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悦读·荐书丨荷溪镇的夜与昼:用吴语讲述江南故事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27 15:38
字号


《荷溪镇的夜与昼》吴玉林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上海是座城,城外,是另一个上海。”虽然这本非虚构文学作品《荷溪镇的夜与昼》是描写上海的,但书中却没有摩登洋气的都市风景,没有弄堂里、石库门中的弹街路,没有会说“侬好”的外国人,更没有游客蜂拥打卡的梧桐区、网红咖啡馆。所有的描述都有种时空交错的陌生和新奇,真的是“另一个上海”。或许,在不少人眼中,外滩、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业街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光彩照人的明星和充满绅士气质的“老克勒”、穿梭在CBD中的白领……这些仿佛才是上海的标签,国际化大都市的“腔调”。然而,或许很多人未必意识到,上海是由城区与郊区构成的,在郊区,原住民世代居住在另一个“上海”——这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曾被称为“乡下头”。
翻开《荷溪镇的夜与昼》,当你真正走进“乡下头”,就会发现这方天地别有情趣:乡村小集镇浓郁的烟火气,老街两旁从烟杂店、五金店、粮店到馄饨面条点心店、小修小补的缝纫铺,零零杂杂挤着20来家小店;老宅后院种着时蔬瓜果,可自给自足的自留地;平时洗衣淘米的野河浜也是男孩们捉鱼摸蟹的乐园……大时代夹缝中的这个宁静而闲适的小镇(村),一方面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规则,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和应对两种文明的互动与交织,并试图摆脱农耕文明的束缚,实现对城市文明的拥抱。
《荷溪镇的夜与昼》一书的作者吴玉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政协委员、学习文史委副主任,从小生活在黄浦江畔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彭家渡。作为一个“准70后”,他记忆中的老家,江河稠密、阡陌交错,鸡犬相闻,气质上“很江南”。虽然当时的生活平淡,甚至平庸,但也留给他很多的温暖。写到自己成了“城里厢”的人,再回到老家,走到村头,风是熟悉的味道,野河浜畔的杨柳翠绿欲滴,一股子的亲切连眼睛都装不下。
作为明镜文化创始人,吴玉林长期以来致力于闵行文史工作,被誉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2024年8月,他撰写的《申江记》出版,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全景式书写上海母亲河的两岸文明和文化意义,对上海的文明脉络和文化基因进行追溯和解读,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也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申江记》的引子就叫“家住彭家渡”。写完以后,吴玉林意犹未尽,希望能有个契机继续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于是便默默酝酿着。等到《申江记》出版,创作《荷溪镇的夜与昼》的思路也成熟了,于是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写了出来。他坦言,这本书仿佛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写完,整个人不由得轻松起来。
“人间小事,煮成岁月五味”。在这部作品中,吴玉林记录了四十多个栩栩如生的小镇(村)人物,还有当年轰轰烈烈的乡镇企业。
与江南小镇的内容相呼应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全书大量运用上海西南地区的方言。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吴玉林熟知地方风俗,深入研究过本地闲话,曾主编过《本地闲话》一书。在他看来,方言是打开地域文化的秘钥,但现代化与全球化冲击下,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而郊区的“本地话”相较于市区的通用官话“上海话”,生存空间更为局促。《荷溪镇的夜与昼》中以本地方言添彩,散发着强烈的乡土韵味,让作品更有魅力和灵性,亦庄亦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搬家的那天,老宅里能搬的东西都被搬上了货车。我妈不放心,三番五次地走进去,翻拣一番,深恐遗漏了什么。看到灶台上一盒火柴,她赶紧拿起,塞进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引子篇结尾处的这盒火柴,作为一个特别的意象,在我心头萦绕了许久。
对于那个回不去的家乡的回望,对于那些已经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人、事、物的细腻描写,不正是作者努力回到老宅找寻后抓住的一盒火柴吗?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已不再需要使用“自来火”了,但透过《荷溪镇的夜与昼》这样的作品,他们仍能窥见繁花似锦的都市之外另一个上海的记忆。
对于同样来自“乡下头”的笔者而言,《荷溪镇的夜与昼》无疑是一份情感寄托。这些故事仿佛那火柴盒里的一根根火柴,虽已是旧时代的物什,但“嚓”地一下,便能将我们瞬间带回到那个有些破旧、有些淳朴的乡村的温暖之中,那个回不去的家的光亮之中。因为,他的小镇故事,也是我们的小镇故事。
责任编辑:张晓莉

- 1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