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地铁建言”托举上海市民的日夜穿行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0 10:30
字号

20世纪50年代,刚刚回到人民怀抱的上海,就开启了自己的“地铁梦”。80年代,踏上改革开放浪潮,申城“地铁梦”再度升腾。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开始试运营,这座东方国际大都市从此有了自己的地下快速交通主动脉。
数十年寒暑更替,申城地铁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铿锵前行,从无到有、从线到网,深度重构了城市的时空格局、深刻改变着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始终牵动着市政协委员的履职视线。
助力实现零的突破
自1953年开始,上海就提出要建设地铁。1956年,上海成立了地下铁道筹建处。从1962年至1983年,上海市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地下铁道工程试验。1983年,上海市政府成立南北快速交通筹备组,当时所谓的“南北快速交通线”,就是如今的地铁1号线。1984年,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上海市地铁网络规划方案》。
得知上海有望启动建设地铁,不少市政协委员倍受鼓舞。从方便市民出行的角度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地面公交已经无法承受城市交通出行压力,车辆拥挤,道路拥堵,百姓苦不堪言,为此,上海市政府只能实行错时上下班的举措。地铁的建成,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出行压力。从提升城市地位形象的角度来说,在国际上,地铁已经成为人口密集大都市的“标准配置”,上海的地铁建设迟迟没有落地,与上海远东大都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地铁的建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提升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形象。
1986年4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对市政基础设施问题,市政府要下决心来解决,除了报告中提到的项目,强烈建议将地铁等项目纳入“七五”计划。
当时,上海建设地铁困难重重,其中关键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对此广大政协委员踊跃建言献策。
1986年,围绕上海如何利用外资改造基础设施,市政协经济研究委员会和市政建设研究委员会组织广大委员,进行了专题研讨,最终形成专题报告,围绕基础项目的选择、筹集资金的途径和方法、制定上海地方涉外法规等问题提出了五点意见建议。委员们提出,上海利用外资改造基础设施,必须选好项目,集中力量把有限资金用到最关键的项目上去。据此,委员们排出了地铁1号线等10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分析作出分析,并初步匡算出投资额度。
这份报告提交之后,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198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扩大利用外资方案,由上海自筹、自借、自还相当规模的外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地铁1号线的工程建设资金为6.2亿美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审批美金项目。
1989年9月至10月,市政协市政建设研究委员会又组织委员,讨论上海三年治理整顿计划中的城市基建问题。委员们认为,在三年中,上海必须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把有限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工程上。在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磋商时,委员们建议抓紧做好包括南北快速交通(地铁1号线)规划方案在内的10方面的研究。上述建议写成报告报送市政府后,市有关领导批示:报告所提问题很重要,请市计委、建委会签后交有关单位落实。
1990年1月19日,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对于这一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上海市政协给予高度关注。1991年12月,市政协组织委员视察上海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在视察地铁工地等多个场所后,委员们提出,包括地铁在内的在建工程,要加强各施工单位间的协调,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要有合理的工程期。1992年12月,市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在视察地铁1号线工程之后,委员们提出,地铁工程要保证质量,地铁试通车后,应对乘客人数加以限制,防止发生事故。这些建议被写进视察报告,分送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并在尔后的工作中得到采纳。
1993年5月28日,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至徐家汇站率先建成通车,上海地铁实现零的突破。
助力精细化运营
400公里地铁建设全面铺开后,如何科学地配置车站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车票价格?如何解决轨道交通换乘距离过长的问题?如何做好地铁与地面公交的衔接?……
这一连串问号,来自2006年4月26日市政协召开的“本市4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情况专题议政会。来自各个界别、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摆出一系列问题,提醒政府部门早作准备从容应对。
这场议政会的召开,源于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宏伟的目标: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400公里地铁。其背景是上海地铁建设步入高速增长、快速延伸的阶段。
自1993年地铁1号线通车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快马加鞭,一条条地铁线路相继建成。2000年,2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2003年,5号线开通运营;2005年,4号线开通运营;2007年,6号线、8号线、9号线开通运营;2009年,7号线开通运营;2010年,10号线开通运营。
上海地铁建设,既要快速发展,也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广大政协委员的共识。除了在那场“本市4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情况专题议政会上踊跃建言外,政协委员还围绕各类市民关心的地铁运营服务问题,积极参政议政。
——围绕地铁票价调整,1998年9月,上海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提出,在票价调整的同时,地铁部门应加强管理,注重提高服务质量。2005年5月、8月,上海市政协相继召开专题议政会,政协委员提出,调整地铁票价,要考虑以地铁为主要出行工具的群体的承受能力,对于分时段调整票价要考虑周全,避免在非高峰时段形成新的大客流量。交通管理部门在几次调整票价的过程中,都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意见,最终上海地铁实行按里程计价的多级票价,并提供各类乘车优惠。
