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丨长乐路上的九三先贤遗迹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2-01 18:29
字号

上海的长乐路是一条与淮海路平行的小马路,全长3公里,横跨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修筑于1914年,以晚清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法国著名律师蒲石的名字,定路名为蒲石路,1943年取福建省长乐县之名,更名为长乐路。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长乐路藏匿于淮海路的繁华热闹背后,也隐藏着老上海流光溢彩“旧时光”。这是一条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的马路,从张爱玲、钱钟书等文化名流到刘长胜、邹韬奋等革命前辈,他们都曾经和这条马路密切的联系过,即使是如今的长乐路依然充满了潮流与情调。以下我采撷并介绍几处散落在长乐路上的与九三学社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九三先贤遗迹。
长乐路39号:是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旧址
长乐路39号是一幢2层楼的建筑,斑驳的朱红色外墙尽显岁月的沧桑,这里是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旧址。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新闻报》记者顾执中于1928年在上海创办的私立新闻学校。原名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址最初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后迁至长乐路39号。办学经费由顾执中个人集资,教师有严独鹤、戈公振、李中道、翦伯赞、艾思奇、陈同生、钱俊瑞等。学制两年,一般招收学生二、三十名,最多达五十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迁往重庆办学,1940年学校的毕业生在举行了简单的毕业典礼后,纷纷奔赴抗日根据地。1941年曾在缅甸仰光、印度加尔各答举办过短训班,抗战胜利后学校从重庆迁返上海,分为正科、预科2科,设有编辑、采访、报业管理3系。为方便学员业余学习,办有日班和夜班。学校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方针,在1946年设立民治通讯社,作为高年级学生实习机构。解放战争期间,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194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下令查封,有2名学生英勇牺牲。1949年上海解放后恢复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顾执中(1898年-1995年),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南汇周浦(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人。毕业于苏州私立东吴大学,1923年任《上海时报》记者,1926年任上海《新闻报》记者,在“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时,他都深入实地采访。工作之余,顾执中致力于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28年在上海创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旧中国开办时间最长的专业新闻院校,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
顾执中始终坚持真理、坚持进步,在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早期领导人之一。1948年12月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会由常务理事会集体领导,顾执中是三位常务理事之一。新中国建立后,顾执中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理事、首都新闻学会顾问、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等。
坐落于长乐路39号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虽然校址简陋,外表极不显眼,却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贡献巨大。如今长乐路39号是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部。
长乐路169弄38号: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金国宝旧居
长乐路169弄怡安坊,位于长乐路南侧,建于上世纪30年代前期,是上海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三层结构,沿路灰砖墙,红瓦平顶,屋面宽大,有楼房80幢,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其中,长乐路169弄38号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金国宝旧居。
金国宝(1894年-1963年),字侣琴,吴江同里(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我国统计学权威学者,现代统计学奠基人之一。1917年毕业于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后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金国宝治学严谨,学识广博,著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之研究》、《凯恩斯之经济学说》、《统计学》、《工业统计学原理》、《高级统计学》等著作,把现代统计学引入我国。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教授,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国宝始终追求进步,积极探索新知识。1919年金国宝在《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发表了其翻译的列宁名著《鲍尔雪维克之所要求与排斥》(即《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列宁著作中译本。1952年金国宝在九三学社创始人褚辅成次子褚凤仪的介绍下,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2月金国宝作为上海市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小组会上作了《发展我国财经教育》的发言,翌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
长乐路662号:是爱国民族资本家吴镜渊旧居
长乐路662号是一幢五开间三进深的二层砖木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门前种有一颗石榴树,空间幽静,装饰质朴。水泥粉刷墙面,青瓦坡面屋顶,二层阳台,门窗边上有些简单的雕花装饰。在第二进的位置上筑有道院墙,并在门头上做了简单的半弧形门楣,中间镶嵌有一块门幅,上书“退耕小筑”四个苍劲有力的阳文行楷,行文由右而左,右边没题款,传递出闹市中求安宁的隐士心境。此处原是农田,建房就叫“退耕”,一幢小楼就叫“小筑”,这里是常州籍爱国民族资本家吴镜渊旧居。
