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
施蔷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21 16:24
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对我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等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表述。这对上海加快推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个很大的鞭策。
一、与文脉、文化和文明有机结合
1. 文脉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求通过数字化、创新化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数字藏品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青铜器、书画等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孪生,既保护文物安全,又通过NFT技术让年轻人以9.9元收藏限量版数字文物,实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截至2025年底,该平台将累计发行数字藏品超50万份,带动线下实体参观量增长300%。
创新实践案例:
- 非遗活化:黄浦区“非遗数字工坊”通过AR技术还原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制作工艺,市民扫码即可观看3D动画演示,带动传统糕点销售额增长45%。
- 古籍焕新:上海图书馆“古籍智能修复系统”利用AI技术修复《宋拓淳化阁帖》,修复效率提升20倍,相关成果登陆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放量突破2亿次。
2. 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文化产业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赋能,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如“国潮IP”“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既承载历史记忆,又满足现代审美需求。2024年上海时装周期间,“敦煌飞天”主题数字秀场吸引全球200万观众线上观看,带动相关服饰衍生品销售额达1.2亿元,成为传统文化IP开发的标杆案例。
3. 文明是文化价值的终极升华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肩负着文明传播的使命。上海通过影视、艺术、学术交流等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价值观。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首部聚焦人工智能伦理的华语电影《智械觉醒》全球首映,引发国际社会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推荐影片名录。
二、助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1. 战略定位的深度契合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需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旅融合”等方向,为上海提供了实践路径。例如,依托自贸区优势建设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2024年实现艺术品进出口额突破8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成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枢纽。
2. 功能互补与产业升级
上海通过文化产业强化“四大功能”:
-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AI+影视、元宇宙文旅等前沿领域。商汤科技打造的“AI数字人直播平台”,使豫园灯会游客量同比增加50%,夜间经济产值提升2.3亿元。
- 城市品牌塑造: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ChinaJoy”等平台打造全球文化IP高地。2024年ChinaJoy吸引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展会规模达18万平方米,连续六年蝉联全球最大游戏动漫展会。
3. 区域协同效应
联动长三角文化资源构建“江南文化共同体”:
- 一卡通游:长三角文旅部门联合推出“江南文化体验卡”,覆盖乌镇、周庄、西塘等12个古镇,持卡游客可享受门票折扣、民宿优惠等服务,2025年~2026年将带动跨区域旅游消费超1500亿元。
- 人才共享:成立“长三角数字文创产业联盟”,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三省一市共享3000名高端文创人才数据库。
三、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
1. 文化产业是双创的核心载体
十五五规划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文化产业因其轻资产、高附加值特性,成为大众创业的重要领域。例如,哔哩哔哩“UP主创业孵化计划”已扶持10万名内容创作者,其中年收入超百万的UP主占比达15%,带动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2. 双创驱动文化产业升级
- 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上海大学“元宇宙考古实验室”研发的“数字敦煌”项目,使莫高窟壁画分辨率达到8K级别,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就业与消费联动:文化领域的灵活就业(如直播带货、自由设计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02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220万人,人均年收入18.6万元,拉动周边消费超5000亿元。
3. 典型案例
上海“张江数字创意产业园”集聚中小文创企业,形成“内容创作—技术研发—渠道分发”全产业链,2024年园区总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双创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四、加强上海市民文化素养与培育
1. 构建普惠性文化服务体系
- 设施覆盖: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底,上海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示范点320个,市民步行15分钟内可达图书馆、博物馆的比例达98%。
