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故事:西摩路宋氏老宅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1-30 14:38
字号

1918年5月3日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在宝昌路491号去世后不久,宋家移居位于公共租界西摩路30号(后改为西摩路139号,今陕西北路369号)的一幢别墅。根据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的资料,这栋建于1908年5月的两层楼乡村别墅,原为外国人约翰逊·伊索(K.K.Johnsen Esqr)所有。
为了更适合居住,倪珪贞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原本两层楼的楼房,经过改建后成为三层的楼房,并带有当时上海少见的水泥地板地下室,第三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和屋顶花园,另有一间温室花房和一个栽有松树的庭园。宋美龄在给大学同学爱玛·米尔斯的信中说:“此房比宝昌路的房子略小,但更有家的感觉。”
当时,宋蔼龄和宋庆龄均已结婚,分别住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和莫利哀路(今香山路),宋子文结婚后也搬到了祁齐路(今岳阳路)。西摩路住宅是宋家兄弟姐妹与母亲团聚的地方,宋庆龄经常回到西摩路探望母亲,直至1927年8月远赴苏联。1929年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后,与母亲和弟弟宋子良、宋子安一起回沪到西摩路家中。据曾任宋庆龄秘书的李云回忆,宋庆龄生前对她说过,宋氏三姐妹去探望母亲时都曾在这幢房子里住过。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二人的宗教婚礼即在西摩路宋宅举行。
在为宋母治丧的日子里,宋氏兄弟姐妹日夜守护在母亲灵前,每天前来西摩路宋宅致祭的亲友、国民政府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络绎不绝。

上海解放前夕,西摩路宋氏老宅曾经收容近百名难童。1949年7月24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在西摩路宋氏老宅成立,宋庆龄主持了开幕典礼,邓颖超致辞,许广平、廖梦醒、李静一、曹孟君、张琴秋、杨之华、邓裕志、胡子婴、胡耐秋、赵峰、龚普生、康若愚等应邀出席,并赠送“造福儿童,解放妇女”的匾额。这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新型的托儿所。1953年9月,托儿所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1994年,陕西北路369号宋氏住宅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996年5月,中国福利会将入住人员全部迁出,并对宋宅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恢复了原来面貌。2005年,这里又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现在这里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办公场所。

西摩路宋氏老宅(今陕西北路369号)
整栋楼房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花园约980平方米。“大铁门内有一条不长的通道通向内门的石阶。沿着石阶进入镶着彩色玻璃、铺着嵌木地板的客厅,东边有一拱形内室,中间有活门开启;西边是一个大客厅。从宽敞、考究的楼梯走上二楼,左拐有一间朝北的小房间,那就是宋美龄的闺房。房间朝东有一小阳台,正东黑篱笆墙外就是车来人往的西摩路。正对楼梯的房间是正屋——宋庆龄母亲倪珪贞的卧室,该屋有门与宋美龄的房间相通。倪珪贞的房间是这幢洋房中最好的一间,不仅采光充足,冬暖夏凉,而且站在朝南的阳台上眺望,花园美景尽收眼底:园内树木葱翠,芳草如茵;沿着篱笆墙种植雪松、桂花、香樟、桑树、海棠、黄杨、杜鹃、红枫、女贞、珊瑚、龙柏等多种花木,四季飘香,令人心旷神怡;花园东隅的一棵玉兰树,树龄逾百年,枝叶茂盛,生机盎然。”为了更适合居住,倪珪贞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原本两层楼的楼房,经过改建后成为三层的楼房,并带有当时上海少见的水泥地板地下室,第三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和屋顶花园,另有一间温室花房和一个栽有松树的庭园。宋美龄在给大学同学爱玛·米尔斯的信中说:“此房比宝昌路的房子略小,但更有家的感觉。”
当时,宋蔼龄和宋庆龄均已结婚,分别住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和莫利哀路(今香山路),宋子文结婚后也搬到了祁齐路(今岳阳路)。西摩路住宅是宋家兄弟姐妹与母亲团聚的地方,宋庆龄经常回到西摩路探望母亲,直至1927年8月远赴苏联。1929年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后,与母亲和弟弟宋子良、宋子安一起回沪到西摩路家中。据曾任宋庆龄秘书的李云回忆,宋庆龄生前对她说过,宋氏三姐妹去探望母亲时都曾在这幢房子里住过。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二人的宗教婚礼即在西摩路宋宅举行。

宋庆龄与宋美龄在上海留影
1931年7月,倪珪贞在青岛病逝,遗体运回上海,在花园中举行了隆重的宗教告别仪式。远在德国的宋庆龄接到噩耗,日夜兼程赶回上海。8月13日晚,宋庆龄乘船抵沪,迅即驱车赶往西摩路宋宅,在母亲灵前“垂首默立,饮泣不已”。在为宋母治丧的日子里,宋氏兄弟姐妹日夜守护在母亲灵前,每天前来西摩路宋宅致祭的亲友、国民政府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络绎不绝。

1931年8月13日,旅居欧洲的宋庆龄为奔母丧抵达上海

《上海日报》1931年8月14日对于宋庆龄返沪奔丧的报道
上海解放前夕,西摩路宋氏老宅曾经收容近百名难童。1949年7月24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在西摩路宋氏老宅成立,宋庆龄主持了开幕典礼,邓颖超致辞,许广平、廖梦醒、李静一、曹孟君、张琴秋、杨之华、邓裕志、胡子婴、胡耐秋、赵峰、龚普生、康若愚等应邀出席,并赠送“造福儿童,解放妇女”的匾额。这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新型的托儿所。1953年9月,托儿所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邓颖超在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开幕典礼上致辞
托儿所迁出后,中国福利基金会又于同年12月移至该处办公。
1948-49年,坐落于上海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的中国福利基金会
1950年8月,中国福利会迁出。宋庆龄曾将该处房屋提供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如黎沛华、耿丽淑、沈粹缜、陈维博、张珏等居住使用,并长期作为中国福利会相关部门和单位使用。1994年,陕西北路369号宋氏住宅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996年5月,中国福利会将入住人员全部迁出,并对宋宅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恢复了原来面貌。2005年,这里又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现在这里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办公场所。
责任编辑:栾晓娜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