吴镜渊(1875年-1943年),常州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秀才出身,做过清末候补知县、湖南省慈利县知县。辛亥革命后弃政从商,创办上海宝成纺纱厂,是上海著名的常州籍纺织业资本家。吴镜渊不仅是我国近代纺织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还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中华书局遭遇经济危机,面临被商务印书馆归并的惨境,中华书局干事沈颐找到同乡吴镜渊,争取援助。吴镜渊联合常州籍的同乡好友以银行垫款方式注资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得以走出危局。中华书局董事会曾特制一枚20多寸的大银盾,上刻“扶危定倾”四字,赠予吴镜渊,由此奠定吴镜渊上海滩商界大佬的地位。
吴镜渊的弟弟吴镜仪于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创办天津宝成纺纱厂,实行8小时三班制换班,吴镜仪由此成为我国“推行8小时工作制第一人”,在旧中国的劳工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吴镜仪的儿子、吴镜渊的侄子吴阶平(1917年-2011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曾经在长乐路662号吴镜渊旧居度过了自己美好的青少年时光。1942年吴阶平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医生。1980年吴阶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长乐路752号-762号:由我国著名建筑师陈植设计
长乐路752号-762号,是花园里弄住宅,沿街前后两排,单体为双开间三层楼,红瓦双坡顶,东侧屋顶设棚式老虎窗。这一片花园里弄住宅是由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陈植在上世纪40年代设计建造。
陈植(1902年-2001年),字直生,浙江杭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梁思成、林徽因是同班同学。学成归国后创办华盖建筑事务所,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成功的中国人自办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一批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新中国建立后,陈植历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主持设计了鲁迅墓、闵行一条街等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陈植被任命为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工程项目中方专家组长,仅用20天时间完成建筑设计,用10个月建设完工,创造了我国建筑工程上的奇迹。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在1999年被评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经典建筑”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人文景观,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陈植是我国年岁最长的建筑师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建筑事业,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在我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陈植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上海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用实际行动传承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
如今的长乐路,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很幽静,不张扬,马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树遮盖住街面,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散落在街面上,仿佛是跳跃的星光,美得像一幅油画。在安静与美丽的外表之下,长乐路深藏着浓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见证了近代上海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长乐路39号:是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旧址
长乐路39号是一幢2层楼的建筑,斑驳的朱红色外墙尽显岁月的沧桑,这里是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旧址。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新闻报》记者顾执中于1928年在上海创办的私立新闻学校。原名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址最初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后迁至长乐路39号。办学经费由顾执中个人集资,教师有严独鹤、戈公振、李中道、翦伯赞、艾思奇、陈同生、钱俊瑞等。学制两年,一般招收学生二、三十名,最多达五十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迁往重庆办学,1940年学校的毕业生在举行了简单的毕业典礼后,纷纷奔赴抗日根据地。1941年曾在缅甸仰光、印度加尔各答举办过短训班,抗战胜利后学校从重庆迁返上海,分为正科、预科2科,设有编辑、采访、报业管理3系。为方便学员业余学习,办有日班和夜班。学校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方针,在1946年设立民治通讯社,作为高年级学生实习机构。解放战争期间,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194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下令查封,有2名学生英勇牺牲。1949年上海解放后恢复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顾执中(1898年-1995年),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南汇周浦(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人。毕业于苏州私立东吴大学,1923年任《上海时报》记者,1926年任上海《新闻报》记者,在“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时,他都深入实地采访。工作之余,顾执中致力于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28年在上海创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旧中国开办时间最长的专业新闻院校,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
