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健康科普:提案一落地,老百姓得实惠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31 09:36 字号
第一提案人:杨文悦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秘书长
提案名:关于改革上海公立医院科普绩效评价的提案

“降脂药能长期吃吗?”“‘冬吃萝卜夏吃姜’每个人都适合吗?”“得了糖尿病还能运动吗?”近期,上海同济医院开设了健康科普门诊,每周一至周五的8点至16点,居民可以向医生咨询健康问题。
“看到自己的提案‘变现’,幸福感满满!”杨文悦委员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消息。
公园科普催生健康科普“金点子”
很多人好奇,“三句话不离公园绿化”的杨文悦,为啥提交了一件和医疗有关的提案?
“其实,这件提案也和公园有关。”杨文悦说。
在市绿化市容局任职时,杨文悦策划了“公园+科普——LAB!PARK!来吧!葩科!”品牌项目。市绿化市容局和市科协合作推出了上百场活动,邀请了园林绿化专家、生命科学专家、航空材料专家、常见病专家等各领域的大咖,与市民在公园里互动交流。
在现场,杨文悦发现来咨询的老年人特别多,咨询的问题多为医学基本常识,便组织了专场义诊咨询,请来医务工作者为市民服务。
到民盟市委工作后,杨文悦看到,民盟市委2023年推出的“上海民盟名医健康大讲堂”社会服务项目,周日线上直播百余期,点击量近70万。
带着思考去工作,是杨文悦多年形成的习惯。公园科普义诊咨询的火热和线上健康讲堂的点击量,让杨文悦感受到人们对医学科普的旺盛需求。她也得知,不少医生都是在业余时间做科普,但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科普工作占比并不高。
如何既增加市民健康医学科普的供给,又进一步提高医生做科普的积极性?杨文悦有了写提案的念头。
建言开设公立医院科普咨询门诊
虽说都是“由科普说开来的”,但是对深耕绿化园林的杨文悦来说,建言医卫领域科普工作是跨界,也是“破圈”。
为了确保建言的精准度、建议的可操作性,杨文悦写好提案初稿后,多次向医卫界别、教育界的委员请教。她吸收了诸多医务工作者、科普专家的建议,反复打磨提案。
在今年1月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由杨文悦牵头,7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改革上海公立医院科普绩效评价的提案”,建议在更多公立医院开设科普咨询门诊,在将科普业绩和声誉等内容纳入公立医院评价体系中,并通过增设“健康促进”考核专项、科普咨询门诊挂号费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
“在医院开设健康科普门诊,是一件共赢的事。”杨文悦说,开设科普门诊,一方面有助于普及健康知识,使治未病理念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通过预防疾病,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此外,改革科普绩效评价,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职业发展,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科普服务
对于这件提案,承办单位市卫健委很重视,多次会同相关部门讨论提案办理之事,并主动联系杨文悦等提案人,商量如何落实提案。
在提案办理推进过程中,一个个“金点子”落地。普陀区甘泉街道主动对接附近的同济医院,拓展社区居民健康服务。在各方努力下,同济医院创伤中心试点开设了“24小时急诊科普服务”,接受居民在生活、保健、心理方面的健康咨询,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健康科普服务。
此外,针对提案建议,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联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会同市人保局、市教委、市科协、市医保局等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入研讨,多措并举,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健康科普评价与激励机制。
在提案答复中,市卫健委表示,将加快推动科普业绩和声誉纳入公立医院评价体系,探索将科普工作成效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薪酬发放的重要依据;提供强有力的健康科普项目支撑;畅通科技传播职称晋升渠道。据介绍,本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将试点推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传播中高级职称的申报。
“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提案落地,让委员‘说了不白说’。”杨文悦有感而发:提案的“变现”,得益于委员和承办单位的双向奔赴,得实惠的则是老百姓。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