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程金华:读书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15 10:45
字号

委员书房·快问快答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剧变》,[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曾楚媛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20年版。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社会科学类的书。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尽信书不如无书。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关于人类社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书籍,如《剧变》《黑天鹅》《灰犀牛》等。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宋代著名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很有道理。不过,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很多,所以,可能还要有第四“到”,即“问到”,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还要问:“真的是这样,证据充分吗?”
只要有一段时间不翻书了,市政协委员程金华就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会觉得发慌,“这意味着我很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说。程金华的床头堆满了各种书籍,便于他随时补充精神食粮。对程金华而言,阅读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不妨随性一点
如今,程金华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博览群书。
“小时候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程金华坦言,在“书中自有黄金屋”想法的驱动下,那时候他们读书,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无关。在程金华的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他读的书基本上都是学科类的教材、教辅,那些林林总总的“杂书”“闲书”,与他几乎绝缘。他在江西农村长大,不知道有什么好的“闲书”,也无从获得“闲书”。
直到考上大学之后,程金华才第一次体验到“快乐阅读”的滋味。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图书馆中,钱锺书的《围城》,看得他如痴如醉。每每合上书本,阅读此书带给他的各种人生思考,如“人生处处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让他时常夜不能寐。从此,在程金华的个人爱好中,又增加了一项“阅读”,并且永远擦不掉、抹不去。对他来说,读书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人生追求。
程金华推崇广泛阅读。平时,他爱看各种文学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他也爱看社科类书籍,如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等。他也爱看历史类书籍。作为一名历史剧爱好者,他一直在追剧《大秦赋》,每每看到伴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剧集,他就会去找相关史书,如《史记》等,翻阅各种历史人物——如商鞅、韩非、李斯等的列传,与剧情作比对。
程金华坦言,自己平时读书比较“杂”。在他看来,“为工作读书”和“为兴趣读书”还是有区别的。前者肯定是要追求系统化阅读,把“专、精、深”放在第一位;后者不妨随性一点,不必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要带着兴趣读书,这样才能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为强调“阅读随性”的重要性,他还作了个类比:掌握知识的前提,是记忆,现在的教育过分要求“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丧失汲取知识的兴趣;要摆脱“死记硬背”的怪圈,培养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吸收消化知识。阅读也要随性而为,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要结合兴趣爱好,这样阅读才是可持续的。
阅读让人求知若渴
谈到阅读对于个人的影响,程金华最先想到的是“沉淀知识、拓宽视野”。
2020年,全球最热门话题,莫过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同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治理方式和效果,成为人们比较国家治理方式的一面镜子,成为全球化时代人们选择自己和家庭安身立命之地的重要窗口。
“俗话说,只有大潮退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巨大社会风险,便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一场巨浪。虽然这个巨浪还没有完全退去,但是哪些国家在裸泳,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程金华表示,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在取得阶段性非凡成就的同时,仍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中国”是怎样的?如何建构并实践面向未来的“中国之治”?这些都是后疫情时代需要认真探索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建构了未来‘中国之治’的四梁八柱。我们只有深入挖掘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积淀,才能更加全面地、稳健地践行这个治理体系。”程金华表示,这段时间,他正在向周围的人推荐一本书——中国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的新著《大国宪制》。这本书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中国人更好地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广泛地阅读,除了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勤于开卷,还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知识。
最近,历史剧《大秦赋》热播,其中一段剧情,是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程金华表示,这些年来,结合自己对历史剧的爱好,他有意识地阅读了一些史书,发现从秦朝灭亡到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大治大乱,背后始终都有“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的影子。再往深层次看,这些现象的产生,实则都是制度均衡形成之后。制度运作存在很大的惯性,需要花费很大的社会成本去变革制度惰性。
