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悦读丨“熟题”中写出新意 “新题”中钻透深意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9-12 12:51
字号


《有痕——一个总编辑的新闻三重奏》 金乐敏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 金乐敏
感激之情,溢于心,流于文字,却只能片言只语。
首先要感谢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社。是贵社给了我一个机会——聚多年的新闻散片,汇集成册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出版,那么多年的报纸和杂志,很多作品都有散失的可能。
另外,还要感谢的,是责任编辑吴志刚先生。是他,帮助我在海量的新闻作品中,遴选了如今的这些“代表作”;还是他,帮我梳理、归类了“刻痕”“印痕”“墨痕”三个篇章。而这三个篇章,恰恰最能体现我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成长过程。吴志刚先生,真乃我的知音。
志刚先生不仅编辑思路清晰,而且工作一丝不苟。使我感动的是,他还为我的一个私人要求开了绿灯——把我父亲为我可可西里报道所做剪报的照片放到了书里。当年,我去可可西里采访,父亲在担忧、牵挂的同时,又默默地关注着儿子发回的新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看报、剪报、贴报。而今,父亲已在天堂。我,作为儿子,就想借此出书的机会,把留有父亲手迹的剪报,保存到我的书籍内,为缅怀,也为思念。
感谢,责任编辑帮我实现了这一心愿!
《有痕》共有三个篇章,也是本人新闻从业经历中,刻痕最深的三个痕迹:
可可西里专辑,展现了中国新闻界极其稀缺的,深入“生命的禁区”腹地的新闻体验。作为一名记者,怎样克服环境的困难,怎样在没有任何突发新闻的前提下,去发现、去选择受众可能会关心、关注的内容?在本书中,都有真实的案例。
人物特写,既有不干预式观察,也有参与式观察。新闻的谋篇布局,在非虚构写作中纵横。所有的感人故事,源自于最真切的内心感动,同时,再外化于逼真的细节呈现。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弥合距离感?特写的可读性,可以通过哪些写作方式获得?本书中,这些感人的作品,都值得剖析。
新闻探索,则坦陈了本人历次的改版经历。很多,更是同事们无数次的头脑风暴的总结。它不空泛、不艰深,既是理论推动实践,又是实践丰富理论的一个个样本。至于针对业界、学界的各种新闻困惑,我更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熟题”中写出新意,在“新题”中钻透深意。在理论论述中,我追求的是,把水分滤干,直接地捧出干货。因为“干货”居多,启示也就不会云遮雾罩的了。
而今,我对新闻的所思所求所为,都集纳于此书了。
如果,新闻学子和新闻业界、学界对此书能够接纳,并且喜于“悦读”和“研读”;如果,对新闻写作怀有极大兴趣,对人物故事抱有很多热情的广大读者,也都能喜欢此书,那么,作者的我,会感到万分荣幸!
在此,向各位道一声:
谢谢啦!
——本文节选自《有痕——一个总编辑的新闻三重奏》后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23年5月版)
责任编辑:张岩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