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我与政协|李佳能:“老浦东”、“老政协”,凭海临风天地阔
政协头条记者 杨骁希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08:56 字号
视频拍摄、剪辑:张雷(04:50)
【编者按】
一个活得精彩的人、一名政协委员,这两种标签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
历时数月,政协头条采访11名上海市政协委员,涵盖第一届到第十三届。他们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有人做过学生地下党,有人为《梁祝》作曲,有“台湾的女儿”,有从南洋毅然回国的富家公子……
人民政协成立70年来,委员们为国建言、为民履职,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数中国人奋斗的缩影,从他们的故事中,可见一个崛起时代所富有的忠诚、执着、进取与坚定。
李佳能,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主席。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总体规划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委员,兼城市建设局局长、管委会副主任等。
29年前,在东海之滨、黄浦江东岸,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正在迅速崛起。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上海浦东新区。
汇商大厦五楼,是浦东新区政协之友社的所在地。一千多平米的空间,似家又胜于家。与李佳能的采访约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一身笔挺的西装,眼前的这位浦东“老政协”、“老开发”,风采依旧。
1940年,他出生于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福建长汀;六、七十年代,他在大学毕业后投身大庆、江汉等石油大会战;八十年代后,他成为浦东开发的第一批“拓荒者”。远眺新世纪,凭海临风,浩荡汪洋连接广阔世界。他振臂欢呼,为自己能投身浦东开发而深深自豪。
第一届浦东政协,“敢”字当头
千禧之年,八月盛夏。在宝钢大厦,浦东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人民政协浦东新区第一届一次会议,正如火如荼地举行。这是浦东新区的首届“两会”。
就在这届意义非凡的“两会”上,李佳能当选为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主席。浦东,是他一直战斗和拼搏的地方。从浦东开发的“先行者”,“摇身一变”为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主席,在感到荣幸之余,他肩头的担子也越发重了。
“‘政协’和‘政府’就差一个字,但却完全不同。”李佳能坦言。他与政协的缘分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期。为了支持浦东开发,新区临时成立了“浦东开发专业委员会”。李佳能当时还不是政协委员,就一直来参与活动,介绍浦东、征询委员意见。
浦东建政后,他心想,浦东政协是不是可以和浦东开发一样,“敢”字当头?于是,浦东新区政协成为了所有区县中,第一个拥有港澳委员的;新区政协还邀请了在上海的台湾企业协会;在香港,建立了香港政协委员的联络站;还成立了浦东新区各界人士活动中心、浦东新区政协之友社,这是上海最年轻的政协之友社……
迈入新世纪的浦东,凭借“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李佳能的提案,也总与浦东相关:有关于交通和环境整治的;关于如何现代化的;还有关于垃圾焚烧的。也是基于此,浦东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垃圾焚烧厂。
2011年2月,市政协就浦东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展课题调研,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浦东开发,还谈到了浦东如何更好地先行先试,如何走在上海前列等。李佳能参加了这个调研课题。该课题由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太彤挂帅,最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市政协考虑问题确有超前意识。”他由衷地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一定可以干得更好!”
十年,一场围绕“浦东”的争辩
不知从何时起,李佳能的名字就与“浦东”牢牢捆绑在一起。
一切,或许要从40年前说起。很多人对“浦东”的印象始于1990年4月18日——这一天,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由此奏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但浦东开发前的十年,却鲜为人知。
早在80年代,上海城市规划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上海的发展方向就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1979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80年,上海开始编制总体规划,李佳能也参与其中。
80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席卷上海。当时,上海有三个经济开发区:虹桥、漕河泾和闵行。但这三处,仍不足以带动上海腾飞和振兴。大概是1981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办了一个上海总体规划展览,把全市6000多平方公里的布局都展示出来。地理学家、民主党派人士、城市规划工作者等社会人士都竞相论述上海城市发展:有的主张北上往宝山(吴淞)方向发展;有的主张南下向金山方向延伸;还有人主张西移往虹桥方向拓展;还有一派的观点则是东进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
世界银行曾带8人专家团来上海,合作“上海城市发展方案”课题。8位专家都不赞成开发浦东,认为上海应沿着沪宁、沪杭铁路向西发展。李佳能作为上海规划部门的代表,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说,跨过上海西部,是江苏、浙江,而且西面有虹桥机场,存在净空限制。显然,浦西发展是受限的。而跨过黄浦江是符合海洋经济的,历史上上海就是依港形成的。
1984年,在老市长汪道涵的领导下,上海市科委提出了“关于浦东新区发展形态”的课题。1987年6月,市政府专门下文成立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以汪道涵为总顾问,副市长倪天增为组长,规划局局长张绍樑为副组长。来自规划部门的李佳能成为这“6人小组”中的一份子。这六人中,还有来自市委研究室的俞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于品浩、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陈泽浩、土地局的俞汉卿和外贸学院的周汉民。
小组开始的工作地点是在外滩33号——老市政府大堂里面。小组列了15个课题,着重在金融、贸易、土地、规划等方面,还有综合发展政策方面开展研究。当时有国内外3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后来工作地点搬迁至社科院,借用了社科院的招待所。