再有,历史剧中关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介绍,也引起了程金华的阅读思考。在他看来,在这些字的背后,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改造,背后有着历史的惊涛骇浪,真正奠定了国家大一统的基础,其利弊得失值得我们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认真琢磨。作为读者,如果能理解这段话的意义,对自己了解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脉络都大有裨益。
“阅读能够让人求知若渴,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程金华说,通过不断阅读,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求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每当他听到、看到某种新颖观点,总会抱有怀疑态度,下意识地去核对,而非人云亦云、照单全收。
“阅读能够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三观,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程金华说,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感受到,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三观很重要。因此,年轻人平时要尽量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提升建言水平
自2020年以来,上海市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包括依托“上海政协通”网上政协履职平台,在线上开设委员读书栏目“国是书院”,内设界别委员读书群组,开展读书、荐书、讲书、评书等活动。
对于让政协委员多读书,程金华认为很有必要。他表示,随着社会进步,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对政协委员履职建言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综合性、跨专业的问题。通过多读书,政协委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看问题更全面、建言献策更加客观。”他表示,读书未必能让委员马上找到“解题”的答案,但能让委员不说外行的话、落伍的话、过时的话,提高履职建言的水平。
“勤能补拙,读书也是如此。”程金华说,读书既要用好零星的时间,更要长期坚持,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能统筹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勤读不辍,持之以恒,做到书卷常开,就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进步。
“读书要在学有所思、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程金华说,政协委员要把积累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把读书与履行委员职责相结合,把读书的收获转化为过硬的本领,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成果。
民主党派成员同样需要多读书。身为民革徐汇区委主委,程金华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民革青年党员参政议政,要做强“专业化”,参政议政的建言不能只是见闻的信息整理,不能只谈感想,而必须是专业研究的结果;要做好“组织化”,让党内外专家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要做到“持续化”,在特定的领域持续耕耘,避免产生“打一枪、换一炮”的局面;要做精“特色化”,培育各级组织乃至党员个人的参政议政“拳头产品”,在特定的细分领域中精耕细作,形成品牌,形成特色;要做好“平台化”,实现参政议政影响的良性溢出效应。
“这‘五个化’构成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格局,其中专业化是基础。这需要党员平时多读书,多了解政策、法律知识,对建言进行专业加工,这样才能提出真知灼见。”他说。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剧变》,[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曾楚媛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20年版。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社会科学类的书。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尽信书不如无书。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关于人类社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书籍,如《剧变》《黑天鹅》《灰犀牛》等。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宋代著名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很有道理。不过,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很多,所以,可能还要有第四“到”,即“问到”,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还要问:“真的是这样,证据充分吗?”
只要有一段时间不翻书了,市政协委员程金华就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会觉得发慌,“这意味着我很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说。程金华的床头堆满了各种书籍,便于他随时补充精神食粮。对程金华而言,阅读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不妨随性一点
如今,程金华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博览群书。
“小时候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程金华坦言,在“书中自有黄金屋”想法的驱动下,那时候他们读书,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无关。在程金华的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他读的书基本上都是学科类的教材、教辅,那些林林总总的“杂书”“闲书”,与他几乎绝缘。他在江西农村长大,不知道有什么好的“闲书”,也无从获得“闲书”。
直到考上大学之后,程金华才第一次体验到“快乐阅读”的滋味。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图书馆中,钱锺书的《围城》,看得他如痴如醉。每每合上书本,阅读此书带给他的各种人生思考,如“人生处处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让他时常夜不能寐。从此,在程金华的个人爱好中,又增加了一项“阅读”,并且永远擦不掉、抹不去。对他来说,读书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人生追求。
程金华推崇广泛阅读。平时,他爱看各种文学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他也爱看社科类书籍,如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等。他也爱看历史类书籍。作为一名历史剧爱好者,他一直在追剧《大秦赋》,每每看到伴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剧集,他就会去找相关史书,如《史记》等,翻阅各种历史人物——如商鞅、韩非、李斯等的列传,与剧情作比对。
