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珍贵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肩章
陈艾康/人民政协报  
2025-07-10 09:28 字号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肩章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肩章

 1938年11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留影。

1938年11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留影。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来自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肩章,长约11厘米,上缘是圆拱形,下半部分是长方形,这枚肩章曾别在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团员稚嫩的肩头,虽然看上去只有薄薄一片,却承载了烽火小英雄们对祖国最深刻的爱和在战火中的点点希望。
烽火中的小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席卷神州大地,厦门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为适应抗日救亡新形势,中共厦门市工作委员会委员洪学礼与厦门中华中学附属小学老师陈轻絮,共同商定组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主要负责参与厦门抗日宣传工作。
1937年9月3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在厦门南星戏院正式成立。成员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中华中学及其附属小学的绿苗文艺研究社社员为基础,又加入一些厦门的爱国少年儿童,全团共30多人,最大的有17岁,最小的仅7岁,团长由共产党员洪凌担任。
剧团成立后不久,便迎来了首次演出——《在炮火中》,展现了烽火少年们独有的活力,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与支持。随后,他们开始在厦门的街头巷尾开展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和发动群众为抗日献金的活动,并深入到禾山、胡里山等偏远地区向驻军和市民进行慰问演出。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金门,厦门陷入危难,少年儿童们组织起一个个小小的队伍,手执写有“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慰劳驻军募捐队”的红色三角旗,跑遍鹭岛的各个角落宣传抗日,募捐劳军,为厦门抗日救亡运动贡献出一份力量。
1938年5月,厦门失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为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援,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遣赴南洋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此时团员已达50多人,这些小团员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徒步长征,每到一个乡镇,便立刻振作精神,不顾疲劳病痛,敲锣刷标语,唱起战歌、演起戏剧,刷写“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标语,倡导民众大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大家称他们为“烽火中的小英雄”。
抗战炮火中产生的奇花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于1938年6月中旬到达汕头,在此正式成立了党支部,明确了宣传、总务、戏剧、体育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并再次出版剧团的报纸——《小钢炮》。剧团于8月下旬到达广州,历时3个月,在此过程中跋涉2000多里,参加街头宣传35次,听众约15000人;歌咏巡行14次,沿途影响群众20多万人;参加各界举行欢迎会及联谊会87次,与会者8000多人;正式公演21次,观众约2.6万人;户外演出24次,观众5000多人;绘制标语900多幅,漫画331张;出壁报9期,创作长征记3.2万多字,发表特刊7刊;散发告别书6次共1.2万张。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烽火少年们辗转于各地,用他们的歌声和表演,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感动了许多人,成为“抗战炮火中产生的奇花”。
在广州,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受到各界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他们举行公演,开展多次街头宣传。当时,邓颖超刚从香港到达广州,剧团领队林云涛向她汇报了一路的成果和准备去海外宣募的打算。邓颖超十分关心团员们。她对孩子们说:“你们这么小的年纪,靠着小小的双脚,走这么远的路,你们为抗日救亡而这样努力工作的精神是好的,希望你们在广州好好休息一下,多学几首儿童救亡歌曲,多排几出救亡剧目,将来到南洋去,更好地为大众演出。”
1938年10月11日下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抵达香港,开始了救亡义演。为了支持剧团,支持抗战,香港同胞们竞相购买义演门票,场场满座。每场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常常不顾当局的限制,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1939年,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回到桂林,将越南带回的大批慰劳品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转送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还转送了慰劳台儿庄抗日将士的物品。随后,团员们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向办事处献旗,向指战员们汇报在越南的活动情况,为当地军民作慰问演出。
厦门救亡儿童剧团在桂林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并举行了“中国儿童运动问题座谈会”,接连3天,作《今后桂林的儿童工作》的报告,引起了热烈讨论。
当时,桂林有很多从长沙和桂南前线运送来的伤病员,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得知后,立即组织“伤兵之友队”分赴各医院开展慰问活动,为伤兵服务。他们帮助受伤士兵写信,端水送药,缝洗衣物,为受伤士兵表演抗战歌曲、谈论战事。温暖的行为使士兵们深受感动,极大鼓舞了他们。
团员们在桂林工作了一个多月,在1000多名受伤士兵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团员们的鼓励下,受伤士兵们组建了负伤将士剧团和战士歌咏队迅速融入当地民众中,军民感情升温,合作公演4次。
除帮助受伤士兵,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还抓紧一切时间推动当地的儿童工作。团员们每天安排两个小时到周边学校举办战时讲座,开展歌咏、戏剧活动,组织学校团体活动。
“不愧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主人翁”
1940年1月31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组建“南路工作队”前往桂南前线。出发前团员们在《救亡日报》上发表了《为出发战地告同胞书》,强调此时是“为国家为乡土尽忠效命的时候”,他们决心“不胜利不归来”。在桂南前线,孩子们向敌人喊话,用简单的日语向敌人喊反战口号,唱反战歌曲。孩子们用一双双小手为前线战士们做饭、运子弹,前线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将带去的约9500份抗日小册子和抗日宣传杂志和20000份报纸向附近民众分发,并发动当地儿童参加大西南保卫战宣传工作,还将前线失学流浪的儿童组织起来支援军队抗战。
1940年3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组建了“良丰工作组”,团员们首先帮助良丰农会建立起“抗战建国室”,组织当地农民在没有敌人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在敌人来时拿起武器游击抗敌。而后,团员们经常前往良丰中心学校,向当地儿童做抗战宣传,组建当地的儿童歌咏队。此外,团员们还帮助良丰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建立起工人俱乐部;并积极参与广西的禁烟工作,通过街头演讲、举办画展等形式宣传禁烟,达到了良好的禁烟效果。
1940年8月21日,爱国华侨陈嘉庚抵达桂林,当时厦门儿童剧团正在柳州演出,党支部派林冰风留守桂林与陈嘉庚联系。次日桂林召开陈嘉庚欢迎会,突然传来空袭警报,林冰风趁与陈嘉庚躲进防空洞的时机,向他介绍了孩子们一路走来的战斗历程。陈嘉庚听后大为感动,他心疼地表示:“你们还小,知识和体力都不足,这样繁重的救亡任务应该由大人来承担。你们还是进学校读书为好,我可以资助你们进学校。”
11月,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全体团员在柳州欢迎陈嘉庚的到来。陈嘉庚对于孩子们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大加赞扬,深深佩服孩子们为抗日做出的不懈努力,他表示要每个月资助剧团1000元,对剧团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国内政治形势恶化,中共中央对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作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据此决定创建学校,做长远打算。不久后,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与旅桂福建同乡会合作创办黄花岗纪念学校,校务和主要负责人皆由两个团会成员担任,学校所需经济来源由各地演出筹款充实。
次年,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的紧急指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将团员们分散安排到各处。除了留在黄花岗纪念学校工作的,年龄大的被安排到皖南敌后,年龄尚小的被转入儿童教养院学习成长,其他团员部分考入广西师专、桂林艺专等学校学习,部分进入桂林飞机修理工厂学习,还有部分转到新中国剧社工作。至此,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分散各处,活动也逐渐停止了。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以无比的勇气和热情投入到神圣的抗战伟业中,正如团歌中所唱:“我们儿童要承担,把敌人的强暴横蛮,我们的抗战的英勇悲壮,都搬到舞台上。揭破敌人的贪婪阴谋,增强我们的抗争力量。好朋友,大家来救亡,不愧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主人翁。”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