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丨让刻骨更铭心,由徐梅的甲骨文书法想到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6-09 20:33 字号
最近先后关注了两个文字展,一者是嘉定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甲骨文记忆”,另一个则是奉贤博物馆的年度大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两个展览不约而同讲述甲骨文明,使我感触收获颇深。看着那些刻在骨上的一笔一画,仍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最初踪影,将华夏大地上的悠悠岁月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便又想到那句,“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突然想起沪上著名书法家徐梅,于是打电话向她请教。徐梅不仅是早期海派书法代表人物——清道人李瑞清的传人,其父——书法家徐璐先生亦在甲骨文书法上颇有建树。而近年来,徐梅自己也一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意与传播,研究颇丰。“要让甲骨文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要让甲骨文从冷冰冰变为活生生,要在新时代让甲骨文凸现艺术价值,以甲骨文的先人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抱着这样的态度,徐梅将对甲骨文的古文字研究同书法艺术创作相结合,于她而言,对这两大课题的深入,既是家学的传承的需要,更是一位艺术家怀揣家国情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份责任和使命。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贯穿着中国历史的时代特征,它的出现让华夏文明的时光纵轴就此清晰起来。千秋岁月的积淀酝酿出甲骨文鲜明的中国式浪漫,它不仅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宝贵结晶,亦是极具时代活力的文化符号,连接着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虽然出现的早,但甲骨文考古发现至今却仅有120余年,书法的艺术创作历史也较短,是以有人称之为“最早的文字、最晚的书法”,这也意味着甲骨文书法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从创作本身也属一个新生领域。徐梅认为,这亦是甲骨文书法的难度所在,“由于古人未有见者,故无字帖可临。而近代中,也只有甲骨文早期考古研究者如罗振玉、董作宾、清道人等有少量甲骨文作品存世。因此,需要依靠书家不断提高学识、悟透文字、精通笔法、读懂契文之美,才能渐入书法佳境。”《鼠》

《鼠》

甲骨文书法的发展,既蕴藏着三千多年前殷商社会的智慧结晶,也存有丰富的“空白”区间。正所谓“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如何用现代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来向当今的人们揭示古老文字的美妙与其中蕴含的文化奥秘,对此,徐梅倾心倾力。她意识到,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者必须在充分尊重和认识殷商甲骨文书法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当代演绎,将甲骨文原始的质朴美与时代审美相结合,从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的空间。《乐天安命》

《乐天安命》

《得大自在》

《得大自在》

身为海派书法的传承人,徐梅以立足于甲骨文本位特征为前提,借鉴各类书法笔法,在甲骨文书法的创作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江南文人画的禅意境界,通过线条、笔法和布局,书写出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甲骨文,令人耳目一新。她认为,甲骨文字曾契刻于龟甲之上,因龟甲体积小,故契刻文字也小,且刻痕线条细而单薄,直线多,曲线少,显得刚健峭利。因此当今书写甲骨文时,笔的控制力要强,运笔要爽利快捷,一件出色的甲骨文书法,定是古朴稚拙,又气象万千的。《无尘》

《无尘》

观徐梅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其用墨蕴涵坚毅、下笔沉静如海。作品因形立意生势,亦书亦画,兼具形美和意美。虽线条简洁,但运笔勾勒富有力度和节奏,字里行间,自然天成,随机变化,别有一番生动意境。意境是意和境、情和景的统一,更是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灵魂,其使得书法的叙事空间里虚实相生,笔墨的书写空间与甲骨文所展现的人文空间相互交织,久远的历史空间与充满创新创意的当代空间并行,呈现出深邃悠远的丰富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妙趣无限,亦意趣不凡。《抗原》

《抗原》

站在甲骨文书法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下,徐梅不仅潜心创作,也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的多样化展现和影响力推广。作为上海首批被聘任参加“书法名家进校园”、开展青少年书法教育活动的书法家,她认为甲骨文书法的教学不仅涉及文字,亦与历史、艺术、审美等领域息息相关,既需要讲清文字的起源、演变,也需要从笔法、结构和章法上不断深入。《子子孙孙》

《子子孙孙》

她期望,通过创造充满文化底蕴与情感内涵的甲骨文书法形象,让更多甲骨文书法成为打动人心的文化艺术纽带,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生命等的思考与共鸣。她更期望,甲骨文可以打造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名片,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世界影响力。《门户》

《门户》

让甲骨文书法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活起来”,焕发新生机,是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想想在甲骨文中,一个“人”字,缘何加一笔,就变成“大”?这一笔,简练而又不简单,如一个人肩头有力量负得起担当,如此才能称之为大人。甲骨文赋有浓厚的形象结构和绘画意味,放到今时今日,仍能成为展现华夏民族精神内核的承载所在。<BR/>《大白》


《大白》

余秋雨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这句话让我震撼又感动。如果说,“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就是为灵魂找到故乡,或者说,找到有故乡的灵魂。”那么回望中华文明文化,甲骨文,这一中国先人们所创的瑰宝,必然出现在那个故乡里。通过甲骨文,祖先们把切身的经验和创想寄送过来,使得从古至今、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累积绵延至此时此刻,它们历经一代代流传,更促发一次次创新与塑造。相信,甲骨文的生命力定会在当代水墨晕染中面向新的时代。<BR/>《岁岁重阳》


《岁岁重阳》

Ps.
这周终于下决心换一个新手机,原本512GB的容量几乎用满,手机也卡顿起来。虽然是换手机,但还有好多资料需要一同迁徙,它们中不乏有从上一个手机、甚至再上一个手机中传输至此的。通过蓝牙,资料经由快速拷贝,轻而易举就在新机器中找到驻扎。
看着复制的数据条不断拉长,一瞬间,使我想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数据化的便利所不同,文明文化流传至今,历经千年万年的漫长时光,朝代更迭,变迁发展,要穿梭时空,抵达路的这一头,其间旅程,又谈何容易。《春》

《春》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执手科技不断奔跑,可是只有未来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吗?显然不是。纵使站在苹果最新上线vision Pro、打响“空间计算时代”的口号、连照片都能够以3d形式保存的当下,我仍旧认为“巨龙回首”有其必要,且必要颇深。
感谢所有文字的出现,那便是老祖宗们创造的蓝牙和AirDrop啊。更妙的是,它不依赖于有无通电,亦不会受限于内存,除了载体更是文化本身。也感谢徐梅和如她一般的文艺创作者们,正是他们的孜孜不倦,为甲骨文书法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甲骨文书法未来必将从小众走向大众,“刻骨”将更“铭心”。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