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丨复兴中路上的民盟先贤遗迹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5-12 21:09
字号

复兴中路是上海市一条跨越黄浦区与徐汇区的道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近4公里。1914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了一条道路,以法国大革命时期君主立宪派代表拉法耶特的名字命名,叫做“辣斐德路”,1945年更名为复兴中路。
复兴中路是海派文化最好的诠释,在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马路上散布着众多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公园。复兴中路上的法式建筑和点缀其间的法国梧桐无不散发出优雅浪漫的气息,坐在复兴中路边上的咖啡馆里,闻着淡淡的咖啡香,透过落地玻璃窗,看着窗外车水马龙,感受温暖和煦的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间泄落下来,就像童话里的梦幻世界,散发出慵懒迷人的气息。
上世纪20年代,以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为中心,一幢幢的花园洋房沿着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拔地而起,使这里成为上海滩社会名流的居住和会聚之所,吸引了无数的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现代派诗人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在这里散发过革命传单,热血青年蒋光慈、丁玲、胡也频在这里用文字挥斥方遒……一个个被写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身影在这里交汇。在复兴中路上有许多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遗迹,以下我就介绍几处复兴中路上的民盟先贤遗迹。
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律师公会旧址。
复兴中路301号是一幢外墙淡黄色的清水沙石的五层楼高建筑,造型古朴简约,门前有台阶和弧形的石质护栏。这幢大楼建造于1926年,1929年竣工落成。解放前是上海律师公会的办公旧址,解放后是中国工商银行卢湾支行办公大楼,现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上海律师公会成立于1912年12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鼎盛时期会员人数达1300多人,著名律师有沈钧儒、史良、沙千里、韩学章、王造时、张志让、章士钊等一批视国家存亡、民族利益为己任的杰出律师代表。
辛亥革命以前,上海租界就有本土律师活动的身影,但人数很少,他们一般都依附于外籍律师事务所。在辛亥革命根基尚未完全稳固之际,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警务司长孙润宇便呈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建议实行律师制度,获得孙中山首肯。同年12月上海律师公会在位于上海小西门江苏教育总会内成立,并在《申报》上登载《上海律师公会通告》,宣布“外争司法主权,内为民众请命”,为“匡扶正义、建立法治”理想而奋斗。
上海律师公会从最初发起成立的十几人发展到1300多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岁月,是上海律师的初心始发地,“忠诚爱国”一直是上海律师不变的历史底色。辛亥革命后各国驻沪领事借口“租界和平”,强行夺取“会审公廨”,致使租界的司法权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从1924年起上海律师公会一直为收回“会审公廨”而努力,呼吁彻底废除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外国在华司法特权,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1927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设立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维护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五卅运动”期间,上海律师公会为被捕的学生出庭辩护,维护了民族尊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律师公会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陈延年、廖承志、陈赓等共产党员担任辩护律师,维护了社会正义。“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律师公会发起为东北抗日将士募捐活动,救济东北义勇军将士。“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律师公会捐款捐物支援淞沪抗战前线将士。在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中,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等均是上海律师公会的资深律师。
上海律师公会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沈钧儒、史良、沙千里、韩学章等民盟先贤更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参与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1979年上海律师公会恢复建制,改称上海市律师协会。2017年在上海律师公会成立105周年之际,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传统教育基地在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律师公会旧址揭牌。
复兴中路512号,刘海粟旧居。
复兴中路512号是一幢法式双拼联体四层花园洋房,有露天楼梯直通楼内,底层外墙采用岩石颗粒装饰,二楼外墙是清水红砖,上面开有矩形或拱形的窗户,屋顶是红瓦坡顶,四层楼的外墙上攀悬着绿色的爬山虎,庭院内布置有盆景,一到春天满目苍翠。从上世纪30年代起,刘海粟租下居住,直到去世。
刘海粟(1896年—1994年),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民盟盟员。刘海粟与李公朴、史良、华罗庚、周有光并称为“常州民盟五贤”。
刘海粟长期从事我国美术教育与创作,身体力行地推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推进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他对国画、油画、书法、诗词、艺术理论等均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独树一帜。他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擅长于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他的绘画风格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自成一家。
刘海粟自幼酷爱书画,14岁研习西洋油画,画工苍古沉雄;16岁兼学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1912年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与旅行写生,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22岁在北京大学讲授《艺术思潮》课程,并举办个人画展,倡导美术改革。1918年创办《美术》杂志,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专业性的美术期刊,为我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做出了贡献。上世纪20、30年代刘海粟两度飞赴欧洲考察,主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创作的国画《九溪十八涧》获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展览会荣誉奖。上世纪40年代刘海粟应中华书局之邀,撰写了八十万言巨著《海粟丛书》六卷,为我国美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刘海粟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上海市委顾问、全国政协常委。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刘海粟夫妇时说“您是一位爱国画家,作了许多贡献,所以大家都尊敬您”。