顾执中始终坚持真理、坚持进步,在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早期领导人之一。1948年12月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会由常务理事会集体领导,顾执中是三位常务理事之一。新中国建立后,顾执中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理事、首都新闻学会顾问、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等。
坐落于长乐路39号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虽然校址简陋,外表极不显眼,却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贡献巨大。如今长乐路39号是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部。
长乐路169弄38号: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金国宝旧居
长乐路169弄怡安坊,位于长乐路南侧,建于上世纪30年代前期,是上海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三层结构,沿路灰砖墙,红瓦平顶,屋面宽大,有楼房80幢,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其中,长乐路169弄38号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金国宝旧居。
金国宝(1894年-1963年),字侣琴,吴江同里(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我国统计学权威学者,现代统计学奠基人之一。1917年毕业于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后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金国宝治学严谨,学识广博,著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之研究》、《凯恩斯之经济学说》、《统计学》、《工业统计学原理》、《高级统计学》等著作,把现代统计学引入我国。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教授,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国宝始终追求进步,积极探索新知识。1919年金国宝在《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发表了其翻译的列宁名著《鲍尔雪维克之所要求与排斥》(即《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列宁著作中译本。1952年金国宝在九三学社创始人褚辅成次子褚凤仪的介绍下,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2月金国宝作为上海市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小组会上作了《发展我国财经教育》的发言,翌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
长乐路662号:是爱国民族资本家吴镜渊旧居
长乐路662号是一幢五开间三进深的二层砖木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门前种有一颗石榴树,空间幽静,装饰质朴。水泥粉刷墙面,青瓦坡面屋顶,二层阳台,门窗边上有些简单的雕花装饰。在第二进的位置上筑有道院墙,并在门头上做了简单的半弧形门楣,中间镶嵌有一块门幅,上书“退耕小筑”四个苍劲有力的阳文行楷,行文由右而左,右边没题款,传递出闹市中求安宁的隐士心境。此处原是农田,建房就叫“退耕”,一幢小楼就叫“小筑”,这里是常州籍爱国民族资本家吴镜渊旧居。
吴镜渊(1875年-1943年),常州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秀才出身,做过清末候补知县、湖南省慈利县知县。辛亥革命后弃政从商,创办上海宝成纺纱厂,是上海著名的常州籍纺织业资本家。吴镜渊不仅是我国近代纺织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还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中华书局遭遇经济危机,面临被商务印书馆归并的惨境,中华书局干事沈颐找到同乡吴镜渊,争取援助。吴镜渊联合常州籍的同乡好友以银行垫款方式注资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得以走出危局。中华书局董事会曾特制一枚20多寸的大银盾,上刻“扶危定倾”四字,赠予吴镜渊,由此奠定吴镜渊上海滩商界大佬的地位。
吴镜渊的弟弟吴镜仪于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创办天津宝成纺纱厂,实行8小时三班制换班,吴镜仪由此成为我国“推行8小时工作制第一人”,在旧中国的劳工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吴镜仪的儿子、吴镜渊的侄子吴阶平(1917年-2011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曾经在长乐路662号吴镜渊旧居度过了自己美好的青少年时光。1942年吴阶平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医生。1980年吴阶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长乐路752号-762号:由我国著名建筑师陈植设计
长乐路752号-762号,是花园里弄住宅,沿街前后两排,单体为双开间三层楼,红瓦双坡顶,东侧屋顶设棚式老虎窗。这一片花园里弄住宅是由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陈植在上世纪40年代设计建造。
陈植(1902年-2001年),字直生,浙江杭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梁思成、林徽因是同班同学。学成归国后创办华盖建筑事务所,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成功的中国人自办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一批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新中国建立后,陈植历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主持设计了鲁迅墓、闵行一条街等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陈植被任命为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工程项目中方专家组长,仅用20天时间完成建筑设计,用10个月建设完工,创造了我国建筑工程上的奇迹。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在1999年被评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经典建筑”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人文景观,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陈植是我国年岁最长的建筑师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建筑事业,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在我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陈植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上海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用实际行动传承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