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上海政协委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0 14:47 字号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上海政协委员提出,上海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作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会围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群众关心的事,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这让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备受鼓舞。他们表示,将结合专长,助力各项民生实事落地。
“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这赋予了医务工作者新的时代使命。”市政协委员、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姚蓁说,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医疗领域的发展格局。他们将更好地依托互联互通的智慧医疗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努力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难题。
“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重要目标,对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宝山区政协常委,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沈玉春说,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精准对接职工需求,在稳岗就业、权益维护、困难帮扶上出实招,努力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樊慧提出,充分发挥体育对老年人精神卫生的积极作用,推动建成“体卫融合”老年健康促进新模式。建议制定实施方案与标准规范,为老年人提供身心联合评估与干预方案;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干预精度,研制认证一批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库,将体育锻炼深度嵌入老年人日常服务。
全会公报和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均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委员们看来,尽力而为,体现的是初心与担当。量力而行,彰显的是理性与务实。
“各项民生举措都要考虑现实条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快上,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繁荣、忽视内在机理。”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表示,改善民生,需要在设定目标时科学务实,在投入保障上尽力倾斜,在推进过程中稳扎稳打,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要保持改善民生的战略定力,又要把握民生建设的节奏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发展成果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实现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
从发展的角度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扩大内需明确为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提振消费。实现这一目标,和国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信心密切相关。让人们“敢消费”“愿消费”,需要在提升收入水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方面下功夫。
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并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市政协常委、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原财务总监杨阿国认为,促进全民消费增长,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弱势人群实施更有力的托底保障措施,包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二是有计划地进行减税增收。消费的核心在于人们对未来长期收入的预期,在保障就业公平、提升就业率的同时,降低个人税负,从财政支出安排部分财力补贴于民,将有效增强人们的消费底气和信心;三是持续刺激各类消费。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供税收优惠,使得市场主体在更多让利于民的同时,也获得合理的回报。
全会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说,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民生工程,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要实现就业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根基、凝聚奋进力量,还需不断以制度创新破解就业难题,用精准服务为劳动者发展提供支持。“落实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要构建‘政策引领、市场主导、服务支撑’的就业促进体系。”李国华认为,这需要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协同发力、双向赋能。
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五五”时期,不仅“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将延续,税收、养老金、保障性住房、育儿补贴等再分配制度改革也将持续。在委员们看来,唯有做到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民生福祉与发展质量的双向提升。
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委员认为,随着各类新群体、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问题持续涌现,上海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提升精准治理、长效治理的水平,不仅做优物质供给、服务供给,更优化制度供给,创造出可持续、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解决一类问题”,把城市治理做细、做实、做优。
当前基层治理仍面临不少挑战。“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就像‘绣花’,既要针脚细密,又要用心用情,这样才能绣出群众满意的幸福图景。”全国政协委员、闵行区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提出,要以“赋权”代替“管控”,以“共治”代替“单治”,让基层真正成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力场域。
在她看来,基层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活动,恰似一把“金钥匙”,能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打造基层协商民主平台,不仅能精准倾听群众心声,更能推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良性互动,把治理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法治与自治的同频共振。”
市政协委员、台盟界别副召集人张錡说,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创新协商载体、丰富协商形式、拓展协商内容,让群众成为协商共治的主体。一方面,积极邀请议题提出方、利益相关方、群众代表、政府部门参与政协协商活动,让群众充分反映诉求。另一方面,开展多种线上线下协商活动,更好汇聚基层治理的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