- 数字赋能:开发“文化上海云”平台,提供VR展览、在线课程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500万,年访问量突破1.2亿次,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
2. 深化文化教育普及
- 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纳入基础教育必修内容。2024年全市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的学校占比达85%,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测评合格率提升至92%。
- 终身学习:鼓励高校开设文创产业课程,支持市民参与“市民艺术夜校”。2024年夜校报名人数突破10万人次,热门课程“国画入门”“短视频剪辑”录取比例达1:50。
3. 激发参与式文化实践
- 社区营造:通过“社区文化节”“市民文化节”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作。2024年全市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超2万场,涌现出“老弄堂评弹社”“滨江摄影队”等特色团队。
- 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商业结合。BFC外滩金融中心的“艺术季”活动,将街头涂鸦、装置艺术与商业空间结合,日均客流量增加30%。
五、树立市民文化主体意识,共筑文化自信
1. 树立文化主人翁意识
- 激励机制:建立市民文化贡献积分体系。市民参与非遗传承、文化志愿服务等可获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文化场馆门票、图书借阅权限等权益。2025年将累计发放文化积分超1000万分,兑换服务价值达2000万元。
- 荣誉认证:开展“文化守沪人”评选。徐汇区“老洋房守护者”王阿姨,历时十年整理街区历史建筑档案,获评首批“文化守沪人”称号,其事迹被拍成微纪录片在东方卫视播出。
2. 完善文化参与服务体系
- 赋能计划:实施“千万市民文化赋能计划”。杨浦区“创智农园”项目,将废弃厂房改造为市民农耕体验基地,开展“一亩三分地”市民耕种活动,培育新型城乡文化形态。
- 治理创新:推广“时间银行”机制。虹口区试点“文化服务储蓄”,市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可存入“时间账户”,未来兑换养老、教育等服务,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治理模式。
3. 构建文化价值传播矩阵
- 示范工程:培育“千家万户文化工程”。普陀区“苏州河书房”项目,评选出1000个“书香家庭”,通过家庭藏书、阅读分享等活动,带动全民阅读指数提升至92.7(全国平均76.2)。
- 名人引领:组建“市民文化导师团”。作家金宇澄、建筑师马岩松等20位文化名人担任导师,开展“一平米美术馆”“社区故事剧场”等公益项目,孵化市民原创作品300余件。
结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之路
当每个市民都能以传承文脉为荣、以参与建设为责,上海将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文化使者,处处彰显文明之光”。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让文化创新活力融入城市肌理,使“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获得最广泛、最持久的群众力量支撑。这既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上海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的必由之路。
2025年11月19日
一、与文脉、文化和文明有机结合
1. 文脉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求通过数字化、创新化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数字藏品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青铜器、书画等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孪生,既保护文物安全,又通过NFT技术让年轻人以9.9元收藏限量版数字文物,实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截至2025年底,该平台将累计发行数字藏品超50万份,带动线下实体参观量增长300%。
创新实践案例:
- 非遗活化:黄浦区“非遗数字工坊”通过AR技术还原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制作工艺,市民扫码即可观看3D动画演示,带动传统糕点销售额增长45%。
- 古籍焕新:上海图书馆“古籍智能修复系统”利用AI技术修复《宋拓淳化阁帖》,修复效率提升20倍,相关成果登陆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放量突破2亿次。
2. 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文化产业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赋能,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如“国潮IP”“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既承载历史记忆,又满足现代审美需求。2024年上海时装周期间,“敦煌飞天”主题数字秀场吸引全球200万观众线上观看,带动相关服饰衍生品销售额达1.2亿元,成为传统文化IP开发的标杆案例。
3. 文明是文化价值的终极升华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肩负着文明传播的使命。上海通过影视、艺术、学术交流等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价值观。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首部聚焦人工智能伦理的华语电影《智械觉醒》全球首映,引发国际社会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推荐影片名录。
二、助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1. 战略定位的深度契合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需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旅融合”等方向,为上海提供了实践路径。例如,依托自贸区优势建设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2024年实现艺术品进出口额突破8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成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枢纽。