复兴中路523弄,徐铸成旧居。
复兴中路523弄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名为“万福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有楼房21幢,3层砖木结构,外墙为水泥拉毛墙面,屋顶为红瓦坡顶,现已整体改造成为思南公馆成片花园洋房保留保护项目。在上世纪4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徐铸成曾经居住于此。
徐铸成(1907年-1991年),江苏宜兴人,新闻记者。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任《大公报》北平分社记者。1938年《文汇报》在上海创刊后,徐铸成出任主笔,是《文汇报》编辑部的实际负责人。1948年徐铸成在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期间,经民盟中央委员沈志远的介绍加入民盟。1949年徐铸成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建立后,徐铸成先后担任《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
复兴中路553弄1号,史良旧居。
复兴中路553弄建造于1927年,原名“辣斐坊”,1949年改称“复兴坊”。复兴坊是上海新式里弄建筑,有楼房95幢,3-4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红砖外墙,木质百叶窗,屋顶有红色琉璃瓦。复兴坊曾经是上海滩高端的住宅区,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律师史良居住于复兴坊1号。
史良(1900年-1985年),字存初,江苏常州人,著名法学家。1927年史良毕业于上海法科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是我国近代社会法学泰斗、著名律师董康的得意门生。1930年史良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开启职业律师的生涯。史良以“人权保障”为己任,担任上海律师公会执行委员、中国互济会律师,先后参与了营救邓中夏、任白戈、熊瑾玎、艾芜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共产党员,为被捕的共产党员担任辩护律师,有“上海滩红色律师”的美誉。1985年史良逝世后,当年被她营救出狱的共产党员陈卓坤在赠送的挽联上写道“永远不能忘记在法庭上为党的辩护人形象”。
1936年11月史良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是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性,她在狱中坚拒国民党反动派的诱降,坚持爱国无罪的正义立场。全面抗战爆发后,史良离开上海,在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2年史良加入民盟,是民盟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盟员,1945年史良成为民盟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中央常委。1948年史良担任民盟华东执行部主任,从事民盟的地下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史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首任部长,也是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79年当选民盟中央主席。
梧桐深处最上海,复兴中路上的法式花园洋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梧桐树下,至今依然保留着别样的风采,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在这里一转身,可能就会与一座名人故居擦肩而过。一段马路,一个门牌号码,犹如跳动的历史音符,见证了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碰撞与交融中凝练的光华……
复兴中路是海派文化最好的诠释,在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马路上散布着众多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公园。复兴中路上的法式建筑和点缀其间的法国梧桐无不散发出优雅浪漫的气息,坐在复兴中路边上的咖啡馆里,闻着淡淡的咖啡香,透过落地玻璃窗,看着窗外车水马龙,感受温暖和煦的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间泄落下来,就像童话里的梦幻世界,散发出慵懒迷人的气息。
上世纪20年代,以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为中心,一幢幢的花园洋房沿着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拔地而起,使这里成为上海滩社会名流的居住和会聚之所,吸引了无数的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现代派诗人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在这里散发过革命传单,热血青年蒋光慈、丁玲、胡也频在这里用文字挥斥方遒……一个个被写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身影在这里交汇。在复兴中路上有许多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遗迹,以下我就介绍几处复兴中路上的民盟先贤遗迹。

复兴中路301号是一幢外墙淡黄色的清水沙石的五层楼高建筑,造型古朴简约,门前有台阶和弧形的石质护栏。这幢大楼建造于1926年,1929年竣工落成。解放前是上海律师公会的办公旧址,解放后是中国工商银行卢湾支行办公大楼,现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上海律师公会成立于1912年12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鼎盛时期会员人数达1300多人,著名律师有沈钧儒、史良、沙千里、韩学章、王造时、张志让、章士钊等一批视国家存亡、民族利益为己任的杰出律师代表。
辛亥革命以前,上海租界就有本土律师活动的身影,但人数很少,他们一般都依附于外籍律师事务所。在辛亥革命根基尚未完全稳固之际,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警务司长孙润宇便呈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建议实行律师制度,获得孙中山首肯。同年12月上海律师公会在位于上海小西门江苏教育总会内成立,并在《申报》上登载《上海律师公会通告》,宣布“外争司法主权,内为民众请命”,为“匡扶正义、建立法治”理想而奋斗。
上海律师公会从最初发起成立的十几人发展到1300多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岁月,是上海律师的初心始发地,“忠诚爱国”一直是上海律师不变的历史底色。辛亥革命后各国驻沪领事借口“租界和平”,强行夺取“会审公廨”,致使租界的司法权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从1924年起上海律师公会一直为收回“会审公廨”而努力,呼吁彻底废除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外国在华司法特权,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1927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设立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维护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五卅运动”期间,上海律师公会为被捕的学生出庭辩护,维护了民族尊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律师公会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陈延年、廖承志、陈赓等共产党员担任辩护律师,维护了社会正义。“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律师公会发起为东北抗日将士募捐活动,救济东北义勇军将士。“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律师公会捐款捐物支援淞沪抗战前线将士。在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中,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等均是上海律师公会的资深律师。
