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上海作家书店经理姜海涛:诗意阅读,快意人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0-16 12:07
字号

在博览群书中长大,参加工作之后又在编辑出版行业里和图书打了近20年交道。可以说,作为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文学创作中心副编审、上海作家书店经理的姜海涛,注定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当你和他面对面交流时,总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浓浓的“书卷气”。聊起“阅读”,他更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
快乐童年
从父母手里,童年时代的姜海涛接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礼物——图书。“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收入不高,但给我买书时,从来都是不计成本的。”时隔多年,谈到这些往事,姜海涛对父母依然充满感激之情,“我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他们对我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姜海涛的父母虽然并不知道童年时期的姜海涛是否喜欢阅读,更不知道什么类型的读物会吸引那个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顽皮少年,但是努力和耐心地进行了尝试。家里的阅读氛围一时变得十分浓厚。“实际上,孩子们所有的技能、习惯最初都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当父母发现了姜海涛对阅读“并不厌烦”时,就会时常带着他去逛新华书店,与其说让他尽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不如说让他尽快表现出自己的阅读喜好。《丁丁历险记》《小灵通漫游未来》《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精粹》,甚至还有更成熟一点的读物《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都是那个时候很“任性”地买的。
有个问题,姜海涛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即“读书有什么意义”?对此,他总会很诚恳地告诉对方,如果说他个人有点小小成就的话,那么这些成就和读书密不可分。读书,使他养成了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坐在姜海涛面前,你会很快感受到他的沉稳和安静。他的形象,让你很容易想象得到他做事踏实,不易分心。姜海涛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但他并不是书呆子的样子,相反,他很强调“知行合一”,努力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个人能力和工作方法的提高。“可以说,阅读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让我在读书、就业、工作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当然,在姜海涛眼中,一个人多读书,并不仅仅是出于“让人进步”的现实考虑,还因为读书能带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人对事物有更多的理性认识。
2003年“非典”期间,姜海涛在北京读书,他所在的学校地处海淀区,是当时的重灾区。“我的室友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打开电脑,刷新浪搜狐主页以及校园BBS,了解最新确诊病例。”姜海涛清楚地记得,随着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纷至沓来,面对不知名病毒的作乱,他们每天都生活得提心吊胆,待在宿舍里靠方便面度日。平时,他站在宿舍里,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柳絮,感觉自己宛如陷入“末世牢笼”之中。
2008年,姜海涛偶尔翻到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逼近的瘟疫》,了解到人类抵抗病毒侵袭的历史,了解到人类在病毒面前的脆弱和无助。“通过读这本书,我掌握了很多科学科普知识。假如我在‘非典’时期就看过这本书,那我就会更加理性,面对各种谣言也许就不会那么彷徨无助了。”他说。
在姜海涛看来,开卷必然有益,但“开卷”切勿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人会问,我看了这本书,可以掌握哪些有用的知识?对我的学习、工作会有什么直接帮助?这是一种追求短期成效的做法。”姜海涛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和养生一样,都需要长期调养和积累,如果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无法从阅读中汲取最有价值的养分的。
阅读“秘诀”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这个问题,姜海涛同样被问了无数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姜海涛笑着说。
他说,阅读既有“泛读”,也有“精读”,前者相当于博览群书,像杂家一样踏遍各个领域;后者相当于“专题式阅读”,偏重某个特定领域。在他看来,一个读者既需要“泛读”,也需要“精读”,并且要在两者之间掌握平衡。“泛读”可以让人实现跨界跨领域的学习,拓宽人的思路,通过增加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推动读者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有所创新。“精读”可以让人的思考更有深度,做到“言之有物”,而非“夸夸其谈”。
对于近年来热议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姜海涛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不应去简单肯定或否定,如何用好“碎片化”阅读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他说,读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了成熟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才能对所谓的“碎片”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具体来说,就是自动过滤掉那些无意义的“碎片”信息,主动吸收那些有意义的“碎片”信息,并化为己用,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完整。
提高阅读效率,除掌握阅读方式外,还要掌握阅读技巧。姜海涛表示,多年来,他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供广大读者参考。比如,他喜欢“顺藤摸瓜”式的阅读,在读了一本“心目中的好书”之后,他会刻意地去关注作者,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比较欣赏或推荐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度会越来越成熟,阅读量也会越来越大。再如,他在阅读过程中,会注重“听、看、读、写”并用,他会根据阅读内容,自己画出逻辑图,在加深记忆的同时,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他会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大声朗读,通过调动全身的感官,使自己沉浸在阅读状态中,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读者应该多读哪些种类图书的问题?姜海涛同样认为,这个也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虽然作为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他平时经常为读者推荐书单。
