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葛慧君: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好新时代政协理论研究工作
“中国政协杂志”微信公号  
2023-09-20 15:51 字号
党的二十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标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新高度。新征程上人民政协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责任越来越重大,以政协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制度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好政协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
理论是指引事业前进的“航标”和“灯塔”。我们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把准政协理论研究的新使命新要求,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以理论之思回应实践之问,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协理论研究的全过程各方面。政协之“政”是政治之政,在人民政协这个政治共同体,必须坚持从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把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如此。政协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面临着复杂学术思潮、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冲击,越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坚如磐石的理论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理论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第二,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领航和深化政协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既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思想源泉,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持久深挖的“理论富矿”,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明了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路径。只有把“两个结合”的内涵和要求领悟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论逻辑、实践基础把握准,才能更好地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拓展了政协理论研究空间。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读懂其中蕴含的理论自信和真理伟力,读懂蕴含的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读懂蕴含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力量。这既是政协工作围绕大局的基础所在、使命所在,也是做好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和努力方向。我们只有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充分阐释、讲清讲透,以更多“管用”的研究成果推动高质量履职,才能更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上来。
第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政协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着力重点。党的二十大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个方面,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具体要求。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只有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本质内涵、时代特色、实践要求,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宣介、梳理总结、积极回应,不断深化政治协商规律性认识,科学回答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什么是协商民主、如何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更好构建起协商民主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发挥理论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根本性、引领性作用,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理论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发时代先声、答时代考题,既给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也提供抵达彼岸的“桥”和“船”。开展政协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中,将研究重点落到运用科学理论、提出解答现实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以理论研究赋能履职实践。
一是聚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开展研究。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政治保障,统一战线为协商民主奠定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主要运行机制和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彼此联系、相得益彰,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这三者有机结合的辩证法,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发展协商民主。比如,人民政协是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制度设计和有效载体,要研深悟透为什么特别强调“三者有机结合”,要搞清楚“三者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逻辑关系、特点优势,如何更好将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统一战线组织优势和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优势有机统一起来;如何更好推动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通过制度运行、民主程序和有效举措,使人民政协发挥好“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如何完善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工作协调机制,确保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工作顺畅高效,形成体系性合力;如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更好履行政协职能,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等等。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人民政协的认识就会更深一层,也有助于推动人民政协事业更好发展。
二是聚焦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开展研究。专门协商机构作为政协的性质定位,也是工作定位。我们要注重从推进协商民主、释放制度效能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作出新阐释。比如,关于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水平,如何科学设计互动环节,真正使协商活动实际而不表面、扎实而不敷衍,直面问题敢说真话,在协商中把讨论的议题搞清楚、弄明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关于提高意见充分表达水平,如何在协商中充分发扬民主,把参与者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意见、看法和建议,客观如实、不遮不掩、坦诚真实地表达出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浓厚氛围。再比如,关于提高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如何更好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优势,既通过协商广泛听取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又注重在协商过程中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等等。要秉持开放的态度、钻研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做到政协工作推进到哪里就研究到哪里,让思想智慧火花照亮到政协事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是聚焦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开展研究。实际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早在2004年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就提出来了;2006年,又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些年来,全国政协把“三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总体布局加以推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指导推动地方政协不断探索创新,有针对性地归纳提炼各级政协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上升为制度规范,包括《协商工作规则》《关于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等有关文件。但“三化”等功能建设还是个新提法、新概括,内涵要远为丰富。建设和功能的关系,就是方法和目的的关系,我们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来拓展和夯实各项功能,最终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所以,“三化”等功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思考的领域非常广泛。
四是聚焦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开展研究。尽管在顶层设计上有了专项意见,将监督性议题列入年度协商计划等,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如何准确把握协商式监督的性质定位,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各项履职活动中,把这些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出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的形式,把民主监督同经常性履职结合起来,探索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等监督形式的工作交流、信息沟通,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如何规范民主监督工作程序,健全全过程管理的制度机制,形成监督有计划、实施有组织、办理有反馈的工作格局;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开门监督、联动监督的方式,促进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等等。
五是聚焦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开展研究。密切委员与界别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关键要有制度化的载体平台作依托。如何更好实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经常化、规范化?山东省政协创建的“界别同心汇”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目前创建的60家,已初步显现出它应有的效力,有的作用发挥还超出了预期。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全国政协出台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想明白才能干明白,理论研究就是要帮助我们想得更明白。比如,我们要想明白“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等问题,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明确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要想明白在统一战线内部结构深刻变化情况下,如何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协调好人民内部各方面利益的关系;要想明白如何通过协商活动、视察考察调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谈心交流等联系界别群众、了解意愿诉求、反映意见建议。
三、注重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政协理论研究不断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政协理论研究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解认识,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要坚持实践导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政协理论研究的根本方法。开展政协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立足实践,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独特优势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到实践中去总结新鲜经验,做好概括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制度规范;另一方面,要服务实践,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制约政协履职质效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答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要树立全局观念。政协理论研究不能孤立地就政协论政协,任何一个局部问题的探讨,都要立足全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坚持用整体的、关联的、系统的观点,以更宽广的视角来思考和把握,不断拓展研究阐释的内涵外延。比如,对协商民主问题,既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协商基因和元素,包括和而不同、天下为公、求同存异等,又要立足新的形势任务,从现代民主政治的制度和实践当中,把握方向、拓展思路、找准切口;比如,对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类似这样的课题,就要从性质定位、特点优势、职能作用入手,对以人民政协制度供给推进“中国之治”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阐发,努力实现理论的新提升。
三要强化协同发力。政协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既涉及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也涉及党校、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用好“研究基地”。畅通上与下的联系,抓好理论研究会建设,邀请特约研究员进行示范引领,特别要注意发挥有理论专长的政协委员作用,培育有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工作活力的研究队伍。二是抓好重点课题。进一步健全重大课题引领机制,做好选题征集工作,探索建立年度课题库,优化课题发布、立项、评比等环节,加大课题支持力度,确保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强化协作联合。要坚持“开门搞研究”,统筹政协研究室、各级政协理论研究会的研究力量,推动形成政协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资源整合、聚力攻关的良好局面。
四要注重平实表达。理论工作,贵在“管用”,美在“透彻”。再精彩的文章,如果没有鲜活的表达和解读,就难以为大众所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这方面的榜样。比如,他在谈到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时,就举过福建两道名菜的例子,他说有一道菜叫“开水氽海蚌”,要快,几十秒即可,还有一道菜叫“佛跳墙”,要慢,需十几个小时才行,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就像做“佛跳墙”,是个慢功夫;谈到民族团结时,说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等等。这些论述本身都很鲜活。我们搞理论研究时,要把深奥的道理讲通俗、讲准确,使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理论成果变成生动道理,把问题讲深讲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