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特邀香港人士界别协商会议聚焦“深化粤港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孙金诚/人民政协报  
2023-03-11 08:26 字号
3月10日上午,一场围绕“深化粤港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议题的界别协商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9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深入建言,部委同志积极回应,共同为提升大湾区建设质量献计出力。
“协同创新对于加快大湾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陈清霞委员建议健全新型体制,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区域协同创新;发挥独特优势,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创新要素便捷流动;营造优质环境,畅通跨境人才流动。
“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目标,应把握好城乡共融、空间共建、文化共生、社会共治四个关键,打造出优质的生活、工作、文化和社会治理空间,构建起大湾区美好家园。”屠海鸣委员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内社会保障和治理合作仍有待深度合作。社会治理合作须重视相互促进、互补长短。”施维雄委员建议,贯通社会保障和治理合作“绿色通道”;加强统筹谋划,成立专责委员会,加速推进同步对接工作;深化医疗、福利保障、教育服务等领域服务对接。
蔡黄玲玲委员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研究设立跨境专责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共同监管,协调支持福利服务,同时担任中间人角色,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同样关注到人才流动的范骏华委员建议,建立大湾区人才库及简化签证申请程序;以多元化方式发展持续专业培训,以使大湾区人才不逊于国际任何一个湾区;提供适合的公共服务补贴;优化大湾区内过境安排,有利于实现一小时优质生活圈。
刘江华委员建议,粤港两地建立交流体验学习机制,做好“四个对接”,即对接国家部委,对接国家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对接各省市的窗口企业,对接“一带一路”相关行业。
王明凡委员建议,大力推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优化顶层设计;加大力度推进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基地建设,加强粤港澳都市圈城市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衔接,通过做好民生融合的“硬联通”和“软衔接”,吸引要素聚集。
针对做好“硬联通”,周春玲委员建议,推广广深港高铁营运模式走向“公交化”,提升口岸通关便利水平,推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优化口岸设置,发挥好港珠澳大桥的功能。
邓健荣委员建议,成立大湾区航空业委员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并坚持功能互补,推进差异化发展;优化资源要素分配,促进合作共赢;便利人员流动,做大做强航空业市场。
听完委员的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先后作了具体深入、有针对性的回应。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