——围绕地铁设施建设,不少政协委员通过亲身感受,撰写提案建言。比如,在2003年的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翁祖泽、时俭益递交提案,建议对地铁车站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装下行自动扶梯,开辟无障碍通道,建造无障碍电梯,并将这类改造列入设计规范,使其能在新建的地铁车站中得到落实;在2006年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熊成培提交提案,建议在地铁车站增设公厕,方便乘客。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委员所提建议,在本市各条地铁线路车站的新建改建中都逐步得到了落实。
进入21世纪,在每年的上海市政协全会上,关于上海地铁的提案都有十多件。广大政协委员“铆牢”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发挥拾遗补阙的作用,为推动上海地铁精细化、人性化、便利化贡献智慧力量,让广大市民乘客有更多的获得感。
助力托起“夜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上海地铁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地铁与城市商业经济升级、综合交通建设、文化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全方位融入城市的布局。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地铁本身也是城市的风景线,体现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说,近年来,上海地铁正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转型。
显然,除了缩短市民出行的时空距离外,还可以让地铁在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此,政协委员通过履职建言,不断予以推动。其中,政协委员提交提案,促成上海地铁延时运营,助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就是一桩典型案例。
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在2014年的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地铁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延时运营半个小时,一来方便夜间出行,二来拉动夜间消费,三来不影响地铁的维护保养。
他的建议得到市交通港口局的采纳。随着时间推移,地铁延时建言化为现实举措。2017年4月28日起,上海地铁大规模线路实现延时运营。其中,10号线和16号线全线分别常态延长运营25分钟和30分钟;1、2、7、8、9、10号线六条线路在周五、周六延时运营至午夜零点,“五一”“十一”及元旦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也将延时运营。
“随着申城地铁‘相伴到更晚’,市民夜间出行越来越便利,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上海’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凤懋伦说。
近年来,在提升地铁的综合服务功能方面,政协委员还有很多作为。不少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地铁车站“P+R”(停车+换乘)停车场建设,加强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的衔接。如今,不少地铁车站已成为公共交通枢纽,加速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路、资金流的流动;不少委员呼吁地铁车站营造更具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如今,不少地铁车站都结合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打造了各种富有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成为让广大乘客“涨知识”的“城市第二空间”,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
通过推动上海地铁建设,助力托起一个商业经济繁荣、要素流动顺畅、文化气息浓厚的上海,政协委员仍将继续探索实践。
数十年寒暑更替,申城地铁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铿锵前行,从无到有、从线到网,深度重构了城市的时空格局、深刻改变着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始终牵动着市政协委员的履职视线。
助力实现零的突破
自1953年开始,上海就提出要建设地铁。1956年,上海成立了地下铁道筹建处。从1962年至1983年,上海市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地下铁道工程试验。1983年,上海市政府成立南北快速交通筹备组,当时所谓的“南北快速交通线”,就是如今的地铁1号线。1984年,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上海市地铁网络规划方案》。
得知上海有望启动建设地铁,不少市政协委员倍受鼓舞。从方便市民出行的角度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地面公交已经无法承受城市交通出行压力,车辆拥挤,道路拥堵,百姓苦不堪言,为此,上海市政府只能实行错时上下班的举措。地铁的建成,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出行压力。从提升城市地位形象的角度来说,在国际上,地铁已经成为人口密集大都市的“标准配置”,上海的地铁建设迟迟没有落地,与上海远东大都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地铁的建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提升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形象。
1986年4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对市政基础设施问题,市政府要下决心来解决,除了报告中提到的项目,强烈建议将地铁等项目纳入“七五”计划。
当时,上海建设地铁困难重重,其中关键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对此广大政协委员踊跃建言献策。
1986年,围绕上海如何利用外资改造基础设施,市政协经济研究委员会和市政建设研究委员会组织广大委员,进行了专题研讨,最终形成专题报告,围绕基础项目的选择、筹集资金的途径和方法、制定上海地方涉外法规等问题提出了五点意见建议。委员们提出,上海利用外资改造基础设施,必须选好项目,集中力量把有限资金用到最关键的项目上去。据此,委员们排出了地铁1号线等10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分析作出分析,并初步匡算出投资额度。
这份报告提交之后,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1986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扩大利用外资方案,由上海自筹、自借、自还相当规模的外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地铁1号线的工程建设资金为6.2亿美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审批美金项目。
1989年9月至10月,市政协市政建设研究委员会又组织委员,讨论上海三年治理整顿计划中的城市基建问题。委员们认为,在三年中,上海必须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把有限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工程上。在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磋商时,委员们建议抓紧做好包括南北快速交通(地铁1号线)规划方案在内的10方面的研究。上述建议写成报告报送市政府后,市有关领导批示:报告所提问题很重要,请市计委、建委会签后交有关单位落实。
