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徐汇滨江岸线那么美,包含了十几年来政协提案结晶
政协头条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10:14 字号
徐汇滨江面积7.4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可以大规模、高起点、成片规划开发的土地资源。自2007年至今,连续三届徐汇区政协均高度关注徐汇滨江开发工作,政协委员、民主党派通过深入调研,撰写提案,呼吁徐汇滨江要想好了再开发,要谋定而后动,稳步推进,不宜操之过急。这一系列提案,均得到市、区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徐汇滨江开发一直在有序推进。
如今,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开发的大潮中,徐汇滨江11.4公里亲水岸线全线贯通,沿江文化场馆、产业载体、休闲设施、绿化空间等建设将在“十三五”期末完成。可以说,徐汇滨江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包含了十几年来政协提案的智慧结晶。
“徐汇滨江建设,要有耐心做好做精”
徐汇滨江在历史上属于龙华地区,曾是上海煤炭运输的重要渡口,海陆空交通的汇聚之所,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
长期以来,徐汇滨江地区遍布厂区、仓库、货运车站、码头、港口,沿江尘土飞扬,人们避之不及,更无闲情逸致前往观赏江景,久而久之,这块风水宝地渐渐淡出了市民视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心城区建设如火如荼,徐汇滨江的开发,成为政府、政协的关注焦点。当时,关于徐汇滨江的功能定位、转型方向,众说纷纭,对此,徐汇区政府的领导表示,关于徐汇滨江开发,可以先讨论起来,但不用操之过急、大干快上。2005年,时任徐汇区区长孙潮出席徐汇区政协小组讨论时提道:“我们现在不搞黄浦江的沿江开发,把这10平方公里的开发留到以后去经营,让徐汇能够不断地可持续发展。”
“徐汇滨江是徐汇区的发展潜力,要想好了再开发。”这一概念,自此深深地留在了委员的记忆里。2007年的某一天,在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徐汇区政协赴徐汇滨江开展视察。致公党党员陈午雄曾经连续担任多届徐汇区政协委员,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为了工作需要,大家“包”了艘巡江船,从黄浦江一路北上,到卢浦大桥再折返回来。大家一路看,一路听取关于徐汇滨江现状的介绍。尔后,在船舱里的会议桌上,大家铺开了一张图纸,徐汇区规划局的领导在旁详细介绍了徐汇滨江开发的规划方案构想。“当时,我们越听越感觉,徐汇滨江这块土地弥足珍贵,要立足长远谋划开发,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益。”陈午雄说。
21世纪第一个10年临近尾声之际,徐汇滨江终于迎来了腾飞契机。当时,为了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浦江沿岸企业搬迁工作陆续进行。2009年,北票码头、南浦站、上海水泥厂都搬离了徐汇滨江。在徐汇区的黄浦江沿岸,顿时腾出了面积达7.4平方公里的连片土地,政协委员们的目光再次投向这里。
时任徐汇区区长陈寅在一次与区政协主席的联席会议上说道:“滨江建设关系徐汇发展的未来,我们要有耐心做好做精,希望政协委员们对此进行持续关注。”
历任徐汇区领导的重视和期望,为政府各部门与政协开展协商互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徐汇区分管区长、相关部门多次赴政协专题通报滨江工作,同时还邀请政协委员亲赴现场了解情况。自2007年以来,区政府在政协开展关于滨江的通报协商20余次。这些会议,成为委员们及时掌握滨江的最新情况,提出建设性思路的最佳平台,也为委员们撰写提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成为推动委员积极投身协商、建言献策的一大动力。
课题组原班人马三度集结
自2007年开始,已有部分徐汇区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区委,通过个别调研,撰写建言,递交提案,如“关于做好滨江规划落地的推进工作”“关于尽快改善徐汇区滨江环境的若干建议”“关于徐汇区滨江绿色长廊建设的若干建议”……这些提案,对于徐汇区进一步完善徐汇滨江开发前期工作,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
之后,随着滨江开发建设徐徐启动,徐汇区政协聚焦这一区域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连续3年将滨江开发建设作为课题调研内容,持续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提案等建言。
2009年,徐汇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联合九三学社徐汇区委、民革徐汇区委、致公党徐汇区委等民主党派,组成课题组,围绕“进一步推进徐汇滨江开发建设”开展调研。课题组多次到滨江地区实地考察,听取滨江办工作汇报,召开多次座谈会,集思广益,反复讨论,最终提出如下建议:徐汇滨江开发,要积极保护保留和开发利用原有历史建筑;要力求商、旅、文、住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要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力求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其中,课题组特别强调,徐汇滨江的开发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几届政府方能完成。因此,必须量力而行、三思而行,事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总体规划一旦形成,要有法律制度确保规划落地,不能以行政化意志加以改变,若根据实施情况或经济发展形势确实需要调整,应通过必要的立法程序批准,方可更改。
