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上海市政协常委陈建兴:徜徉书海,汲取奋进力量
政协头条记者 戚尔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2-11 12:54 字号
【委员书房·快问快答】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血朝廷》。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报告文学。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读书让人快乐。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力戒形式主义,凸显学用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把读书活动同实际结合、向议题聚焦,用所学之书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促进履职。要重点读好历史经验之书,即“四史”、人民政协史、统一战线史等方面的相关书籍。要读好时政理论之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主要内容,重点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还要读好专业领域之书等。
 
在堆满书的办公室里,泡上一杯清茶,娓娓道来,回顾阅读人生。谈到哪一本书,都能准确从书柜里取出,常翻常新,如数家珍。“每天至少读1小时书,再忙也坚持。”市政协常委、地区政协联络指导组常务副组长陈建兴说,因为读书催人奋进、读书让人快乐。
帐中“偷读”
1973年,15岁的陈建兴在武夷路上的造纸厂帮工。干的是搬运的活儿——搬着成袋旧书回炉。时不时,袋里的旧书掉落下来,常有那个时候不让看和见不到的外国文学名著,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等。虽然蒙尘,但名著的魅力引得陈建兴忍不住默默地把它们收了起来。慢慢的,他有了第一份“藏书”——15本没回炉的名著旧书。不能公开拿出来看,陈建兴只能偷偷地睡前在帐子里读,灯光昏暗,一个引人入胜的天地却闪亮在眼前。
1976年,陈建兴初中毕业后赴奉贤星火农场务农。这份最初的收藏,他也整理进行装。农场有图书室,却没有陈建兴想看的文学类著作。于是,依然是偷偷地在帐子里阅读,每天1小时,他愣是完成了这堂外国文学突击培训课。
还是在农场时,1978年的一个冬日,听闻南桥镇上的新华书店有卖外国文学名著,陈建兴裹着棉袄排了一夜的队,花了3元多买了一套《十字军骑士》,再花了3元多买了一套《悲惨世界》。那时,他每个月的收入是27元。花巨资买书,生活本拮据的他自然过了好一段“苦日子”,但谈起那段日子来,却难掩一种幸福感:“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下了班美美地读上一段,感受主人公的甜酸苦辣,乃至时代的变迁,还有文字之美。”
1979年返城。1980年,陈建兴一边在街道工作一边就读长宁区业余大学,主修中文。他终于得偿所愿,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如饥似渴地阅读大学图书馆藏的各种书籍。“就像一块海绵,每天看书、记笔记,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陈建兴说。
20世纪90年代,陈建兴也开始了自己小小的“收藏事业”——收藏名家签名书和藏书票。上图书店、福州路旧书店,等等,他画出了一个有专门出售名家签名书专柜的沪上书店地图,只要价格合适,他便购上几册,如今收藏了逾2000册。还有藏书票,一张张比邮票略大的藏书票也是一幅小画,如今他已有4000张的收藏。
在长宁区政协任职10年,身处每幢楼都有故事的愚园路,他购入钱学森、王伯群、陶希圣等一批愚园路名人传记,了解这条小马路的深厚底蕴。手捧徐锦江所著《愚园路》,他一边读一边走,回味无穷。去井冈山培训,听了革命家曾志同志的孙子的一番讲述,他泪流满面,回到上海直冲书店买下《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从懵懂的小伙子到走上领导岗位,阅读始终伴随他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再苦的日子,因为有阅读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总还是甜的。”陈建兴说。
书写真情
“如果说农场5年让我懂得什么叫艰苦,基层20年让我懂得什么叫群众;那么10年的政协工作,让我明白什么是协商民主。”回顾起职业生涯,陈建兴如此总结。