在他看来,对阅读种类进行限制,告诉读者“你应该多读哪些书”,反而可能会扼杀阅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小说文学书籍,读学术理论书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如果非要我提建议的话,我推荐读者不妨更多阅读经典作品,寻找思想和观点的源头,让自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他说。
跟上时代步伐
姜海涛是一名政协委员,和他交流,总避不开参政议政的话题。姜海涛表示,很多政协委员都会结合本职工作建言献策,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为了提高建言献策的含金量,政协委员必须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使建言更有精准性和时效性。
“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理念层出不穷,政协委员只有多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姜海涛表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光靠过去的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种“泛读”“精读”“碎片化阅读”,搜集并掌握国内各种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延伸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热新闻”“冷思考”的前提下,提出新观点、新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今年,上海政协系统致力打造“书香政协”,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发动委员把书读起来、读下去,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储备能量、增强本领,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读书成果转化为“金点子”。
新年伊始,黄浦区政协推出“书海涛声”栏目,姜海涛义不容辞担任导读,通过撰写专栏文章,为读者推荐作品,与读者分享心得感悟。他表示,愿以一名行业从业人的身份,为建设书香政协、提升政协履职效能尽绵薄之力。
附:委员书房·快问快答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大唐明月》(新版)。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历史小说类。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陆游的两句诗词都非常喜欢,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另一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瓦尔登湖》《逼近的瘟疫》《旁观者》《上下五千年》《活法》。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不盲从阅读,只读值得读的图书。值得阅读的图书不一定来自大众书单、畅销书单,看看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学者读过什么书就很容易“掌握整个森林”。
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借书再买书。把精力、时间和金钱留给那些想要一读再读的书籍。要避免花了钱和时间读一本让自己提不起兴趣的图书,以致让自己觉得阅读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快乐童年
从父母手里,童年时代的姜海涛接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礼物——图书。“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收入不高,但给我买书时,从来都是不计成本的。”时隔多年,谈到这些往事,姜海涛对父母依然充满感激之情,“我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他们对我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姜海涛的父母虽然并不知道童年时期的姜海涛是否喜欢阅读,更不知道什么类型的读物会吸引那个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顽皮少年,但是努力和耐心地进行了尝试。家里的阅读氛围一时变得十分浓厚。“实际上,孩子们所有的技能、习惯最初都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当父母发现了姜海涛对阅读“并不厌烦”时,就会时常带着他去逛新华书店,与其说让他尽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不如说让他尽快表现出自己的阅读喜好。《丁丁历险记》《小灵通漫游未来》《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精粹》,甚至还有更成熟一点的读物《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都是那个时候很“任性”地买的。
有个问题,姜海涛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即“读书有什么意义”?对此,他总会很诚恳地告诉对方,如果说他个人有点小小成就的话,那么这些成就和读书密不可分。读书,使他养成了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坐在姜海涛面前,你会很快感受到他的沉稳和安静。他的形象,让你很容易想象得到他做事踏实,不易分心。姜海涛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但他并不是书呆子的样子,相反,他很强调“知行合一”,努力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个人能力和工作方法的提高。“可以说,阅读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让我在读书、就业、工作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当然,在姜海涛眼中,一个人多读书,并不仅仅是出于“让人进步”的现实考虑,还因为读书能带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人对事物有更多的理性认识。
2003年“非典”期间,姜海涛在北京读书,他所在的学校地处海淀区,是当时的重灾区。“我的室友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打开电脑,刷新浪搜狐主页以及校园BBS,了解最新确诊病例。”姜海涛清楚地记得,随着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纷至沓来,面对不知名病毒的作乱,他们每天都生活得提心吊胆,待在宿舍里靠方便面度日。平时,他站在宿舍里,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柳絮,感觉自己宛如陷入“末世牢笼”之中。