2010年,立足“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徐汇区政协把目光聚焦到徐汇滨江地下空间开发上。2009年课题组的“原班人马”再次集结,围绕“科学化、规范化、高起点开发地下空间”开展课题调研。除了开展大量实地考察外,课题组注重充分吸纳各方智慧,邀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以及部分来自专业领域的市政协常委、委员加入调研行列,其中包括市规划局原局长毛佳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育等“大咖”,通过借力更高层次的“大脑”,进一步提升课题调研的高度和深度。最终课题组多条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包括:打破部门利益框框,推行市政管线“共同沟”建设;实行一套标准、一个办法、一个平台的地下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集中管理模式;呼吁市人大、市政府尽早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
2011年,课题组“原班人马”第三次集结,围绕“徐汇滨江国际社区规划建设”开展课题调研。课题组成员除了在徐汇各地调查外,还去外区取经,并到图书馆等机构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经过5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课题报告。其中,课题组提出,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规划建设,需要重视和把握的若干关系:政府职能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关系、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长期持续发展与短期政绩效益的关系、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形态建设的关系、经济功能与生活休闲的关系、本土习俗与国际时尚的关系,这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些课题调研成果经过转化,形成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提案,得到区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融入政府具体工作举措中。比如,关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建言,不仅得到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其部分内容也被写进徐汇区“十二五”规划之中。在2014年年底,“西岸传媒港”项目正式开始施工,该项目区域地下、地上空间进行统一设计和整体把控,通过高效利用土地,一方面提升开发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节约投资成本。
3年来,徐汇滨江从规划图纸到实地建设,从建筑形态到理念定位,都有委员的身影,一件件提案,一份份建言,思想在协商中碰撞交流,最终汇聚成建设徐汇滨江的智慧合力。
前瞻谋划后续运维管理
近年来,徐汇滨江的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周边的商业、办公配套越来越齐全,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网络越来越完善。到了夜晚、假日,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徐汇滨江漫步、休闲。2015年7月,徐汇区政协主席韦源率队开展“徐汇滨江开发建设”年中视察活动,其间,据有关部门透露,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南段及龙腾大道南延工程拟于年内启动建设,这意味着更多生产性岸线将“变身”为以文化休闲、生态居住配套功能为主的生活性岸线。
不过,徐汇滨江在开发过程中,总有一点缺憾,就是公共空间未能实现全部贯通,为此政协委员“一茬接一茬”写提案,呼吁政府部门加快解决这一问题。
在全市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的浪潮中,徐汇滨江的贯通,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16年,上海正式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计划,明确黄浦江沿岸要实现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之间的公共空间贯通,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根据相关部署安排,到2017年年底,徐汇区要完成8.4公里徐汇滨江段的贯通任务。2017年12月31日,随着长达4.5公里的龙水南路-徐浦大桥段的建成,徐汇滨江“肠梗阻”终于成为历史。
在徐汇滨江贯通的过程中,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已经有了前瞻性的思考:徐汇滨江若要真正实现“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的定位目标,“建成贯通”仅仅只是起步,更需要不折不扣加强滨江贯通后的运维管理。
立足这一理念,自2017年开始,徐汇区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区委又开始了新一轮提案建言之路。有委员提出,徐汇滨江涉及岸线长、路段多、客流大,给日常管理带来极大考验。这就要求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后续运营夯实管理基础、提供制度和财力保障。也有委员提出,应未雨绸缪,精细规划,着力打造全覆盖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今后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有序运营、安全可靠。还有委员提出,要真正做到“望得见江、触得着绿”,切实将徐汇滨江打造成为“城市管理标杆示范区”,区有关部门仍需要持续关注交通、生态、设施、功能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和完善。
自2017年到2019年,委员聚焦滨江贯通后续工作的提案,不少得到相关部门采纳,“金点子”最终开花结果。根据规划,徐汇滨江沿江文化场馆、产业载体、休闲设施、绿化空间等建设将在“十三五”期末完成,这些成果的背后,包含了无数件政协提案智慧的结晶。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