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 评论
  • 收藏
我与政协|“台湾女儿”石四箴:“这个梦还会更美”
政协头条记者 杨骁希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3 10:45 字号
拍摄、剪辑:张雷(03:05)
【编者按】
一个活得精彩的人、一名政协委员,这两种标签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
历时数月,政协头条采访11名上海市政协委员,涵盖第一届到第十三届。他们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有人做过学生地下党,有人为《梁祝》作曲,有“台湾的女儿”,有从南洋毅然回国的富家公子……
人民政协成立70年来,委员们为国建言、为民履职,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数中国人奋斗的缩影,从他们的故事中,可见一个崛起时代所富有的忠诚、执着、进取与坚定。

石四箴: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东京齿科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亚洲小儿齿科学会会长,第4、5届上海市台联会副会长,第8、9届台盟上海市委主委,第8、9、10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9、10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第10届全国政协常委,第9、10、11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赶写医学杂志约稿、完成自己的书,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在采访前,完全没料到石四箴的行程会排得如此满满当当。已届杖朝之年的她,精神矍铄,你或许难以想象,这个小小的身躯里,竟隐藏着如此强大的能量。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朴素、笑容亲切——眼前的石四箴,比起“亚洲小儿齿科权威”的桂冠,更像是一位总能和你闲话家常的邻家“姆妈”。
今年,人民政协迎来70周年。70,这个数字对石四箴来说,亦是特别。70年前,她只有9岁,人生才刚刚小露尖尖角。石四箴光荣地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年幼的她竟自己熨烫好红领巾再系上。她牢记着当年入队时的教导: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革命烈士鲜血染成,三个角分别代表共产党、共青团和少先队。这些,她都记得。
石四箴与人民政协的缘分不止于“70”这个数字。石四箴夫妇二人都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她的丈夫朱世能是病理学专家教授;三弟与她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弟则是苏州市政协委员,兄弟二人的专业分别为航空工业和药物学。在人民政协这个大家庭中,她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温暖。
台湾情,女儿心
石四箴的工作室,仿佛一个小型的“珍宝阁”,串起了她人生珍贵的点滴。书架上最醒目的是她父亲的画像,眼神坚毅,又似在温柔地注视着自己的女儿;几个玻璃匣子中摆放着台湾亲戚赠送的布袋戏人偶,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手作品……
石四箴说,她是幸运的,从小在爱的包围下长大。这份爱,不仅来自父母和老师,更来自祖国和党。石四箴的母亲是学医的“上海大小姐”,曾勇敢地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火线救伤员。她的父亲是台南人,一生爱国爱乡。出生于富裕家庭的父亲,接受的是日据时代的教育,却持有坚定的信仰为国奉献一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中途擅自回国,在上海和进步人士参与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等活动。1937年,年仅28岁的石父,写下了“假使日本受了经济封锁”的抗战丛书。在书的“序”的最后一行,写有这样一句话:著者写于敌人炮声和邻家雀战的交响曲中。至今读起,仍令人心潮澎湃。
石四箴虽出生在上海,但她的祖辈、父辈的故事都发生在她的故乡——台湾台南。这是一张跨越107年的珍贵照片:照片中,手持雪茄、梳有长辫、身穿马褂的便是石四箴的祖父,与祖父手牵着手、头戴海军帽、身穿小马褂的,就是石四箴的父亲了。
石四箴的祖父和父亲。从两人的穿着与保留姓氏来看,即使在日据时代,她的祖辈始终未忘“根”。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对父亲深深的爱,令石四箴对台南情有独钟。直到1995年,她终于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乡。“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作为明清时的台湾首府,至今仍保留众多文物古迹。她来到祖辈、父辈住过的老宅,踏上百年前的木楼梯;她流连于父亲的中学红楼前与榕树下,捕捉操场上学生活跃的身影;她漫步在傍晚的神农街,触摸遥远家族的脉动。无论石家的根怎样绵延伸展,每一次回乡,她都会受到家乡人的热情相迎,这是在为一位荣归故里的子孙骄傲。
石四箴的先祖于清代由泉州移居台南,你若问她的根在哪里?是哪里人?她会告诉你:我是泉州人、台南人、上海人、中国人。黄浦江畔的上海,是她诞生、求学、从教和行医之地,这个东方之珠,在共呼吸间留下了她人生的轨迹;赤嵌文化之地的台南,是她父亲诞生、求学、成长之处,那儿留有他的故居、母校和每天行走的街道;深沪乡(现为泉州市深沪镇)是石氏祖先们的居住之处,那平静宽阔的深沪湾,是数百年前先辈们由此上船东渡台南定居的出发地。岛内的历史文档中记有她祖父的大名和业绩,莺歌博物馆中还存有她祖父手书的明信片。血缘让她始终心系两岸。
自担责任,看那海岸线蜿蜒
