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综述(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5-11-07 09:19
字号
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出部署,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委员们聚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展开深入交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局面,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时代风采。”王学典常委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十五五”时期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筑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基,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者迸发创造的活力。”陶凯元常委代表民进中央进行大会发言时表示,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打破制约创新的制度性壁垒,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近年来颇受欢迎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作品,皆是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结出的文艺硕果。”在李屹委员看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真正守住思想之正、价值之正、导向之正,全力创造内容之新、形式之新、表达之新,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姚爱兴常委对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深刻的体会。他表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十五五”时期,需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氛围,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答题”。
“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仅要在向内凝聚上发力,也要在向外传播上实现突破”,这一观点在讨论中多次被与会常委和委员们提到。
户思社常委表示,要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中,总结能让世界共情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最深厚的软实力。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田沁鑫常委表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司马红常委看来,中华文化要以开放姿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开放传播的导向,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开放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以共情共鸣为目标的双向交流。在传播内容上,既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要挖掘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回应人类共同关切,让中国故事更具感染力。”司马红说。
“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杜占元常委表示,要加快推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要积极抢占网络传播和智能传播的主阵地,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也要整合内宣和外宣优势,积极推动主流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打造国际传播新格局。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港澳可在创新对外叙事体系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张宗真常委直言,港澳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文明互鉴高端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在创新叙事方式上,港澳可以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将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转化为生动的国际传播内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繁荣文化事业,需要重视对文化领域的治理。”董耀鹏常委从文化治理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创新文化领域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构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建成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文艺行风,为新大众文艺在互联网时代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小组讨论中,常委和委员们充分意识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凝心聚气的精神纽带。”司马红表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这既是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把握,也是应对多元思潮激荡的必然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
来自宗教界的李光富常委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进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在坚持道教基本信仰与核心教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道教教义教规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符、精神一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李光富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在实践中要持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让红色的基因融入血脉,更好涵养人民精神气质。”
“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
在对话中深化认知,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与会常委和委员们表示,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十五五”时期,要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引导全体人民以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战胜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出部署,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委员们聚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展开深入交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局面,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时代风采。”王学典常委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十五五”时期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筑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基,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者迸发创造的活力。”陶凯元常委代表民进中央进行大会发言时表示,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打破制约创新的制度性壁垒,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近年来颇受欢迎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作品,皆是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结出的文艺硕果。”在李屹委员看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真正守住思想之正、价值之正、导向之正,全力创造内容之新、形式之新、表达之新,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姚爱兴常委对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深刻的体会。他表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十五五”时期,需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氛围,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答题”。
“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仅要在向内凝聚上发力,也要在向外传播上实现突破”,这一观点在讨论中多次被与会常委和委员们提到。
户思社常委表示,要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中,总结能让世界共情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最深厚的软实力。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田沁鑫常委表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司马红常委看来,中华文化要以开放姿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开放传播的导向,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开放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以共情共鸣为目标的双向交流。在传播内容上,既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要挖掘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回应人类共同关切,让中国故事更具感染力。”司马红说。
“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杜占元常委表示,要加快推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要积极抢占网络传播和智能传播的主阵地,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也要整合内宣和外宣优势,积极推动主流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打造国际传播新格局。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港澳可在创新对外叙事体系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张宗真常委直言,港澳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文明互鉴高端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在创新叙事方式上,港澳可以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将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转化为生动的国际传播内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繁荣文化事业,需要重视对文化领域的治理。”董耀鹏常委从文化治理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创新文化领域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构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建成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文艺行风,为新大众文艺在互联网时代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小组讨论中,常委和委员们充分意识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凝心聚气的精神纽带。”司马红表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这既是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把握,也是应对多元思潮激荡的必然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
来自宗教界的李光富常委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进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在坚持道教基本信仰与核心教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道教教义教规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符、精神一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李光富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在实践中要持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让红色的基因融入血脉,更好涵养人民精神气质。”
“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
在对话中深化认知,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与会常委和委员们表示,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十五五”时期,要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引导全体人民以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战胜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4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