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陈云介绍入党的他,当年在青浦领导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邬林桦、王海燕/解放日报  
2025-07-16 09:35 字号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上海寻迹”报道组兵分多路,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海抗战印迹。我们寻访的第一路,便是重回当年战斗历史现场,回访老兵和亲历者后代,追溯上海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烈日高照,青浦东乡革命烈士陵园内,一座座埋葬烈士遗骨的墓碑,静静矗立。
这里曾是上海郊区人民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也曾经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距上海市区仅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在敌人鼻子底下,游击队利用河网水汊,出没在散落的村庄,不时袭击据点、破坏运输线,搞得敌人不得安宁、溃败连连。
这支武装队伍的领导人,是顾复生。顾复生(1900-1995)

顾复生(1900-1995)

从讲台到战场,组建青东人民抗日自卫队
很多当地的老人,仍习惯把青东烈士陵园叫做 “火烧庙烈士墓”。
火烧庙,原是古代运粮漕工祭神祈福的漕司庙。《青浦县续志》记载:火烧庙,相传明嘉靖时,倭寇犯境,庙被焚烧,数昼夜始熄,故名。后人重建,亦称新漕司庙。
400多年后,日寇再次入侵。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3个月后上海沦陷。
郊区民众纷纷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在青浦,中共党员顾复生毅然辞去米厂工作,与林锡浦、顾若樵等二十多个热血青年,在观音堂组织起了 “抗敌后援会”,并建立短枪队,由他担任队长。
1937年11月11日,日寇攻占青浦县城,往后方撤退的陆路被切断。可是,当时滞留在观音堂的难民还有数千人。顾复生组织数十艘船只,率领船队从水路一路向西,突破重重阻碍,前往西岑避难,为绝境中的百姓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两个月后,顾复生回到观音堂,聚集起徐有基、康松山、曹国祥等农运骨干,组建“青东人民抗日自卫队”。1938年,顾复生在凤溪观音堂建立人民抗日自卫队。(图为观音堂旧址)

1938年,顾复生在凤溪观音堂建立人民抗日自卫队。(图为观音堂旧址)