程金华坦言,自己平时读书比较“杂”。在他看来,“为工作读书”和“为兴趣读书”还是有区别的。前者肯定是要追求系统化阅读,把“专、精、深”放在第一位;后者不妨随性一点,不必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要带着兴趣读书,这样才能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为强调“阅读随性”的重要性,他还作了个类比:掌握知识的前提,是记忆,现在的教育过分要求“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丧失汲取知识的兴趣;要摆脱“死记硬背”的怪圈,培养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吸收消化知识。阅读也要随性而为,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要结合兴趣爱好,这样阅读才是可持续的。
阅读让人求知若渴
谈到阅读对于个人的影响,程金华最先想到的是“沉淀知识、拓宽视野”。
2020年,全球最热门话题,莫过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同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治理方式和效果,成为人们比较国家治理方式的一面镜子,成为全球化时代人们选择自己和家庭安身立命之地的重要窗口。
“俗话说,只有大潮退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巨大社会风险,便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一场巨浪。虽然这个巨浪还没有完全退去,但是哪些国家在裸泳,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程金华表示,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在取得阶段性非凡成就的同时,仍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中国”是怎样的?如何建构并实践面向未来的“中国之治”?这些都是后疫情时代需要认真探索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建构了未来‘中国之治’的四梁八柱。我们只有深入挖掘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积淀,才能更加全面地、稳健地践行这个治理体系。”程金华表示,这段时间,他正在向周围的人推荐一本书——中国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的新著《大国宪制》。这本书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中国人更好地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广泛地阅读,除了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勤于开卷,还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知识。
最近,历史剧《大秦赋》热播,其中一段剧情,是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程金华表示,这些年来,结合自己对历史剧的爱好,他有意识地阅读了一些史书,发现从秦朝灭亡到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大治大乱,背后始终都有“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的影子。再往深层次看,这些现象的产生,实则都是制度均衡形成之后。制度运作存在很大的惯性,需要花费很大的社会成本去变革制度惰性。
再有,历史剧中关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介绍,也引起了程金华的阅读思考。在他看来,在这些字的背后,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改造,背后有着历史的惊涛骇浪,真正奠定了国家大一统的基础,其利弊得失值得我们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认真琢磨。作为读者,如果能理解这段话的意义,对自己了解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脉络都大有裨益。
“阅读能够让人求知若渴,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程金华说,通过不断阅读,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求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每当他听到、看到某种新颖观点,总会抱有怀疑态度,下意识地去核对,而非人云亦云、照单全收。
“阅读能够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三观,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程金华说,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感受到,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三观很重要。因此,年轻人平时要尽量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提升建言水平
自2020年以来,上海市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包括依托“上海政协通”网上政协履职平台,在线上开设委员读书栏目“国是书院”,内设界别委员读书群组,开展读书、荐书、讲书、评书等活动。
对于让政协委员多读书,程金华认为很有必要。他表示,随着社会进步,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对政协委员履职建言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综合性、跨专业的问题。通过多读书,政协委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看问题更全面、建言献策更加客观。”他表示,读书未必能让委员马上找到“解题”的答案,但能让委员不说外行的话、落伍的话、过时的话,提高履职建言的水平。
“勤能补拙,读书也是如此。”程金华说,读书既要用好零星的时间,更要长期坚持,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能统筹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勤读不辍,持之以恒,做到书卷常开,就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进步。
“读书要在学有所思、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程金华说,政协委员要把积累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把读书与履行委员职责相结合,把读书的收获转化为过硬的本领,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成果。
民主党派成员同样需要多读书。身为民革徐汇区委主委,程金华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民革青年党员参政议政,要做强“专业化”,参政议政的建言不能只是见闻的信息整理,不能只谈感想,而必须是专业研究的结果;要做好“组织化”,让党内外专家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要做到“持续化”,在特定的领域持续耕耘,避免产生“打一枪、换一炮”的局面;要做精“特色化”,培育各级组织乃至党员个人的参政议政“拳头产品”,在特定的细分领域中精耕细作,形成品牌,形成特色;要做好“平台化”,实现参政议政影响的良性溢出效应。
“这‘五个化’构成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格局,其中专业化是基础。这需要党员平时多读书,多了解政策、法律知识,对建言进行专业加工,这样才能提出真知灼见。”他说。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