文化的显著特征。以玉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方圆形玉璧的玉器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突出特征,是红山文化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影响力甚至远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红山文化留下的不仅是精美的文物,更是一把理解中华文明特质的钥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我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探寻我国远古历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弘扬和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近期,“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出三百多件珍贵文物,汇聚了红山文化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此次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的红山文化“C”型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为引,通过“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上海博物馆褚晓波馆长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特展,共同眺望“日出红山”的文明曙光,共同找寻中华民族意识中“龙的传人”的根脉所在,共同感受红山文化的磅礴力量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深厚根基。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