上海律师公会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沈钧儒、史良、沙千里、韩学章等民盟先贤更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参与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1979年上海律师公会恢复建制,改称上海市律师协会。2017年在上海律师公会成立105周年之际,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传统教育基地在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律师公会旧址揭牌。
复兴中路512号,刘海粟旧居。
复兴中路512号是一幢法式双拼联体四层花园洋房,有露天楼梯直通楼内,底层外墙采用岩石颗粒装饰,二楼外墙是清水红砖,上面开有矩形或拱形的窗户,屋顶是红瓦坡顶,四层楼的外墙上攀悬着绿色的爬山虎,庭院内布置有盆景,一到春天满目苍翠。从上世纪30年代起,刘海粟租下居住,直到去世。
刘海粟(1896年—1994年),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民盟盟员。刘海粟与李公朴、史良、华罗庚、周有光并称为“常州民盟五贤”。
刘海粟长期从事我国美术教育与创作,身体力行地推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推进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他对国画、油画、书法、诗词、艺术理论等均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独树一帜。他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擅长于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他的绘画风格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自成一家。
刘海粟自幼酷爱书画,14岁研习西洋油画,画工苍古沉雄;16岁兼学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1912年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与旅行写生,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22岁在北京大学讲授《艺术思潮》课程,并举办个人画展,倡导美术改革。1918年创办《美术》杂志,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专业性的美术期刊,为我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做出了贡献。上世纪20、30年代刘海粟两度飞赴欧洲考察,主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创作的国画《九溪十八涧》获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展览会荣誉奖。上世纪40年代刘海粟应中华书局之邀,撰写了八十万言巨著《海粟丛书》六卷,为我国美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刘海粟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上海市委顾问、全国政协常委。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刘海粟夫妇时说“您是一位爱国画家,作了许多贡献,所以大家都尊敬您”。

复兴中路523弄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名为“万福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有楼房21幢,3层砖木结构,外墙为水泥拉毛墙面,屋顶为红瓦坡顶,现已整体改造成为思南公馆成片花园洋房保留保护项目。在上世纪4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徐铸成曾经居住于此。
徐铸成(1907年-1991年),江苏宜兴人,新闻记者。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任《大公报》北平分社记者。1938年《文汇报》在上海创刊后,徐铸成出任主笔,是《文汇报》编辑部的实际负责人。1948年徐铸成在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期间,经民盟中央委员沈志远的介绍加入民盟。1949年徐铸成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建立后,徐铸成先后担任《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
复兴中路553弄1号,史良旧居。
复兴中路553弄建造于1927年,原名“辣斐坊”,1949年改称“复兴坊”。复兴坊是上海新式里弄建筑,有楼房95幢,3-4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红砖外墙,木质百叶窗,屋顶有红色琉璃瓦。复兴坊曾经是上海滩高端的住宅区,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律师史良居住于复兴坊1号。
史良(1900年-1985年),字存初,江苏常州人,著名法学家。1927年史良毕业于上海法科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是我国近代社会法学泰斗、著名律师董康的得意门生。1930年史良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开启职业律师的生涯。史良以“人权保障”为己任,担任上海律师公会执行委员、中国互济会律师,先后参与了营救邓中夏、任白戈、熊瑾玎、艾芜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共产党员,为被捕的共产党员担任辩护律师,有“上海滩红色律师”的美誉。1985年史良逝世后,当年被她营救出狱的共产党员陈卓坤在赠送的挽联上写道“永远不能忘记在法庭上为党的辩护人形象”。
1936年11月史良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是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性,她在狱中坚拒国民党反动派的诱降,坚持爱国无罪的正义立场。全面抗战爆发后,史良离开上海,在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2年史良加入民盟,是民盟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盟员,1945年史良成为民盟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中央常委。1948年史良担任民盟华东执行部主任,从事民盟的地下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史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首任部长,也是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79年当选民盟中央主席。
梧桐深处最上海,复兴中路上的法式花园洋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梧桐树下,至今依然保留着别样的风采,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在这里一转身,可能就会与一座名人故居擦肩而过。一段马路,一个门牌号码,犹如跳动的历史音符,见证了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碰撞与交融中凝练的光华……
责任编辑:栾晓娜

- 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