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委员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二)
2023-01-10 07:53
字号


叶小文委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髓,就是“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和而不同也并非一味抱雌守弱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华民族正在势不可挡地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代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安慰谁,而是基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的正确抉择。
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合作共赢之“合”、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云:“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何为“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为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张云勇委员:纵深推进5G新基建助推高质量发展

云南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章提到“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展现了党中央对数字经济、对信息通信行业、对通信央企的关怀和重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伟大成就,以5G新基建为代表的信息通信行业也顺势而为,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5G通信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以5G为代表信息通信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以通信央企为代表的中国数字经济的深耕者,将持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5G通信建设,充分发挥5G乘数倍增效应,驱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是坚决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底座,建好大国“顶梁柱”。首先,要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其次,数字经济要遵循“路等车”思维,要先修好信息化数字化的高速公路,才能让创新应用之车行得稳、行得好、行得远。
二是奋力打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领头羊”。首先,建议重点加强数据资源价值深耕的现代化体系建设。其次,以数据资源的价值化共享为基础,建议坚定不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面向数字政府、5G+工业互联网、数字乡村振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倾力打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算力服务的云计算“国家队”。建议加大云研发投入,切实形成低时延、智连接、大计算、高安全的算网一体化新优势,为数字政府夯实算力底座、为数字经济输送算力能量、为数字社会创新算力体验。
四是聚力做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网络安全保障的主力“护航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十一章特别阐述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议通信央企作为安全产业链的链长,持续发挥好补链、延链、强链作用,加快打造安全技术应用标志性工程,加速构建“云、网、数、服”一体化安全能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安全产业链集群,筑牢国家数字安全的坚强防线。
五是积极构建汇聚众智众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新生态”。建议政、产、学、研、用、融(金融)要紧密配合,产业各方深入领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制度化实践数据交易,着力丰富数字经济供应链内涵,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生态链的韧性,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我国数字经济。
季志业委员:准确把握时势推进国家安全建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十分丰富,含义特别深刻。一是报告给予国家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国家安全”一词在报告中的“能见度”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4处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18处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有29处提到。其次“国家安全”在报告中形成专门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国家安全”更突出的位置。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过去十年成果时,专门用一段文字表述,而且把社会治理置于国家安全治理之中,更符合相关内容内涵与外延的逻辑关系。在阐述顺序上将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置于国家安全之中;在结构上将国家安全置于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对外交往之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
二是报告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十分严峻。首先,对时代的提法变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时代之变”。其次,对战略机遇期的表述变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再次,特别重视国内的复杂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使用相当大的篇幅对国内形势的复杂性进行了专门表述,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问题,等等。同时,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描述十分严峻。
三是报告强调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国家安全协调指挥体系、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提出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点:政治领域的政权、制度、意识形态;经济领域的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海外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海洋权益保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统性安全风险,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四是报告突显两个“统筹”的重要性。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总体”二字。“总体”揭示了国家安全含义的全面性、国家安全布局的系统性、国家安全效果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称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部署。其次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国家安全”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政策。“维护”是被动应对,“塑造”是主动出击。这就要求国家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朝着预知、预判、预警、预置的方向努力,要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人文交流等各部门通力配合,把可能的风险遏止在萌芽中。“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
顾建文委员:坚决守住人民群众健康底线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特别强调要“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这为医疗卫生系统抗击新冠病毒、保健康防重症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从以防控为主到以救治为主,医务人员又踏上救治奋战新征程。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质内涵,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筑起坚实屏障。一是把最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不断考验着一线医护人员的承受力。医者仁心,会想方设法给予抢救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用药也是应给尽给,确保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科学精准迅速判定实施分级诊疗。为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尽早得到救治,急诊要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共分为四个级别,其中一级为濒危,四级为非急症。在接诊过程中,必须实行分级诊疗,不能简单地按患者先来后到顺序救治,拖延甚至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和时机。
三是大力提升急诊患者承接能力、住院收治能力和重症救治能力。每日调度急诊和发热的重症患者收治情况,通过在院内建立重症病区、建立亚ICU单元、畅通医院-医联体间的转诊等一系列措施等,扩容医院的整体收治能力,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缓解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压力。围绕降低重症、减少病亡开展研究,拟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共享危重症典型病例诊治病例,开展交流交叉交融学习,强化临床医师诊治能力,让重症、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开设病毒性感冒门诊、线上开展诊疗和健康咨询服务分流患者。
四是科学规范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医疗卫生系统必须整合重症患者相关医疗数据、诊治经验,结合国内救治形势及临床实践,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及大型临床研究证据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突出解决好基于临床的简化处理流程、患者入院当天评估标准、由病人呼吸支持强度实施分级等,提升诊疗救治效率和质量。
五是始终关心和维护医务人员的救治力和战斗力。把关心和解决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现实困难落到实处,倡导科室合理安排工作班次,配齐防护用具,及时发送防治药品,提供营养配餐,维护医务人员的战斗值。
六是倡导接种疫苗。高龄老人免疫力低、体质弱,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从目前的临床救治情况看,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新冠病毒重症的有效办法。符合疫苗接种条件、没有接种禁忌的人群,提倡应打尽打,尽快接种“第四针”疫苗。
广大医务人员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即使自己淋着雨,也要撑伞为他人,用我们的医疗技术和医学行为服务和保障好广大患者,坚定必胜信心,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满意答卷。
曲伟委员: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技新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人才、创新等科学阐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科技工作者赶上了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好时代,必将作出科技新贡献。我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领悟及思考,分为六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对“独立自主”的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继续坚持独立自主,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就。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刻阐释,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动员令。中国式现代化适应本国国情,能在高水平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体现反映国情的中国特色。
三是“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后劲。自主创新从来都是中国科技的主旋律。自立自强是中国科技自信的必然选择。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已占有重要地位,自立自强在国家安全方面也具有不可置疑的战略性高度。中国在航天高科技等引领下,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四是“高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水平自立自强,主要指国家科技实力是否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突破“卡脖子”的能力,即能补足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中若干短板的能力。乘着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坚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科技工作者将继续承担好、组织好、实施好相关国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得以实现。
五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要作出新贡献,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突破“卡脖子”难题,仍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一代代科学家实现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深空探测、量子通信等突破,均离不开科学家精神这一支柱。精神会传递,未来亦可期。科学家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形成中国科技创新合力,践行科学家精神。
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全体科技工作者,一定会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奋进,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筑牢永续发展的基石。
皮剑龙委员: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思想深邃,举旗定向、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坚定的人民性、系统的法治性,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宣言书、集结号、动员令。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二是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四是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五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报告23次提到“法治”,并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严格公正司法。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报告还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作了新的发展。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托”,在履职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法治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其次要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要利用专业优势进行调查研究,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领域提出建议与对策,进行相应的民主监督,并在日常法律工作中,积极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宏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责任编辑:黎凡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