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精准对接需求、营造凸显黄浦特色的高质量就业环境
乌明欣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1-14 11:59 字号
2022年1月12日下午,黄浦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区委副书记李忠兴参加“人民高品质生活”专题会议并作回应讲话。
今天就精准对接需求、营造凸显黄浦特色的高质量就业环境,我想围绕数量和质量两个标准,着重提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通过细分确定就业刚需人群,实现充分就业。虽然我们的考核性工作是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创业、补贴性培训几个量化指标,但是各街道、居民区还是需要常态化对辖区内人口就业情况做普查性的排摸和建档。特别关注高校毕业失业群体、长期失业青年群体、因病因伤失业群体等就业刚需人群,分门归类的开展岗位推荐、创业帮扶和救济托底等不同类型的就业辅导工作。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始陆续公布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3月份为13.6%,较上年同期上升,6月份进一步上升到15.4%,7月份攀升到16.2%,此后随大学生毕业入职带动下降,8、9月分别为15.3%和14.6%。)从20年本市用人单位一次性补贴申领的情况来看,黄浦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比例位居全市首位(27.9%),但是因为总量因素制约(黄浦户籍青年新增劳动力明显下降,5年下降29.3%。)和结构性因素(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适应、隐性就业、灵活就业等多元化就业。)影响,青年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供需脱节、人岗不适,“慢就业”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做充分就业的工作时候需要针对就业刚需人群有的放矢,首先需要对重点人员群体的情况了然于胸。当然也要关注现在特别在登记失业人群存在的一种怪像,就是本身有隐性、财产性收入、没有就业意愿却还关注失业救济的情况。这只能套用一句老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可能也是需要我们另外专题考虑的。
第二个建议是调和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就业。现在黄浦区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哪里?我们既有“3+3+X”高端服务业体系,必然还有服务于高端服务业的服务性产业,就是高端就业和一般就业的工作都在开展,也有需求,但是与黄浦区区域人力资源的供给有些不匹配。从高端的来说,我所知道的黄浦区区域内的规模化、国际性人才中介机构就有不少。这些机构的工作就是在充分了解市场主体需求的前提下,推荐合适的人才。当然推荐的范围并不局限在黄浦区,而是全国乃至全球。我大胆的设想一下,假如说我们的区级财政补贴,能够对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成功推荐给予一定支持的话,那么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猎头中介,都将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一般的来看,现在越来越多连锁餐饮、服务企业的基本人力需求通过自培自招自用来满足,和区域供给几乎不对接。一些提供一般劳务服务供给的中介机构或是劳务公司。比如为楼宇因为疫情增加提供的安保服务,从去年春节后开始,原本以为是临时性服务,但很多马上快要两年了,变成了家门口的新就业机会。还有楼宇办公室内的保洁服务、行政、文员等基础岗位,都是常年存在的就业“坑位”。并且据我了解,和企业所在街区的就业对接,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用工希望员工通勤时间短、增加稳定性的需求,还能实现企业希望服务和帮助社区的社会责任(CSR)。所以无论是高端的猎头,还是普通的劳务公司,乃至辖区企业,都能够在区域就业工作中,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效对接、信息互通。
原来我们对就业工作比较依赖于上级政策,即以社保费用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各类援企稳岗政策。但是我们都知道社保在市级层面线条独立后,特别是社保税务代征后,留给我们区级人社部门可用的资源工具越来越少。我们也要看到,上级政策的的力度是比较大,但是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适配度不一定高,因此最终的效果情况各个区域不尽相同。当然我们部分和就业、劳动相关的上位法一些条款的不足,对新就业形态管理缺失等问题,也需要通过我们工作的实践去解决去完善去更新。这需要我们区委区政府,不仅在财政上,更要在一些制度空间上,支持人社部门和街道因势而动、因需而变,营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空间;也需要我们政协委员,及时关心关注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创业带就业等等就业新形态,根据这些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既呵护新就业机会的活力,也保护新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