作为一名“台湾的女儿”,石四箴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停奔走。努力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学术交流是她自担的责任。她参与了台盟、台联的活动和工作,1996年起先后任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主委。短短几年,台盟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设置了“主委联系箱”,创办了《台盟申讯》,设立“三言两语”专栏,让每一个盟员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为集中盟员的智慧和听取意见提供了渠道……
每次开会、搞活动,她都提早到场,结束时一一过问老同志回家的车辆如何安排;老同志病了,只要她在上海,就会去看望;每次到机关,她会特别关照,办公室人多地方小,要注意开窗通风……石四箴就是这样,心中装着盟员,心中想着大家。在退任台盟市委主委时,一盟员教授抱着她不舍地流泪,在她看来,这师辈、姐妹深情,是印在心中的奖状。
“忙碌”一直是她的关键词。石四箴不仅专业工作忙,台胞工作、台盟工作忙,她还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工作。翻开她的政协履职经历,足有整整20年之久。石四箴经常向台湾朋友介绍大陆的社情民生,减少误解、消除顾虑。作为一名台胞,祖国统一始终是她的心愿。作为人民政协大家庭中的一员,台盟提出的提案一直受到有关决策部门和相关承办部门的重视与采纳。如“非典”期间,台盟市委撰写的情况反映,受到中共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台盟市委的调研报告,也曾荣获年度决策咨询研究政策建议二等奖。
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为支持香港儿童牙医学会主办国际儿童牙科协会大会,石四箴率80名同仁出席,开幕式时,带领大家手持五星红旗向全场致意。
看着当时的相片,想起有会场内的外国同仁竟索取五星红旗挥舞,她露出了会心的笑容。2000年,石四箴在上海主办了第2届亚洲小儿齿科学大会,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出席。担任亚洲小儿齿科学会会长的她是主要创会者。当年,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她和香港李文彪博士据理力争,最终达成以Chinese Taipei称谓台湾地区的代表团,论文的发表以各大学之名为冠。
一生未离高校
19世纪,儿童口腔医学在国际上已起步发展,但在我国起步较晚。争创一门独立学科,更为艰难。
自小聪慧的石四箴,16岁就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的学生,1961年,21岁的她大学毕业(五年制大学)。当时,毕业后都由学校分配工作。坐在学校大礼堂,听老师一个个念名字,直到出现自己的:“石四箴,留校。”就这样,石四箴从此未离高校、与儿童口腔医学结缘一生。
若以6岁儿童乳牙龋病为例,1991年,石四箴报导乳牙患龋率可达88.7%,儿童总体患龋率远高于50%以上,每年患各种牙病的儿童人数可达上亿。那时的石四箴想: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口质量。就此,一场漫漫征途开始了。
她从基础调查开始,首次获得我国儿童乳牙龋病、牙和牙列生长发育的详细分析数据。1986年起,她在上海医科大学、飞机制造厂等幼儿园创设儿童口腔保健室,时为国内首创。与此同时,她加紧专科的临床研究和提升医疗水准。
1994年,因人才引进,而赴上海铁道医学院任职。在她的努力下,上海铁道医学院口腔系升为口腔医学院(即如今的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并拥有独立的口腔医院;从没有研究生点到拥有硕士点;儿童口腔专科成为上海医学领先专业;又创建了国内唯一一所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
石四箴带过的研究生、博士生有50名之多。她笑言,自己是很严格的导师,只要数据有一丁点错,就会让学生返工。但在答辩那天,她又是全场最轻松的导师,因为她知道,她带的学生不会有问题,且次次得高分。
“这个梦还会更美”
2004年10月28日,对她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石四箴口腔医疗中心”的揭牌仪式暨沪港澳台口腔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举行。
如今,除了石四箴口腔医疗中心,在襄阳南路,一个预防管理型儿童口腔专科——上海芯牙儿童口腔门诊部也已落成。
今年8月10日,最强台风“利奇马”刮来上海。风声呼啸,滂沱的大雨如一层无情的水幕,隔绝了还想出门的人。就在雨势最大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了芯牙儿童口腔诊疗室。每个周末的下午,是石四箴的义诊时间。纵然“利奇马”来势汹汹,她还是雷打不动地到达岗位。当天她一进诊所,就吩咐护士电话联系患儿家长,提示“雨太大了,安全最重要。如果还没出门,今天可以先取消。”石四箴说,没想到,电话拨出去后,竟没有一位愿意缺席。风雨大作下,竟然无一位迟到。
和蔼可亲、认真负责、技术过硬,这就是患儿和家长眼中的石四箴,也是他们冒着狂风暴雨也要赶来的原因。翻开石四箴有关儿童口腔医学的履历,真的是硕果累累:在上海首创儿童口腔专科;在全国首创此专业的教研室和研究所;在中华口腔医学会,争设了其专业委员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教材中主编“儿童口腔医学”,填补了空白;1983年发表了1至12岁各年龄段详细的乳牙龋病的状况,至今在国内仍为唯一……
从“中国小儿齿科之星”到“亚洲小儿齿科权威”,石四箴坚持着她中国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之梦,“这个梦还会更美”。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她总是深情地说,“是祖国、共产党培育了我,遗传了父母的DNA,才得以获有小小成就。”这确实是她的心声。即便身兼数职,工作极为繁忙,她也不会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儿童口腔科医生的专业,这是她投入了一生的工作;她也始终期盼着,那蜿蜒的海岸线对面,将迎来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