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施泳峰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21 14:48
字号
在陕西南路上众多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与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隐藏在陕西南路繁华市井间的黄浦区明复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专业图书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明复图书馆建成于1931年,是一幢西式三层老洋楼,建筑外观呈现西方现代派风格,以白色抹灰为主,门框上装饰有传统“荷叶托书”纹样,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将中西文化巧妙融合。楼内保存着近百年历史的钢窗门、固定式全钢书架和专用升降机等老物件,从一楼图书借阅室和二楼综合阅览室可进入后方书库,这些历经九十多年岁月的设施经修复后仍在继续使用。这幢白色三层建筑,不仅承载着我国现代科学进步的重要记忆,而且以“小而美”的姿态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明复图书馆的名字源自于“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胡明复。胡明复(1891年—1927年),原名胡孔孙,后改名胡达,字明复,江苏无锡人。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博士,也是我国数学界第一位博士,参与创建“中国科学社”以及我国首份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胡明复出身书香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及中学,深受校长张元济赏识。1910年胡明复考取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资格,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求学,同行者有胡适、杨杏佛、竺可桢、赵元任等人。1914年胡明复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文理学士学位,参与筹建“中国科学社”,起草《中国科学社总章》。同年,胡明复考入美国哈佛大学专攻数学,191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发表于《美国数学会会刊》。胡明复学成归国后担任上海大同大学教授并主持校务,兼任东南大学、南洋大学教职。1921年起在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教授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并在《科学》杂志发表《科学方法论》、《科学之进步与社会之关系》等文章,系统阐述科学研究方法。1927年胡明复不幸溺水身亡,年仅36岁。为纪念胡明复的贡献,蔡元培提议将中国科学社新建的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如今在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的庭院里还矗立着胡明复的半身铜像。
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1914年6月由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任鸿隽、杨铨等人创议成立,宗旨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胡明复等人集资400美元创办《科学》杂志,将他们在美国朝夕相习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传输给国内。1915年1月《科学》杂志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对“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社会功用”等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填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空白,开创了我国科学传播的新纪元,为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以《新青年》为旗帜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导。1915年10月由胡明复、任鸿隽、邹秉文起草的《中国科学社总章》得到全体社员赞成通过。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不但是传播新知以促进科学的研究,还要发表研究结果以建立学术的威权”为宗旨,任鸿隽任社长,赵元任任秘书,胡明复任会计。随着影响日渐增大,中国科学社得到了爱迪生、蔡元培、黄炎培、张謇、黎元洪、伍廷芳等国内外名流的赞许与支持,并在美国连续召开了三次年会,不仅锻炼了留学生们的学术能力,而且为他们回国之后发展科学积累了实践经验。
1919年中国科学社在杭州西湖举行第四次年会,这是留学生们学成归国后的第一次年会。数学家胡明复在大会致辞时盛赞西湖之美,他说“研究科学的人最爱自然,故在美丽的杭州西湖举行科学年会极为相宜。古代诗人来游西湖,歌咏名篇甚多,科学家虽不同于诗人,然科学年会在科学史上实最重要,未始不可为西湖增色也。”胡明复常说“我们不幸生在现在的中国,只可做点提倡和鼓吹科学研究的劳动。现在科学社的社员不过是开路的小工,哪配称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将来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造福人类,便是今日努力科学社的一班无名小工的报酬。”
在当时的旧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几乎没有。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科学才能在我国真正生根发芽,“科学救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科学社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而且身体力行具体实践。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创建,从事生物学的标本采集与研究,在动植物的物种调查和动植物的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开启了了我国现代有组织、有系统的生物学研究,使我国生物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不仅是中国科学社举办最为成功的事业,而且是当时我国科研机构的典范,对于我国科学事业,包括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塑造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6年长期苦于经费匮乏的中国科学社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的一笔捐款,蔡元培称誉其“富有远见”。据中国科学社首任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原上海图书馆馆长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回忆,“中国科学社的基金管理由蔡元培、范源濂、胡明复负责”。从此中国科学社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基础,能够举办各类科学活动,包括出版科学专题论文集和期刊、从事科学教育的改革、规范科学名词的标准化定名、参加国际性的科学会议、主办各种科学专题的公开讲座。
1927年6月胡明复在家乡江苏无锡游泳时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教育界、科学界为之震动,中国科学社同仁无不感到悲恸,不少人失声痛哭。任鸿隽将胡明复比作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和法国数学家拉勃拉斯一样的伟大,称“故博士胡明复,尽粹科学,志行卓绝,提倡科学,十年不倦……”1928年6月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3卷第6期是胡明复的纪念专号,发表了胡适、马相伯、严济慈、李俨等人的纪念文章,还有胡明复的遗稿《有周界条件之一次积微分方程式》。1929年中国科学社决定在上海兴建一座图书馆,取名“明复图书馆”以纪念胡明复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在1931年落成开放。
中国科学社是一批怀抱科学救国梦想的留学生在美国发起成立的学术团体,也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出版的《科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期刊,“提倡科学、传播新知、求真致用”是他们办刊结社目的。中国科学社自成立以来,成为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科研机构,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宣扬与传播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拓展了我国人民的科学知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厥功至伟、功勋卓著。
1954年任鸿隽提议在黄浦区南昌路47号建立我国科技工作者专属的活动场所,获得周恩来总理的支持,1958年正式命名为“上海科学会堂”。自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杂志,至1960年4月停刊,共出版发行36卷396期。《科学》杂志始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使命,在传播科学理念、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追踪西方最新科技动态、整理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在12位我国老科学家的建议下,在中国科学社老社员、《科学》杂志老编辑、老作者、老读者的支持下,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复,《科学》杂志复刊。复刊后的《科学》杂志继承中国科学社前辈的科学理想,努力传播科学知识,播撒科学种子,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旗帜下阔步前行。
中国科学社与《科学》杂志在黄浦江畔启航与筑基的百年征程,凝聚了我国科技界接续薪火、共赴创新的历史共识。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上海市黄浦区近年来持续优化科创生态,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区位优势,积极引入高水平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与创新实践地。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