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书面建言综述:让城市更新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政协联线记者 顾晓红 张希喆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31 08:46 字号
10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围绕“推进城市更新情况”开展民主监督。除现场6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发言外,会议还收到10篇书面发言,建言让城市更新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深度融合生态空间与文化价值,更好赋能城市更新
上海拥有丰富的生态空间资源,从黄浦江、苏州河畔的滨水空间,到各类老建筑、老房子,以及公共绿地,这些空间可以通过更新活化,引入文化艺术活动,从而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更好赋能城市更新。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认为,文化演出是城市生态空间与文化价值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之一,但目前相关工作还存在定位深度与辨识度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高、运营模式可持续性弱等问题。为此提出建议:其一,将文化因素内涵嵌入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建筑活化利用,基于区域特色、历史底蕴,保留记忆同时,赋予新的内涵,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化IP等衍生产品。其二,深化跨部门并联审批,提升服务精准度。小型演出加上AI数智化深度赋能,即申即办;大型/涉外演出配备“专属帮办员”,提升审批效率。其三,完善动态响应机制。系统接入气象、交通数据,遇突发情况自动推送预警等。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关键力量,而历史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对其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备受瞩目。“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保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的问题还存在。”上海市政协常委,台盟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林丽平从五个方面提出思考:其一,完善保护管理制度是基础。“应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通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历史建筑及其文化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二,坚持“文化价值优先”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应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纳入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其文化价值。编制规划时,把评定文化遗产作为必经程序,针对特定历史文化街区,增加文化遗产专项考核项目。在建筑设计阶段,严格遵循‘保留原貌’原则,尊重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特色进行复原和改造,使新的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文化相得益彰。”其三,多方参与是推动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动力。“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其四,让技术创新为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其五,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为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资源、技术,及经验共享,传播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共同应对挑战。”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前身即环城绿带,作为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重大生态项目,历时近30年规划建设,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锚固了宝贵的绿色空间。如何持续打响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品牌,助力城市更新?针对环城生态公园带知晓度、认同感不高和其生态价值尚未实现有效转化等问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应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为环城生态公园带注入文化品牌核心。以“文化”为载体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扩大影响力、提高认知度、增强转化率,将环城生态公园带打造为“新时代生态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以此助推 “十五五”“十六五”生态间隔带、新城绿环等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助力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变现”。具体而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以环城绿带三十周年为契机,讲好绿带故事。立足新形势谋划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发展,致力于把环城绿带打造为比肩“一江一河”的生态空间。其二,树立环城生态公园带公益形象,实现全面推广。坚持人民城市属性,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挖掘属地资源,充分对接市民、企业、学校、赛事等多方需求,充分联动各相关部门打好“组合拳”,进行多平台助力,放大建设成效,树立公益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其三,探索环城生态公园带运营机制,打造示范标杆。合理优化公园的投入产出,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营机制,落实设计、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模式,实现生态价值与“叫好叫座、品质品位”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互相融合。
重视可持续评价,有效推进项目实施
实施城市更新已成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城市更新推进迅速,规模庞大,对这项工作的综合性成效评价亦应提上工作日程,以助更好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如何基于城市更新行动内涵动态建立可量度、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评价体系?民进上海市委提出建议:其一,推动可持续城市更新评价,开展年度评价工作,逐步建立评价制度。“不断积累数据和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使之真正有效指导上海城市更新行动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其二,组织城市更新专家和公众定期评估,发布年度评估报告,推进可持续城市更新。“一方面,该年度报告可为市委、市政府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更加科学有效指导上海城市更新工作,推动上海城市更新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城市更新评价,多方协商、共建共治,是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始终,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手段。”
“当前成套改造工作中,还需兼顾风貌保护,实践中居民意愿难统一、法规制度支撑不足、实施机制待完善、经济平衡难实现等难题比较突出。”民革上海市委特别关注城市更新中有效推进成套改造与风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相关建议:其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基础上,进行实践支撑下的制度设计创新,细化成套改造在产权归集、规划审批、土地利用、风貌保护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与政策标准。其二,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研究完善产权归集的实施细则与政策支持,促进各部门统筹协调,努力为居民提供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方案。
资金平衡压力较大、相关流程环节复杂、合作主体引入困难、基础设施功能不全、产业发展能级不高……聚焦城市更新中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奉贤区政协走访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南桥镇、庄行镇等,通过开展深入调研,针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求提出建议:其一,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渠道,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吸引资本市场资金、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等参与城市更新,保障项目持续推进。其二,规划审批与政策优化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结合区域特色,补齐本地功能短板,避免单纯为追求资金平衡而推进“纯房地产”式开发,并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效率。其三,产业导入与基础设施方面,要通过城市更新,构建 “全龄友好、多元活力”社区,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吸引市场力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市场机构的专业能力确保更新区域的持续活力和经济效益,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地块活力。
针对有效破解商办楼宇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堵点、难点,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锦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郁敏珺结合前不久出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特别是其中“支持一定期限内商务楼宇功能兼容转换”的具体实施提出意见建议,认为应尽快制订相关执行细则,打通项目在相关职能部门流转、审批的通道。“城市更新关键是提质增效,必须宽容业态的丰富多样,才能匹配新的定位需求。《实施意见》提到使用用途可以兼容的很多类型,比如涉及公寓方面,就有服务公寓、租赁公寓、人才公寓及城市建设者之家等,但由于没有文件明确解释,具体执行又会因为执行部门的不同理解,有落地的困难。”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助推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城市更新无疑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抓手之一。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如忠围绕城市更新中如何促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其一,在城市更新中推动“空间活化”与“文商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梳理并盘活中心城区存量资源,为沉浸式业态提供独具魅力的物理载体,并以‘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为基础,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在历史风貌区、博物馆、文旅商圈打造虚实融合的体验项目,切实有效地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其二,结合城市更新提升国际游客便利度,构建“友好型”服务环境。“推动重点商圈、景区、交通枢纽的多语种标识与信息服务全覆盖。”其三,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支持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推动“传统焕新”与“场景适配”。“通过‘老字号+新场景’‘经典+潮流’的有机结合,实现品牌传承与消费升级的双赢。”
消费业态创新不足、文化元素挖掘与利用不深入、配套设施不完善……上海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界别副召集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秘书长张磊和九三学社社员黄郑也的建言围绕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建立“政企协同”的业态培育机制,引入沉浸式体验、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业态,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孵化具有上海特色的消费品牌;构建“文化+消费”融合体系,推动文化资源与商业空间、产品设计、活动策划深度结合;统筹交通、城管、商务等部门资源,按“便民利民”原则,制定商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全面提升消费配套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农工党上海市委关注的是如何结合城市更新,以首发经济促进上海城市商业能级提升,并针对商业载体与运营模式同质化突出、市场运营与业态生态存在机制性短板、政策执行与发展生态存在系统性障碍等问题提出建议:构建差异化发展体系,破解同质化困局。“推动商业载体与品牌文化、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明确各商圈主题定位,在不同领域引导首店进行差异化空间设计。”完善业态生态机制,提升市场运营效能。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生态效能。“集中资源打造‘三大标杆领域’——以张江科学城为依托的科技创新首发高地、以静安张园为核心的国际时尚首发中心、以黄浦江沿岸为载体的文化创意首发走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