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推选、推广、拓宽文化,他们一直关注着上海市花
政协头条记者 刘毅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17 09:45 字号
绽放的白玉兰花 图片来源 东方IC
花色洁白、朵朵向上。作为上海的市花,白玉兰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符号,其所蕴含的“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寓意,也是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的体现。
从推选市花,到进一步推广白玉兰,再到拓展其文化价值,市政协委员、市民主党派成员“以花为媒”,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在发挥白玉兰的城市文化符号功能、强化其与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链接等方面献智献力。
1983年,市政府为评选市花,曾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却迟迟难有定论。1986年,当时的市政协委员、园艺高级工程师刘师汉应邀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城市市花展览”,他认为确定市花有益于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并推荐白玉兰作为上海市市花。
刘师汉认为,白玉兰树干高大,花色雅致,莹洁清新,是本市最早开花的花树,它带来早春的气息,象征着朝气蓬勃,鼓舞人们为美好理想而努力工作;此外,它在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久已栽培,适应性强,群众基础广泛,是市花的不二之选。
同年10月25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白玉兰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市花。然而,白玉兰作为市花“名不副实”的状况,引起不少政协委员的关注。大家纷纷建议,建立白玉兰培育基地,促进白玉兰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栽种,让市民随处可见白玉兰的身影。
作为城市象征,白玉兰不仅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还在城市风貌建设、文化艺术评奖、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着眼未来,如何让市花白玉兰绽放出更多文化芬芳,助推上海建设全球人文之城?2017年,民革上海市委会曾组织开展过“白玉兰城市文化价值”的课题调研。调研发现,市花白玉兰文化价值和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缺乏系统谋划,如管理使用不规范,文化推广碎片化,文化符号知识产品保护意识薄弱,体制机制亟待建立等。
在去年的市政协全会上,民革上海市委递交了一件提案,建议将市花紧密融入城市文化,开展提振城市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以白玉兰为元素,设计城市文化特色的标识系统;密切市花与市民文化生活的联系,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拓展市花白玉兰的文化符号价值,塑造卓越的城市形象等。
“市花,代表着背后这座城市的形象,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品位。”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主任王慧敏随民革市委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她说,市花是花又非花,要充分认识白玉兰是上海城市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要从上海城市文化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拓展市花白玉兰的文化价值。
“本届民革上海市委将‘花文化’作为重点课题,意在进一步挖掘花的文化、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密切市花与市民文化生活的联系,期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王慧敏说。
责任编辑:徐晓阳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