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海政协国是书院委员读书群开展交流
政协头条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8-26 08:52 字号
如何“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围绕这一专题,8月25日,市政协国是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委员读书群,开展第二次集中交流。
按照计划,这场集中交流,是在当天18:00正式启动。离开场还有5分钟,已有委员“迫不及待”提前进场发言。等市政协提案委主任俞烈打响“发令枪”后,近10名有备而来的委员纷纷加入互动讨论。
结合自身工作与生活实际,委员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精辟解读。在市政协委员黄钢看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中国特色,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顺应时代大势、切合中国实际的新版。市政协常委厉震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经济追求,还是精神追求,“人的伟大,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伟大,这是现代化的最后目标。”他的总结,引来群内一连串点赞。
对于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多位委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留下千余字学习体会。市政协常委李文辉围绕“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言。他表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推翻“三座大山”,拥有了建设自己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和平环境。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正是这种悠久的追求和漫长的期盼,构成了推动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市政协委员丁晓东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个话题留下30余条感言。“中国式现代化更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他说,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市政协委员李道季结合自身专业,阐述了中国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生态观,一种发展方式问题,更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不仅是解决我国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他说。
如何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多名委员踊跃建言。“要善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让世界上更多人听到中国的声音;要改变传统渠道的传播方式,提升中国话语权、发言权、定价权和软实力,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市政协委员粟莹一口气提出多条建议。
“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现代化道路,认同我们的现代化道路,一下子不行,慢慢来,要有耐心,不卑不亢,荣辱不惊,就会有成果。”市政协常委厉震林补充道。
在一轮轮互动交流中,3小时的线上讨论很快过去了。临近尾声,委员纷纷表示:期待在其他专题学习中再见,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