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故事:海关码头
孙宋之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2-01 10:41 字号
1911年10月12日,身在美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从报纸上得知革命党人占领武昌的消息,认为此时自己应前往欧洲,为中国革命争取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援。11月2日,孙中山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于11月11日抵达英国伦敦,20日前往法国。11月24日,孙中山在马赛乘上返国的英国邮轮“地湾夏号”,于12月21日抵达香港。是日下午,孙中山和粵都督胡汉民等乘原船赴沪。12月25日晨,孙中山所乘英国邮轮抵达吴淞口。沪军都督府派“建威”兵轮前往护航。不久,“地湾夏号”停泊浦东码头,黄宗仰等人以“江利”轮接孙中山一行抵达公共租界三马路外滩的海关码头。沪军都督陈其美,民政总长李平书,商务总长王一亭,同盟会代表居正、田桐等以及中外记者十余人在海关码头迎接。当“江利”轮徐徐驶入,停靠码头,欢呼声顿时连成一片。这是孙中山历经16年流亡生活,作为革命领袖,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门。1913年3月25日,孙中山赴日本考察铁路建设返国,在上海新关码头登陆,也就是当年的三马路外滩海关码头。
说起海关,人们总以为是近代西方的行政管理机构,其实早在宋代上海地区就已有了进出口货物征税机构——华亭市舶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松江府华亭县境内的漴阙(今奉贤漴缺)设立江海关,正式以“海关”两字设置机构,取代了上海地区延续数百年的“市舶司”管理体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江海关移驻上海县城宝带门(即小东门)内。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埠以后,江海关在洋泾浜北面(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了一个简易的盘验所,接受外商进出口货物的申报和纳税手续。1846年,兼理海关事务的上海道台宫慕久把办理洋商进出口征税事宜的海关关署搬到英租界中心区——外滩,设江海北关于北门外头坝(今汉口路外滩),俗称“新关”。县城内原有的海关,称江海大关或江海常关,俗称“老关”,仅办理华商海船进出口税务。与此同时,上海道台宫慕久在江海北关前的黄浦江岸建造了两座公用码头,分别供盘验所和没有私家码头的中小洋行使用,这两座码头被称为“租界海关码头”,相对于“江海常关”或“老关”的码头,此处海关码头又称“新关码头”。1893年竣工的江海北关关署大楼

1893年竣工的江海北关关署大楼

1857年,江海关在汉口路外滩建成古庙式关署,首次有了固定的关署。1891年,清政府拨款建造新关署,于1893年底竣工,为西方教堂式关署大楼。1925年,又因原大楼狭窄,即由江海关监督呈奉报告总税务司和财政部核准,于中国海关关税项下拨银400万两设计重建。1925年12月15日奠基,于1927年12月19日正式落成,建成一座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风格江海关大厦。1927年落成的江海关大楼如今仍然是上海海关办公之处

1927年落成的江海关大楼如今仍然是上海海关办公之处

孙中山登岸的“租界海关码头”即后来的外滩九号码头,地址在中山东一路13号(甲)。上海解放后,根据交通部及对外贸易部1951年联合指示,外滩九号浮码头移交上海港务局,但海关保留共同使用权。1992年底,为拓宽外滩交通,该码头拆迁至新开河。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