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文化主体与自觉参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多维实践与上海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21 16:47 字号
一、"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文化主体性的战略擘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十部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首次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路径。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这一战略导向体现在三个维度:
1. 价值引领的主体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作用,要求将其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文化创造的多元性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战略,既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又要通过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规划特别强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文化治理体系。
3. 文明传播的主体性构建"中华文明传播体系",要求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文化主体谱系中的多元角色担当
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同主体扮演着各具特色的角色,共同构成文化创新的立体网络:
(一)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者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构成文化主体的深层根基。规划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通过古籍整理、非遗保护、传统节日振兴等举措,守护民族文化基因。上海在实践中探索出"非遗进社区""老字号焕新"等创新路径,如豫园灯会融合AR技术再现传统神话场景,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实现现代表达。
(二)城市:文化创新的试验场
特大城市正在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前沿。上海在2003年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最终凝练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通过《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等顶层设计,构建起"一轴一带"文化设施布局,形成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徐汇滨江艺术走廊等地标集群,使城市空间成为文化创新的容器。
(三)社区:文化共治的微单元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正在成为文化主体性培育的沃土。上海市长宁区的"数字文化云"、徐汇区的"邻里汇"文化空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将文化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社区文化节、市民合唱团、非遗传承工作坊等,让普通市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构建起文化治理共同体。施蔷生在《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轨迹及风采》中记录的"市民戏剧大赛""市民摄影展"等案例,生动展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基层实践。
(四)企业:文化产业的弄潮儿
市场主体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区聚集了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头部企业,形成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哔哩哔哩通过弹幕文化重构Z世代审美,米哈游凭借《原神》打造文化出海标杆,这些企业通过IP开发、跨界融合、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从"高原"迈向"高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3.8%。
(五)市民:文化创造的生力军
人民群众始终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十年耕耘培育了百万级文化志愿者,"市民戏剧大赛""市民合唱展演"等活动让普通人登上专业舞台。施蔷生书中记载的"市民诗歌创作大赛""弄堂书画展"等案例,印证了"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文化理念。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使文化主体性在每个人的创造性实践中得以彰显。
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实践启示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文化主体性建构方面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城市精神的主体觉醒
2003年启动的城市精神大讨论,经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升华,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上海率先提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通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等文件,构建起"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的文化发展框架,使城市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践。
(二)文化空间的主体共生
在新天地改造中,石库门里弄肌理与现代商业形态和谐共生;思南公馆植入当代艺术元素,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M50创意园将工业遗存转化为艺术空间。这种空间生产策略打破了文化主体的阶层区隔,使老洋房里的国际画廊与弄堂深处的百姓书屋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拼贴景观。数据显示,上海现有备案博物馆158家,每10万人拥有1.3座博物馆,居全球城市前列。
(三)文化实践的主体赋能
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创新实践最具启示意义。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唱戏"的模式,累计开展活动超40万场,吸引2.2亿人次参与。2024年举办的"城市微更新大赛",吸引2000余支团队参与旧城改造设计,涌现出"口袋公园""社区花园"等创意方案。这种普惠性文化实践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更培育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意识。
(四)文化叙事的主体表达
上海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注重主体性表达。《大城小事》《繁花》等影视作品以沪语方言和市井生活为底色,向世界展示东方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上海交响乐团的"中国交响乐原创作品展演"、上海博物馆的"何以中国"文物展,都在重构中国文化的国际叙事方式。这种主体性表达既非简单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刻意的自我标榜,而是在平等对话中展现文化自信。
结语: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需要处理好三重关系:一是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创新关系,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激活当代价值;二是本土与世界的对话关系,既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又要拓展全球视野;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关系,既要发挥制度优势,又要激发市场活力。正如施蔷生先生在《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轨迹及风采》中所言:"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种子。"这种充满辩证智慧的文化自觉,正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思想基石。通过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生态,我们必将书写出更加壮丽的文化篇章。
附《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轨迹及风采》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自上世纪1980年代以来,参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与发展的政策研究、实践推进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政策建议及访谈调研记实等作品,基本都在媒体公开发表或内参刊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既有前瞻性,又有应用性,可读性强。这些文章涉及范围比较广,有城市文化、区域协同、社区建设、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文旅文创、虚拟网络等,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艺术、文化与政治协商、文化与国际交流等跨领域、综合性的独自见解。阅读本书,可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塑造城市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开展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本轨迹和迷人风采。包括城市精神大讨论、兴办世博会、参加世界城市日等重大活动的踪影。本书的文体有报告、记实、评论、采访等,都是作者通过社会现场观察调研和收集、阅览相关文献资料的原创性分析及相对客观、中肯的观点等。其中相关文章尽管有些年代,但至今读来仍具有历史的穿透性,现实的借鉴性。                   
 作者简介
施蔷生,男,民进上海市委智库特聘专家(文化界别)高级经济师。“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第一届中文系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十年(市公用局、市体改办),在大中型房地产公司担任高管十年,在市建管委信息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十多年。其中,兼职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三年,担任徐汇区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先后兼职民进上海市委社会法制委、科技经济委、人口资源委等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得上海市统一战线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会工作者、民进市委双岗建业40年40人等荣誉称号。已在各类媒体公开发表相关文章几百篇,共约百万字左右。其中,有获得历任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批示,有荣获全国统战文化征文特等奖,有获得全国政协、民进中央的参政议政(政治协商)论文二等奖,也有获得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等。                                   (目录)
1、城市精神与城市创新(倡议发起城市精神大讨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城市科技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培育等)
2、世博精神与城市更新(倡议发起世博与市民什么关系大讨论,回眸世博16篇,城市建设与管理等)
3、制度文化与体制改革(回眸改革16篇等,包含:股份制、企业集团、行业协会、民营经济、城市网格化管理,人才等)
4、海派文化与江南文旅(海外文化研究多篇文章,非遗,徐汇区文化发展,长三角郊区文化、一城九镇规划建设等
5、社区文化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公益等,时间银行,多元公益)
6、协商文化与民主进步(参政议政,党派政协等论文)
7、世界客厅与国际交流(一带一路战略,中外文化交流,世界城市日、世界会客厅等)
8、网络文化与虚拟社会(网络社会学,网站建设,虚拟与真实电子书等)
9、走进文化名人(历年的采访文化名人,包括:于光远、邓伟志、赵丽宏、俞天白、沙叶新、叶永烈、钟福先、温元凯、阮仪山、龚建华等)
注:作为非虚构性、多领域、跨文化视野的一本文化著作,上述目录中的文章,以原创在媒体发表为主,从笔者1982年高考恢复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以来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迄今,历经政府部门、企业、研究单位,并从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智库专家等多角度、多身份,参与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推进,从众多的原创文章中可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与发展的轨迹和风采。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具有独特个性许多文章已先后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熟年人生》上。  
施蔷生                           
  拟于 2019年10月12日                2025年11月20日整理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