自卫队很快迎来第一场战斗。一天深夜,正在站岗的古思浜村自卫队队员发现地主马阿四家传出呼救声,顾复生判断是土匪在抢劫。他指挥康则焘等人迅速赶往出事地点。自卫队员们的十几支手枪、步枪一同开火,吓得土匪们狼狈逃窜。这次战斗,自卫队击毙土匪一人,缴获步枪一支,自身毫发无伤。
这场胜利,短时间内传遍附近乡村,大家对自卫队刮目相看,连许多先前不以为然的地主和富农们也交口称赞。顾复生抓住时机,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保乡卫里思想,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他号召下,青东人民抗日自卫队得到地主、富农大力支持,很快拥有了几十支步枪、短枪和一挺轻机枪。
从村到乡,顾复生积极发动大革命时期原农民协会的力量,不到两个月,在观音堂周围迅速建立起十多支队伍,并建成编制。
据《青浦文史》记载:1938年5月,几个驻扎在黄渡据点的日寇流窜到农村,企图抢劫,当地农民立即报告自卫队,中队长王正芳率人埋伏活捉了3名日寇。
一时间,民心大振,顾复生的声望大涨。这时,他敏锐意识到,应进一步组织和团结青浦东乡范围内的其他自卫队力量,便在陈家祠堂组织召开大会,邀请各地自卫队核心骨干参加,按村、镇、区编为小队、中队和大队,他被选为大队长。
“顾复生本是小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就跟着陈云闹革命。”在青浦东乡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展开泛黄的史料——1900年出生的顾复生,1927年经陈云介绍入党,参与组织青浦秋收暴动,大革命时期两次被捕入狱。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智与勇的较量
血雨腥风的抗战岁月里,顾复生领导的这支武装力量,成功开辟了青东抗日根据地,寻机对来犯的日寇予以迎头痛击。
彼时,日本侵略者忙于扩大侵华战争,兵力严重不足,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只能占领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无法全面控制,这就给人民抗日自卫队地方政权形成了空间。
1938年5月,顾复生积极筹划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召开七区各界代表会议,把七区公所改为七区人民抗日民主政府。当年7月,为了统一青东抗日游击区工作,青东各区联合办事处成立,公推顾复生为联合办事处主任。这个联合办事处下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政”等各股。这样,在青浦东乡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还合法征收税收,开办教育。
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日故事也在上演:“火烧公路桥”“老渡口夺回千担粮”,“三叉河伏击战”等。每一次战斗,都极大鼓舞了人民抗日的斗志和决心,也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8年8月,为了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一周年,顾复生决定切断日寇扫荡、运送物资、调动兵力的主要交通线——青沪公路。
夜幕降临,人民抗日自卫队三百多人完成集结,分水陆两路出发,悄悄接近青沪公路。水路上,队员们把火油、稻草、花萁柴等引火物装运在15艘事先堵漏的木船上;陆路上,常备队切断了敌人东西两头的通讯联络,兵分三路“围点打援”。其中,顾复生带领的队伍,埋伏在赵巷八号桥附近,准备伏击从县城来的日军。
深夜,一声令下,从老宅附近的十八号桥到赵巷的八号桥,同时点火。顷刻间,数十公里的公路,仿若一条烈焰腾腾的火龙,将敌人的运输线成功切断。
顾复生曾回忆,当时自卫队采取了三种办法拆桥:一是靠近老宅附近的十八号桥由于离上海较近,不宜火烧,就用人工方法拆除;二是像八号和九号桥等用铁丝扎在桥梁下方,铁丝上面装上稻草和花萁,再浇上火油,点燃烧桥;第三种是在堵漏的船上,堆上引火物,连船带桥一同烧。
“这一次战斗,让日军运输线七天没法用,沉重打击了日寇的气焰。” 如今,在青东革命烈士陵园展示馆里,还陈列着当年拆桥用的工具。
之后,自卫队与日寇敌军战斗不断,形势日渐严峻复杂。在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下,顾复生领导的青东抗日人民自卫队接受委任,入编为淞沪纵队第三支队。
1939年4月8日,日伪军200多人下乡扫荡,目标直指观音堂。顾复生事先得到情报,决定采取“关门打狗”战术。他迅速调集常备队1、2大队和后备队数百人,封锁了进出观音堂镇的主要交通要道,把敌人包围在镇上。附近各村后备队员接到命令后,迅速从各地向观音堂镇聚集,不到半天,三支队聚集到观音堂四周的部队就达1000多人。
此时的日军还蒙在鼓里,四处叫喊要抓住顾复生,还纵火焚烧了正康米厂。正当敌人得意时,四下响起枪声——游击队员们扬长避短,利用地形,从房顶上、大树后、田野里,以密集的火力打向敌军。
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黄昏,日军几次试图突围,要么桥梁被拆,要么道路被机枪封锁,始终冲不出去。之后,日军折回观音堂,转向东面突击,再遭游击队迎头痛击。最终,慌不择路的日军窜到火烧庙,正好钻进了游击队的 “口袋”。
史料记载,此战歼灭日寇数十名,缴获部分武器,极大挫败日军气焰。
永不磨灭的抗战印记
一个月后,日军再次组织大批人马,直扑而来,企图“扫荡”观音堂。这时,三支队支队部和青浦工委,隐蔽在观音堂镇西南3公里附近的沈泾塘村。
一大队一中队队长王正芳当时正带着两个班帮助农民干活。看见日军蜂拥而至,王正芳明知寡不敌众,但为了赢得时间掩护支队部转移,毅然迎战,顽强阻击敌人。激烈的战斗中,王正芳等12人全部壮烈牺牲。
牺牲时,王正芳年仅22岁。他是顾复生亲姐姐顾宝雪之子,出生于1917年,抗战爆发后,跟随顾复生参加战斗。顾复生、王正芳的家族照(顾复生孙子顾宁 供图)

顾复生、王正芳的家族照(顾复生孙子顾宁 供图)

为安葬王正芳等烈士,三支队在观音堂以东、凤溪塘南岸的火烧庙买下10亩高地,建立“火烧庙烈士墓”,也就是如今的青浦东乡烈士陵园。
陵园墙上一个个肃然铭刻的名字,昭示着那段残酷又壮烈的岁月。1940年4月,日伪军近千人围剿凤溪,扬言“消灭三支队,活捉顾复生”,16天内杀害573人,烧毁房屋1600多间。
但是,人民是不会屈服的。要枪支,没有;问顾复生在哪里,回答是 “不知道”!
叙北村民陈阿大被打得遍体鳞伤,仍不肯吐露顾复生行踪,最终被枪杀;张仲琴,被日寇用刺刀刺了26刀,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死去了……群众用渔船将顾复生转移到安全地带,游击队在芦苇荡中坚持斗争。
1940年之后,抗战形势日趋严峻。顾复生从青浦水乡转移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深入通海敌营,与汤景延共同领导“汤团行动”,铸就抗战史上的潜伏奇迹。
如今的青东革命烈士陵园内,安放着当年跟顾复生参加抗战的烈士骨灰。每年清明,总有当年游击队员的后代来献花,其中就有顾复生的孙女顾敏。她向青东烈士陵园捐赠的材料里写道:1995年,顾复生临终前,还念叨着青浦的老战友们。
夕阳下,凤溪石桥静静横跨河面,这里正是1938年抗日自卫队与日寇激战的地方。桥栏上的弹痕虽已被岁月磨平,但桥边新立的石碑上,“韩世昌副大队长在此牺牲” 的字样依然清晰。
正如顾复生在回忆录中所写,“青浦游击是一粒星火,却汇集成了全国的抗日烽火”,这段由血肉和信念铸就的历史,将在青东大地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