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丨暗夜明灯所在,星火燎原依旧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4-19 21:02 字号
愚园路始建于1911年,因位于愚园西面,故得名,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或许并不宽阔,历史却足够悠长,不仅记录了半部中国近代史,而且蕴藏着百年红色记忆,还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如今的愚园路安静祥和,斑驳的老建筑鳞次栉比地排列在愚园路两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历史的风霜可以改变老建筑的外貌,但却把红色的记忆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1925年先施百货与永安百货两家公司合资在愚园路兴建了一处3层外廊风格装饰的新式里弄住宅,供两家百货公司的高级职员居住,取名为“亨昌里”,意为“万事亨通,兴旺昌盛”。亨昌里南北贯通,南向愚园路,北通长宁路,分列5排,共25幢,三层砖木结构,有木质的百叶窗和百叶门,弄堂口有对称的过街楼。
1927年10月几个操着异乡口音的年轻人住进了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这几个年轻人分别是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他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被迫停刊。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入上海后,决定继《向导》周报后重新出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定名为《布尔塞维克》。编委会最初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后来又增加了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任弼时、李富春等21人,可谓是阵容庞大,瞿秋白任编委会主任。后来,李立三、张闻天也先后担任过《布尔塞维克》编委会主任。《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在中共中央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全体中共中央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和投稿的义务。
1927年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在上海正式创刊,创刊号以16开的书刊形式正式出版,最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时出时停。1928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按时出版,中间曾有几次休刊,最长的一次达8个月。1928年12月《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因为叛徒告密不得不搬离亨昌里。1932年7月1日《布尔塞维克》停刊,共编辑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布尔塞维克》是中共中央早期机关理论刊物,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治喉舌和宣传舆论阵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由于处于白色恐怖的极端艰难环境下,《布尔塞维克》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秘密出版发行。为了迷惑国民党反动派,避免国民党特务密探的迫害与检查,从1929年1月第二卷第三期开始,不再使用“布尔塞维克”的字样,封面用《少女怀春》、《半月刊》、《平民》、《虹》、《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中国古史考》等刊名作伪装。甚至还冠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学会、历史研究学会等单位的名称出版印行,还曾以顾康伯、钱玄同等知名学者之名为编著者。
《布尔塞维克》刊登的内容广泛,有评论时事、工农运动、中国革命等,登载了党中央的许多重要决议、指示和其他文件,发表了探讨和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策略等问题的理论文章,转载了共产国际的有关文献,讨论了国内政治、国际状况、职工运动、农民暴动、中国革命问题、列宁主义理论、地方通讯等现实问题,辟有“寸铁”、“读者之声”、“哀悼革命烈士”等专栏,许多革命先烈的史料得以保存。它及时报道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经过和组织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的情况。
《布尔塞维克》是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创办的,当时的革命形势严峻,面对陌生而复杂的局面,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探索出一条中国的革命道路。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布尔塞维克》上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道路问题、路线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研究和探讨。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布尔塞维克》高举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的斗争。
“八七”会议后,各地党组织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江苏等省,领导了上百次工农武装暴动,开辟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新局面。《布尔塞维克》积极宣传党制订的实现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报道工农武装暴动的经过,以及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情况,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土地革命斗争的策略,仅仅报道广州起义的情况就连续出版了3期特刊。《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所在地在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党刊编辑机关,而且还成为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革命活动场所。1927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派黄然(原陈独秀秘书)接陈独秀到《布尔塞维克》编辑部住了3天,由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与陈独秀交流谈心。中共中央领导人罗亦农住在《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楼上,1928年4月罗亦农在前往戈登路(今江宁路)中福里1239号党中央机关接待山东省地下党代表团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罗亦农被捕后坚贞不屈,未吐一字,英勇就义。《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安然无恙,保证了《布尔塞维克》继续出版。
《布尔塞维克》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量历史文献,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事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布尔塞维克》的每一页都书写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篇章都记载着中国革命不平凡的岁月。《布尔塞维克》宛如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读者胸中郁积的块垒,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大革命失败后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进的道路。《布尔塞维克》向广大革命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理想,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了前进力量和方向,将红色的火种借此传递开来,这星星之火,在中国形成了燎原之势,中国革命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愚园路1376弄34号《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段艰难而伟大的历程、一段永远不会消逝的记忆,而且收藏着这段红色的历史记忆。在1985年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88年扩建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在2006年命名为上海红色旅游基地、在2008年公布为长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