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谢卫群:《奋斗与梦想》追寻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之路
政协头条记者 游思静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3-12 10:11 字号
委员书房·快问快答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人世间》(三卷本),梁晓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财经类和文学类的著作。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读书就读名著。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社会纪实类作品,比如,《光荣与梦想》,[美] 威廉·曼彻斯特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好书不厌百回读。书是读不尽的,不在量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近年来,闵行区政协搭建了“春申书画院—亮就亮吧—亮吧书房”三级委员读书学习、协商议政平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将积极参与。

2020年是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节点之年。入选上海“建党百年”“全面小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新书《奋斗与梦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叙事(1978—2020)》(以下简称《奋斗与梦想》),于当年年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宣发。
该书由闵行区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新闻采访二部主任、高级记者谢卫群历时3年多采写而成,以70余万字的篇幅,全景记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42年间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
动力来自使命感与紧迫感
“以一己之力书写40多年上海的金融发展史,一开始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谢卫群坦言,2017年,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满心的畏难情绪。
既不能影响工作,还要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这是当时她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只能是牺牲业余时间与睡觉时间。”在过去3年多时间里,谢卫群每天忙完工作,从晚上10点开始,到凌晨2点或3点,进入写书的状态,在录音机里,在大量的资料中、笔记中,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相逢,直到眼睛睁不开了,才睡觉。
连续3年坚持深夜写作,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动力。“动力来自使命感与紧迫感。”谢卫群如是说。
在写作遇到困难时,时任上海市金融办主任的郑杨给了谢卫群以鼓励。他是这样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年要基本建成,但是,到现在(2017年),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从头到尾是怎么走过来的。”这句话增添了她的使命感。
“我在想,记者不正是时代的记录者吗?上海曾经是远东金融中心,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一直有一个梦想,重新塑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值得成为它的书写者啊!”谢卫群说。
在采访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原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之一龚浩成的故事也让她十分感动。谢卫群还记得,2017年8月,第一次拜访龚浩成时,老先生早早地就站在挨着走廊的窗口等她。龚老腿不好,不能下楼,却提前在窗口等了她许久。
当时,91岁的龚浩成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他告诉谢卫群:“当年,做了外汇、债券、证券等多个交易所,就没来得及做黄金交易所,后来,这个交易所也建起来了,这就好。金融中心的建设还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步伐还应该一步步加大!”采访之后,谢卫群想:“老先生如此高龄,却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依然如此牵挂,我为何还要畏难?”一时间,她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紧迫感。
那时,谢卫群总担心采访龚浩成的时间太长、次数太多,会打扰他。没想到,老先生却非常坦诚地对她说:“有问题随时问,不用客气,说不定哪天我就走了。”龚浩成的话令她泪目。
2020年8月30日,就在谢卫群写作的书稿完成审稿环节,即将付印时,老先生走了。当和笔者说起这段故事时,谢卫群又一次泪目了。“我要告慰龚老的是:我终于完成了这本著作,并有幸在本书中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她哽咽地说。
记录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奋斗
“当然,给我激励的,不只是他们俩儿。”谢卫群说,书中写到的一个个人物,也是她不断坚持的动力。他们的故事,就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串起来,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巨幅画卷。
随着写作的深入,谢卫群也越来越感觉到“不是在写书,而是在记录一个时代,记录一群人的奋斗”“难的不是写作,而是写作背后的寻找、学习、理解与归纳”。
在谢卫群看来,之所以给这套书起名“奋斗与梦想”,是因为上海金融42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群人不断摸索、不断奋斗的历史,因为一群不懈奋斗的人们,才书写出上海金融业非同寻常的历史篇章。在她看来,“更多的人应该知道他们的奋斗故事”。
在这套书中,谢卫群写到众多影响深远的金融事件,如第一个股票的诞生,第一个交易所的开业,第一个让债券市场坍塌的“327事件”,上海期货交易所、中金所的诞生等;也写到了许多金融人,除了龚浩成,还有秦其斌、尉文渊、阚治东、管金生、汪德顺、陈人俊,等等。
谢卫群谈到,阅读此书时,读者可能会觉得,前期的故事冲突感十足,十分好看。这是因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是思想解放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许多改革创新在当时不行,但第二年又可以实行了,比如,国库券的买卖等。到了后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从无序到有序,许多开放举措超出了人们的期待。历史证明,金融改革不仅大有可为,而且要追求更便利、更自由。
谢卫群也透露,她原本担心最初15年的故事和人很难找,即便找到了,又是否能说得清。但没想到的是,相关人物都谈得十分透彻、生动,许多老同志一谈就是5个小时。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精彩人物。他们的历史各有精彩,也各有跌宕。”谢卫群表示,正是因为无数人接续奋斗的故事,《奋斗与梦想》才越写越长,让人不忍辍笔。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最后提到的日子是2020年9月26日,这一天是首次外滩大会闭幕的日子。“刚发生的事情就写到书中,可见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非常让我佩服。”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梁庆评价说。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常常有人问谢卫群:“你书写了40多年的上海金融,你觉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了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一点不容怀疑。”谢卫群坚定地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兴起不是凭空发生的,是42年来,中国不断改革开放,坚定执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带动的。”谢卫群感叹道,1978年,中国的GDP只有3600多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的1.8%;2019年,中国的GDP达到99万亿元,保持全球第二位,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6.3%。42年前,上海的金融业在世界名不见经传,而至2020年9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显示,上海已位居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仅次于纽约、伦敦,与中国经济地位正日益匹配。
写完这部作品,谢卫群总结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成长,就是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现象特别突出,这就是“基层+顶层”模式,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从第一个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到柜台交易的出现,到证券交易所的横空出世,再到科创板的设立,都是‘基层智慧+顶层决策’的结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梳理42年金融发展的历史,才知道今天的成就多么难能可贵,多么了不起。”谢卫群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42年的漫长奋斗中,有过无数创造、创新,也有过不少曲折和坎坷。“这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前的动态过程。未来,还会有更精彩的篇章等待更多时代记录者的书写。”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年,但这一年只是一个战略节点,完成了2009年第19号文件中的既定目标,还有许多新的目标在前方,仍需要无数人不断接续奋斗。“读读曾经的奋斗者的故事,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也更加懂得珍惜,让未来的创新发展更加具有定力。”谢卫群如是说。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