2008年,姜海涛偶尔翻到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逼近的瘟疫》,了解到人类抵抗病毒侵袭的历史,了解到人类在病毒面前的脆弱和无助。“通过读这本书,我掌握了很多科学科普知识。假如我在‘非典’时期就看过这本书,那我就会更加理性,面对各种谣言也许就不会那么彷徨无助了。”他说。
在姜海涛看来,开卷必然有益,但“开卷”切勿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人会问,我看了这本书,可以掌握哪些有用的知识?对我的学习、工作会有什么直接帮助?这是一种追求短期成效的做法。”姜海涛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和养生一样,都需要长期调养和积累,如果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无法从阅读中汲取最有价值的养分的。
阅读“秘诀”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这个问题,姜海涛同样被问了无数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姜海涛笑着说。
他说,阅读既有“泛读”,也有“精读”,前者相当于博览群书,像杂家一样踏遍各个领域;后者相当于“专题式阅读”,偏重某个特定领域。在他看来,一个读者既需要“泛读”,也需要“精读”,并且要在两者之间掌握平衡。“泛读”可以让人实现跨界跨领域的学习,拓宽人的思路,通过增加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推动读者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有所创新。“精读”可以让人的思考更有深度,做到“言之有物”,而非“夸夸其谈”。
对于近年来热议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姜海涛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不应去简单肯定或否定,如何用好“碎片化”阅读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他说,读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了成熟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才能对所谓的“碎片”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具体来说,就是自动过滤掉那些无意义的“碎片”信息,主动吸收那些有意义的“碎片”信息,并化为己用,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完整。
提高阅读效率,除掌握阅读方式外,还要掌握阅读技巧。姜海涛表示,多年来,他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供广大读者参考。比如,他喜欢“顺藤摸瓜”式的阅读,在读了一本“心目中的好书”之后,他会刻意地去关注作者,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比较欣赏或推荐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度会越来越成熟,阅读量也会越来越大。再如,他在阅读过程中,会注重“听、看、读、写”并用,他会根据阅读内容,自己画出逻辑图,在加深记忆的同时,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他会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大声朗读,通过调动全身的感官,使自己沉浸在阅读状态中,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读者应该多读哪些种类图书的问题?姜海涛同样认为,这个也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虽然作为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他平时经常为读者推荐书单。
在他看来,对阅读种类进行限制,告诉读者“你应该多读哪些书”,反而可能会扼杀阅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小说文学书籍,读学术理论书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如果非要我提建议的话,我推荐读者不妨更多阅读经典作品,寻找思想和观点的源头,让自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他说。
跟上时代步伐
姜海涛是一名政协委员,和他交流,总避不开参政议政的话题。姜海涛表示,很多政协委员都会结合本职工作建言献策,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为了提高建言献策的含金量,政协委员必须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使建言更有精准性和时效性。
“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理念层出不穷,政协委员只有多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姜海涛表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光靠过去的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种“泛读”“精读”“碎片化阅读”,搜集并掌握国内各种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延伸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热新闻”“冷思考”的前提下,提出新观点、新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今年,上海政协系统致力打造“书香政协”,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发动委员把书读起来、读下去,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储备能量、增强本领,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读书成果转化为“金点子”。
新年伊始,黄浦区政协推出“书海涛声”栏目,姜海涛义不容辞担任导读,通过撰写专栏文章,为读者推荐作品,与读者分享心得感悟。他表示,愿以一名行业从业人的身份,为建设书香政协、提升政协履职效能尽绵薄之力。
附:委员书房·快问快答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大唐明月》(新版)。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历史小说类。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陆游的两句诗词都非常喜欢,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另一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瓦尔登湖》《逼近的瘟疫》《旁观者》《上下五千年》《活法》。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不盲从阅读,只读值得读的图书。值得阅读的图书不一定来自大众书单、畅销书单,看看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学者读过什么书就很容易“掌握整个森林”。
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借书再买书。把精力、时间和金钱留给那些想要一读再读的书籍。要避免花了钱和时间读一本让自己提不起兴趣的图书,以致让自己觉得阅读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责任编辑:陈睿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