几年前,他有关农场生活的散文集《燃情岁月》出版,诠释了“艰苦”,也描写了知青岁月淳朴的人和事。这是一部用情至深的作品,100来篇回忆性的散文,记载几十个农场知青友人,组成特殊时代令人感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值得共同经历的人再次回味过去,也值得未曾经历的人去了解和尊重父辈、祖辈的奋斗足迹。”陈建兴在书中用平实的语言,刻画了农场下乡的点点滴滴。有质朴的笑容,有感动的眼泪,有调皮和捣蛋,有撒猪榭、挑河泥时流下的无数汗水,还有蚂蝗吸去的血,以及农场留下的青葱岁月。
“一听到‘煤球车来了、煤球车来了’的声音,我一个箭步窜出家门,拎起两只铅桶排到队伍中去了。运煤师傅浑身黑乎乎的,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都戴着一顶破草帽,厚帆布披肩搭在肩上,黑不溜秋的毛巾围在头颈里。踏煤球车是件苦差事,弄堂里七转八拐的,又是弹硌路,转弯纯靠手臂上的力量,还要躲避老太太摊晒的梅干菜、萝卜头。”生动的文笔让读者一下子回到了当年,闻到了弄堂里的烟火气。这是他《弄堂旧趣录》一书中的段落。
“我自己从小就是在弄堂里长大的,是真正的草根出身,我熟悉这里的一切。”近年来,陈建兴在《新民晚报》《联合时报》等媒体上定期发表弄堂纪事主题的散文,结集出版《弄堂旧趣录》两本“弄堂回忆”集子。
“絮絮叨叨弄堂里那些人和事儿,是让自己的回忆有个出口。”说起提笔记录岁月的初衷,陈建兴坦言,理由很个人、很简单,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最最上海市井味儿的弄堂故事在“新上海人”中也引起了反响。一次,机关一位年轻的“新上海人”告诉陈建兴,读了他的弄堂琐忆,消除了不少误解:“之前以为上海人的日子一直‘挺舒服’的,原来,曾经也是那么艰苦,同样苦中作乐。”这位年轻人是北方人,交谈中,陈建兴便以“洗碗的水”举例说,冬天,用冷水洗碗,够呛吧?上海的冬天,冷水洗碗同样让人疼得“咬牙切齿”,可没法用热水啊,因为烧煤球炉太麻烦了!一番交流,那位年轻干部直说“突然对上海懂了更多”。
“希望这些文字能让来到上海的人们知道上海的昨天,让孩子们知道父辈的艰辛,也感受我们特有的快乐。”陈建兴说,这份笔耕,他会坚持下去。如今,他在工作之余还继续描绘着“弄堂”,描绘那个年代的生活。
书写需要真情,可只有真情也不够。“为了写弄堂,看了30本有关里弄、胡同的书。想让书写更有味道。”陈建兴仔细品读了金宇澄的《繁花》、王承志的《同和里》等著作,学习作家们描绘市井万象、别有洞天的笔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他博览了许多关于里弄文化的研究著作,在有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理性剖析。
推动履职
陈建兴曾在长宁区政协担任10年区政协主席,在他的推动下,文化工作与政协工作的融合常常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2010年,世博年,区政协举办了“长宁,历史的钩沉——百幢经典老房子”主题油画展,组织百位油画家对区内100多幢老洋房进行创作。区政协精选了37幅画作送至世博园内,举办了“上海长宁名人旧居老房子油画展”。
为了办好这项活动,陈建兴带着机关干部先读书,读有关老洋房文化的书,读曾居住在老洋房中的名人的传记,读建筑保护类著作,他让机关干部每人对口3—4栋老洋房,通过阅读和采访成为“半个老洋房专家”。
这场老房子油画展不仅扩大了长宁区的对外影响,也推动了老洋房的保护利用工作。结合政协委员的建言和呼吁,2011年,长宁区政府建立了老洋房保护领导小组、专项保护利用基金、专家咨询小组等,相关保护工作也将进一步展开。
在区政协时,他创立机关青年干部读书沙龙,每月一次交流读书体会,他只要有空就会参加作点评,还主持了“主席荐书”环节,推荐自己读过的有关政协工作和提升文化素养、增强知识储备的好书给后辈们。
当前,上海市政协正在大力倡导委员读书活动。作为特邀界别召集人,陈建兴牵头本界别创设“邀你来读书”品牌,依托组建的界别委员微信群,积极开展线上读书活动,并组织线下学习分享和面对面交流。“我们要注重收集整理相关读书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意见建议,转化为委员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成果,从而提升读书效果,巩固读书成效。”陈建兴说,政协委员读书落脚点还是要助推履职提质增效,要通过读书活动引导委员读出理想信念、读出使命担当,进一步提高委员民主议政、依法议政、科学议政的素养和品质。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