2. 功能互补与产业升级
上海通过文化产业强化“四大功能”:
-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AI+影视、元宇宙文旅等前沿领域。商汤科技打造的“AI数字人直播平台”,使豫园灯会游客量同比增加50%,夜间经济产值提升2.3亿元。
- 城市品牌塑造: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ChinaJoy”等平台打造全球文化IP高地。2024年ChinaJoy吸引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展会规模达18万平方米,连续六年蝉联全球最大游戏动漫展会。
3. 区域协同效应
联动长三角文化资源构建“江南文化共同体”:
- 一卡通游:长三角文旅部门联合推出“江南文化体验卡”,覆盖乌镇、周庄、西塘等12个古镇,持卡游客可享受门票折扣、民宿优惠等服务,2025年~2026年将带动跨区域旅游消费超1500亿元。
- 人才共享:成立“长三角数字文创产业联盟”,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三省一市共享3000名高端文创人才数据库。
三、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
1. 文化产业是双创的核心载体
十五五规划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文化产业因其轻资产、高附加值特性,成为大众创业的重要领域。例如,哔哩哔哩“UP主创业孵化计划”已扶持10万名内容创作者,其中年收入超百万的UP主占比达15%,带动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2. 双创驱动文化产业升级
- 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上海大学“元宇宙考古实验室”研发的“数字敦煌”项目,使莫高窟壁画分辨率达到8K级别,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就业与消费联动:文化领域的灵活就业(如直播带货、自由设计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02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220万人,人均年收入18.6万元,拉动周边消费超5000亿元。
3. 典型案例
上海“张江数字创意产业园”集聚中小文创企业,形成“内容创作—技术研发—渠道分发”全产业链,2024年园区总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双创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四、加强上海市民文化素养与培育
1. 构建普惠性文化服务体系
- 设施覆盖: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底,上海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示范点320个,市民步行15分钟内可达图书馆、博物馆的比例达98%。
- 数字赋能:开发“文化上海云”平台,提供VR展览、在线课程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500万,年访问量突破1.2亿次,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
2. 深化文化教育普及
- 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纳入基础教育必修内容。2024年全市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的学校占比达85%,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测评合格率提升至92%。
- 终身学习:鼓励高校开设文创产业课程,支持市民参与“市民艺术夜校”。2024年夜校报名人数突破10万人次,热门课程“国画入门”“短视频剪辑”录取比例达1:50。
3. 激发参与式文化实践
- 社区营造:通过“社区文化节”“市民文化节”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作。2024年全市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超2万场,涌现出“老弄堂评弹社”“滨江摄影队”等特色团队。
- 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商业结合。BFC外滩金融中心的“艺术季”活动,将街头涂鸦、装置艺术与商业空间结合,日均客流量增加30%。
五、树立市民文化主体意识,共筑文化自信
1. 树立文化主人翁意识
- 激励机制:建立市民文化贡献积分体系。市民参与非遗传承、文化志愿服务等可获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文化场馆门票、图书借阅权限等权益。2025年将累计发放文化积分超1000万分,兑换服务价值达2000万元。
- 荣誉认证:开展“文化守沪人”评选。徐汇区“老洋房守护者”王阿姨,历时十年整理街区历史建筑档案,获评首批“文化守沪人”称号,其事迹被拍成微纪录片在东方卫视播出。
2. 完善文化参与服务体系
- 赋能计划:实施“千万市民文化赋能计划”。杨浦区“创智农园”项目,将废弃厂房改造为市民农耕体验基地,开展“一亩三分地”市民耕种活动,培育新型城乡文化形态。
- 治理创新:推广“时间银行”机制。虹口区试点“文化服务储蓄”,市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可存入“时间账户”,未来兑换养老、教育等服务,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治理模式。
3. 构建文化价值传播矩阵
- 示范工程:培育“千家万户文化工程”。普陀区“苏州河书房”项目,评选出1000个“书香家庭”,通过家庭藏书、阅读分享等活动,带动全民阅读指数提升至92.7(全国平均76.2)。
- 名人引领:组建“市民文化导师团”。作家金宇澄、建筑师马岩松等20位文化名人担任导师,开展“一平米美术馆”“社区故事剧场”等公益项目,孵化市民原创作品300余件。
结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之路
当每个市民都能以传承文脉为荣、以参与建设为责,上海将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文化使者,处处彰显文明之光”。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让文化创新活力融入城市肌理,使“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获得最广泛、最持久的群众力量支撑。这既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上海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的必由之路。
2025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