这段时间,研究小组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策划想法,还为市政府草拟了三次向中央申请浦东开发的报告。草拟报告的地点在衡山宾馆14楼,1987年至1989年,他们连续三年都在那里撰写报告。
1988年年初,甲肝肆虐上海,影响了全市的交通和工作。但这“6人小组”不为所动,不管谁家里人得了甲肝,他们依旧准时出现在社科院的招待所。
1988年5月2日,为了推进浦东开发,上海召开“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150多位海内外专家济济一堂。那次会议就是对研究小组成果的一次展示。
1988年5月,上海召开“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李佳能在大会上作了《上海浦东新区总体规划》的发言。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研讨会)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李佳能激动地说。会后,他陪同专家到陆家嘴考察。陆家嘴三面环水,正对南京路和外滩,专家一致赞同陆家嘴是难得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选择地。
研讨会后,李佳能带与会者考察陆家嘴
这场历经十年的争辩,终于尘埃落定。十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涟漪。但对于李佳能而言,至今想来仍心潮澎湃。上海传奇的书写,此刻起开始迈步向前。
漫漫拓荒路
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建立,为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敲下了第一枚铆钉。
李佳能是最早参加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工作的人员之一。1990年4月28日的夜晚,他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要去倪天增副市长的家里报到。一早,他坐着公共汽车来到康平路100号大院。倪副市长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组织要求李佳能到浦东开发的第一线,和沙麟同志一起,尽快把浦东开发办公室筹建起来。
4月30日,第一批抽调到浦东开发办的同志在市政府碰头。第二天,即奔赴浦东现场。为了找办公场所,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夏克强带领有关同志在陆家嘴地区选址,偶然发现浦东大道141号——黄浦区浦东文化馆的两层小黄楼,适合作为浦东开发办公室使用。但是,这栋楼是文化馆的仓库、洗澡间和卫生间,堆得乱七八糟。于是,赶紧分工打扫。不过三天时间,一个整洁、朴素、实用的两层办公楼,便布置得像模像样了。
比起如今浦东许多“高大上”的写字楼,这样的办公条件可谓简陋。李佳能说,虽然大家来自各个部门,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但大家像奔赴前线一样,精神饱满,热情高涨。
5月3日下午3时左右,浦东大道141号门口。没有鞭炮声,没有敲锣打鼓,“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放规划研究设计院”的挂牌仪式就这么举行了。李佳能每天的接待任务十分繁重,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疑虑重重的商人,常讲得口腔发炎,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办公室没有食堂,要吃饭,就拿上筷子和饭碗,去即墨路的兰州拉面馆随便扒几口。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正式挂牌。
浦东开发招商引资,并不是“拿来就是菜”。当年,新加坡曾想在浦东拿土地。办公室坚决不同意,“得带项目进来”。光有项目也不行,马来西亚的金光集团带来纸浆项目,也被回绝了,“有污染不行,要搞科技。”李佳能说。开发浦东,必须“惜土如金”,也要高瞻远瞩。
面向全世界的浦东
从1988年到1994年,每逢除夕之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都会来到上海。
1991年,也就是浦东开发的第二年,大年三十这天,李佳能接到通知,说邓小平同志要来上海过春节,听取浦东开发的情况汇报。当天下午他们就着手准备汇报材料。
那时,距离1990年4月18日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仅仅过了10个月。没有成形的汇报材料,也没有像样的图纸、模型,只能因陋就简。模型用的是泡沫塑料制作的简易模型。图纸也来不及画,电脑技术也没有现在发达,只好先拍成照片,再送到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去放大。
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正值春寒料峭时节,那天却格外晴朗,万里无云。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的顶层,从楼梯走下,进入餐厅。老人家步履稳健、神采奕奕。邓小平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咐身旁的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李佳能回忆,当时,邓小平身着灰色夹克衫,精神很好,笑容满面。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引着邓小平到事先准备好的圆桌前坐下,围着圆桌进行了汇报。邓小平不时观看模型和图纸,抬头透过旋转餐厅的玻璃远眺浦东。
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听取关于浦东开发开放情况的介绍。
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浦东,从农田遍地、阡陌纵横之地起步,如今已彻底作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2019年8月20日,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李佳能兴奋不已。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1991年3月,朱镕基代表市委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16字方针。如今,浦东发展又到了关键时刻。浦东新区怎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怎么建设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科创中心?怎么通过这16字方针,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全球城市?李佳能提笔写下了他所理解的16个字——“开放临港,促进浦东,提升上海,服务全球。”
浦东开发开放29年,风云变幻凝聚成诗,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上海通过浦东的巨变,正强有力地告诉世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中,昂首屹立。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