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我与政协|杨容:传承“政协世家”精神,义诊30余年
政协头条记者 杨一宁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0 15:36 字号
视频拍摄、剪辑:陈睿(02:54)
【编者按】
一个活得精彩的人、一名政协委员,这两种标签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
历时数月,政协头条采访11名上海市政协委员,涵盖第一届到第十三届。他们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有人做过学生地下党,有人为《梁祝》作曲,有“台湾的女儿”,有从南洋毅然回国的富家公子……
人民政协成立70年来,委员们为国建言、为民履职,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数中国人奋斗的缩影,从他们的故事中,可见一个崛起时代所富有的忠诚、执着、进取与坚定。
杨荣: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全国先进个人,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社员,上海浦东新区方厚贤杨容名中医工作室导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她来自一个中医世家,祖父自创非遗针灸疗法,父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到了第三代另辟蹊径,结合中药医理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这也是一个“政协世家”,一门三代,都是政协委员;一任三届,履职尽责。
她,就是连任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杨氏针灸流派第三代传人杨容。
杨容方厚贤夫妇一家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两家祖孙三代结缘政协

提到政协,杨容有着特殊的情怀。“我们夫妇俩都出身于中医世家,又都是侨眷,而且两家的祖孙三代都是政协委员,我的祖父杨永璇就曾担任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我在1988年加入了致公党,同年经推荐成为上海市政协第七届政协委员。这一做就连任了三届,整整15年。”值得一提是,杨容的爱人方厚贤也曾连任四届南汇县政协副主席。
杨容与父亲杨依方
协商和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的主要渠道,在履职期间,杨容加强与各界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对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通过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的渠道,向党政部门献计献策,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
“1994年我们在上海市政协会议所提出的‘关于振兴上海中医药工作的系列提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并受到社会舆论和市卫生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其中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市政协委员退下来后,杨容夫妇受邀加入了政协之友社,持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尽心尽力培养接班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义诊活动。
“其实,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路和助力。上海政协之友社医卫体组社员和政协之友社领导先后到我与丈夫方厚贤的工作室慰问,并参观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杨氏针灸疗法’展示室。大家建议工作室与高校可以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将服务扩大面向白领,让传统中医真正走进年轻群体的朋友圈。”
杨容方厚贤夫妇在大别山一干就是18年
放手去干,大胆去闯

20世纪40年代,杨容出生于一个针灸世家。祖父杨永璇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一代针灸大师,是上海著名的杨氏针灸流派创始人,曾在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声名鹊起。其父杨依方也自幼学习针灸,曾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予首批“上海市名中医”称号。自幼生长在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祖传技艺,杨容对针灸萌发了兴趣。
“我小时候很顽皮,6岁那年,因贪玩而造成手肘骨折,被父母送到在八仙桥行医的祖父家。看着祖父给人针灸拔罐,觉得很好玩儿,懂事后就开始帮着他拔罐,特别是在夏天病人多的时候。”
1962年杨容考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带徒班”,一方面接受系统的中医理论教育,一方面随祖父和父亲学习祖传的临床针灸医术。在就学过程中,杨容结识了一生的伴侣——同样生长于中医世家的方厚贤。毕业前一年,“文革”爆发,杨容方厚贤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先被分配到安徽岳西县徐良乡卫生院,工作一年半之后,又被调至来榜区医院。夫妇俩携手走进大别山,这一走就是十八年。
来榜区医院院长李保元是一名1940年入伍的老兵,看到方厚贤和杨容从大上海远道而来,他时常鼓励说:“小方,小杨,你们放手干,大胆去试,去闯。出了成绩,我给你们记着;出了纰漏,我来顶。”
十八年的深山磨砺充满着坎坷与艰辛,但在杨容与方厚贤看来他们也是幸运的。“在大别山的十八年,物质的匮乏却造就了我们精神的无比富足,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山乡纯朴民风的熏陶,更坚定了我们‘爱国奉献,造福桑梓’的信念,也为回归故里开展义诊,为今后担任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奠定了基础。”
“疗效”是硬道理,“服务”是软实力

1985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们在乡亲们依依不舍的泪水和欢庆鞭炮声的送别中,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家乡上海。事业与工作均获得了妥善的安排,还解决了无房的困难。安居乐业了,如何来回报社会?
“我们想到了在大别山的一贯做法,弘扬‘仁心仁术、行医济世’的祖训,利用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结合我们各自擅长的专业,为广大群众开展义诊服务。于是,我们在南汇侨联的支持下,联络了侨界医生胡麦琍,自发组成了‘侨联周浦义诊组’。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为民义诊服务。”秉承“疗效”是硬道理,“服务”是软实力的理念,义诊组累计服务总人次达20万之多,被传媒誉为“上海义诊服务之最”。
如今,虽然二人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不忘祖父传下来的家训。“仁心仁术,行医济世,我们要对得起祖训。”当问到“打算义诊到什么时候结束?”他俩的回答掷地有声:“生命不息,义诊不止!”
再回大别山与政协之友社友人合影
最欣慰的是义诊队伍扩大了

2008年,杨容方厚贤夫妇退休之后,在浦东新区卫生局的扶持下,组建了“浦东新区方厚贤杨容名中医工作室”,进驻杨氏针灸发源地周浦镇,开展不收专家费的专家级中医服务,同时为浦东多个基层医院带教传承海派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骨干,培养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继承人。
“对我而言,杨氏针灸要真正地传承下去,才有价值。我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师授、带教的临床中医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中医专业的学术继承人、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临床业务骨干;同时也培养了5名第四代‘杨氏针灸疗法’传承人。”在弟子们个个交出优异成绩的同时,更让杨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人加入了义诊队伍,“我们的义诊队伍扩大了,受惠的百姓更多了,这比得到多少荣誉都让我感到欣慰。”
2011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历经三代传承的“杨家针灸疗法”正式列入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这一中医学术流派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2017年中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对杨氏针灸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海派中医文化一部分的杨氏针灸要想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还得更上一层楼——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此外,我正逐步着手将杨氏针灸一系列的学术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编纂成著作,为国家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添砖加瓦。”
西晋哲学家杨泉曾言: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杨容方厚贤夫妇以卓越的医术实践着毕生的信念,活到老为民服务到老。正应了墙上挂着的一副对联——“暮年堪有志,余热可生光——仁术济世”!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