1990年1月19日,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对于这一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上海市政协给予高度关注。1991年12月,市政协组织委员视察上海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在视察地铁工地等多个场所后,委员们提出,包括地铁在内的在建工程,要加强各施工单位间的协调,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要有合理的工程期。1992年12月,市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在视察地铁1号线工程之后,委员们提出,地铁工程要保证质量,地铁试通车后,应对乘客人数加以限制,防止发生事故。这些建议被写进视察报告,分送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并在尔后的工作中得到采纳。
1993年5月28日,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至徐家汇站率先建成通车,上海地铁实现零的突破。
助力精细化运营
400公里地铁建设全面铺开后,如何科学地配置车站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车票价格?如何解决轨道交通换乘距离过长的问题?如何做好地铁与地面公交的衔接?……
这一连串问号,来自2006年4月26日市政协召开的“本市4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情况专题议政会。来自各个界别、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摆出一系列问题,提醒政府部门早作准备从容应对。
这场议政会的召开,源于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宏伟的目标: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400公里地铁。其背景是上海地铁建设步入高速增长、快速延伸的阶段。
自1993年地铁1号线通车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快马加鞭,一条条地铁线路相继建成。2000年,2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2003年,5号线开通运营;2005年,4号线开通运营;2007年,6号线、8号线、9号线开通运营;2009年,7号线开通运营;2010年,10号线开通运营。
上海地铁建设,既要快速发展,也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广大政协委员的共识。除了在那场“本市4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情况专题议政会上踊跃建言外,政协委员还围绕各类市民关心的地铁运营服务问题,积极参政议政。
——围绕地铁票价调整,1998年9月,上海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提出,在票价调整的同时,地铁部门应加强管理,注重提高服务质量。2005年5月、8月,上海市政协相继召开专题议政会,政协委员提出,调整地铁票价,要考虑以地铁为主要出行工具的群体的承受能力,对于分时段调整票价要考虑周全,避免在非高峰时段形成新的大客流量。交通管理部门在几次调整票价的过程中,都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意见,最终上海地铁实行按里程计价的多级票价,并提供各类乘车优惠。
——围绕地铁设施建设,不少政协委员通过亲身感受,撰写提案建言。比如,在2003年的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翁祖泽、时俭益递交提案,建议对地铁车站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装下行自动扶梯,开辟无障碍通道,建造无障碍电梯,并将这类改造列入设计规范,使其能在新建的地铁车站中得到落实;在2006年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熊成培提交提案,建议在地铁车站增设公厕,方便乘客。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委员所提建议,在本市各条地铁线路车站的新建改建中都逐步得到了落实。
进入21世纪,在每年的上海市政协全会上,关于上海地铁的提案都有十多件。广大政协委员“铆牢”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发挥拾遗补阙的作用,为推动上海地铁精细化、人性化、便利化贡献智慧力量,让广大市民乘客有更多的获得感。
助力托起“夜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上海地铁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地铁与城市商业经济升级、综合交通建设、文化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全方位融入城市的布局。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地铁本身也是城市的风景线,体现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说,近年来,上海地铁正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转型。
显然,除了缩短市民出行的时空距离外,还可以让地铁在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此,政协委员通过履职建言,不断予以推动。其中,政协委员提交提案,促成上海地铁延时运营,助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就是一桩典型案例。
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在2014年的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地铁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延时运营半个小时,一来方便夜间出行,二来拉动夜间消费,三来不影响地铁的维护保养。
他的建议得到市交通港口局的采纳。随着时间推移,地铁延时建言化为现实举措。2017年4月28日起,上海地铁大规模线路实现延时运营。其中,10号线和16号线全线分别常态延长运营25分钟和30分钟;1、2、7、8、9、10号线六条线路在周五、周六延时运营至午夜零点,“五一”“十一”及元旦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也将延时运营。
“随着申城地铁‘相伴到更晚’,市民夜间出行越来越便利,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上海’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凤懋伦说。
近年来,在提升地铁的综合服务功能方面,政协委员还有很多作为。不少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地铁车站“P+R”(停车+换乘)停车场建设,加强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的衔接。如今,不少地铁车站已成为公共交通枢纽,加速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路、资金流的流动;不少委员呼吁地铁车站营造更具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如今,不少地铁车站都结合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打造了各种富有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成为让广大乘客“涨知识”的“城市第二空间”,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
通过推动上海地铁建设,助力托起一个商业经济繁荣、要素流动顺畅、文化气息浓厚的上海,政协委员仍将继续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