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推动上海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7 14:50 字号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关键纽带。本文基于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结合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上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瓶颈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旨在为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诠释:概念辨析与范畴界定
(一)概念发展的多维解析
1、国际定义演化
OECD 在《弗拉斯卡蒂手册》2023 版中首次单列“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STS),界定为“以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为核心,为 R&D 全链条提供专业化、高附加值服务的经济活动”,统计代码覆盖 18 个大类、207 个小类。  
2、中国标准迭代
2015 年《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将其界定为“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包括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与调查、科学数据 9 大类。2022 年修订版新增“算力服务、人工智能训练服务、低碳科技服务”3 个门类。  
2025年5月,国家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的“重点领域”增加了专业性和市场性的内容。具体而言,将2014版的“技术转移”改成“技术转移转化”,将“创业孵化”改成“企业孵化”,增加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三个内容,并删掉了科学技术普及。
这份新“意见”以市场化建设为重点,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发展;发展一体化技术市场,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2014年到2025年,政策重点从鼓励国有部门整合资源,“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到强调“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质量为先”等市场化、产业化提质目标,体现了中国科技服务业从起步到深入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同时,统计口径也有修改,但直到近两年才更普遍地出现各地关于科技服务业的可用数据。《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在2015版本的基础上,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等7个具体领域。
3、上海地方拓展
2024年9月27日《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颁布。
2024 年 9 月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到2027年,本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动力持续增强,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转化成果,形成体系化实施、场景化驱动、要素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生态。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服务水平专业、运营模式突出、示范效果明显的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引育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理人3000名以上。
2025年5月上海《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
(二)内涵外延的立体解构
科技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通过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态。其核心功能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全链条服务,贯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商业化全过程。具有创新驱动性、服务集成性、产业融合性三大特征。
1、创新驱动性: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通过技术验证、概念孵化等环节加速成果转化。如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技术提供实验场景,降低产业化风险。
2、服务集成性:兼具“粘合剂”与“加速剂”功能,连接产学研金服用多方主体。例如,上海技术交易所2024年促成技术交易超3000项,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3、产业融合性: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服务”协同发展。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本土化供应链管理,即体现了科技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科技服务业从范围来讲,大致有,基础服务层:包括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等基础技术服务;增值服务层:涵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增值服务;衍生服务层:延伸至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科技会展等衍生领域。
《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强调智慧创造对技术革新的驱动作用,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创新驱动理念一脉相承。
二、全球科技服务业发展图景:空间格局与创新态势
(一)国际标杆地区的实践经验
1、北美创新引领:美国硅谷集聚全球30%的独角兽企业,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达12%;斯坦福大学OTL技术许可办公室年促成技术转让超200项,彰显学术与产业深度耦合。
2、欧洲基础强化: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构建“合同科研”模式,2024年技术服务收入突破30亿欧元,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3、亚洲竞合发展:新加坡设立20亿新元科创基金,重点布局AI与生物技术领域;东京湾区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40%。
(二)未来演进趋势:技术驱动与场景变革
1、AI重塑服务范式:OpenAI、谷歌等企业推出智能投研、专利分析工具,使服务效率提升3倍以上;
2、绿色转型催生新赛道:全球碳咨询服务市场规模2024年达1200亿美元,中国ESG咨询企业数量三年增长400%;
3、跨境服务网络扩展: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受理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年均增长15%,凸显全球创新协作需求。
三、中国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发展格局
1、规模跨越式增长:2024年全国科技服务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5.2%;
2、区域集聚特征显著: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企业超4万家,深圳南山区孵化器数量居全国首位;
3、政策驱动效应显现: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数字化转型,各地相继出台专项政策。如,杭州设立100亿元创新基金,成都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
(二)上海实践探索
1、总量跃升与结构优化:2024年上海科技服务业营收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1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6%;
2、创新载体建设:
   - 张江科学城集聚300余家跨国研发中心,年研发投入超400亿元;
   - 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数据港,跨境数据流通量占全市60%;
   - G60科创走廊链接沪苏浙皖九城,形成跨区域科技服务网络;
3、市场主体培育: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孵化企业估值超百亿元;
   - 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挂牌技术成果4万余项,交易金额全国第一;
   - 艾瑞咨询、零点有数等本土机构跻身全球行业百强。
四、上海科技服务业的辩证审视:优势彰显与短板剖析
(一)核心竞争优势
1、枢纽地位显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创板上市企业融资额占全国35%;
2、开放程度领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00余家,外资研发中心516家,占全国1/4;
3、政策创新先行:
   - 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落地上海,2024年数据资产入表试点企业超200家;
   - “科技服务券”累计发放超1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3万家;
   - 推行“免申即享”改革,行政审批时限压缩70%。
(二)现存瓶颈制约
1、高端人才短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领军人才缺口达1.2万人,复合型咨询顾问年薪普遍超百万;
2、数据流通壁垒:跨部门数据共享率不足40%,中小企业获取公共数据的合规成本较高;
3、同质化竞争加剧:基础性咨询服务利润率下滑至18%,本土机构国际市场份额不足5%;
4、评价体系滞后:科技服务成果缺乏标准化认定,影响金融机构授信与资本对接。
五、高质量发展上海科技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主体培育,构建梯队式服务体系
1、培育龙头企业:对营收超50亿元的科技服务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
2、扶持中小微企业:设立100亿元天使基金,推广“孵化+投资”模式;
3、推动跨界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科技服务部门,如上汽集团成立智能驾驶咨询子公司。
(二)完善要素供给,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1、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 建立长三角科技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
   - 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试点“数据保险箱”制度。
2、人才引育创新机制:
   - 实施“海聚英才·科创管家”计划,为外籍专家提供永久居留便利;
   - 高校增设“科技服务管理”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3、金融赋能增效路径:
   - 扩大“浦江之光”科技金融专项贷款规模,探索“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模式;
   - 支持科技服务企业赴北交所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三)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1、破除行政壁垒:
   - 建立长三角科技服务统一大市场,取消跨省市资质互认限制;
   -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跨境租赁,落实RCEP技术服务贸易条款。
2、优化监管机制:
   - 构建“沙盒监管”模式,对AI算法、数据跨境等新业态实施弹性监管;
   - 推行“合规不起诉”制度,包容审慎对待创新试错。
3、扩大国际合作:
   - 主办全球科技服务业大会,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
   - 支持本土机构参与ISO科技服务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聚焦场景应用,激活市场需求潜力
1、城市数字化转型:
   - 深化“一网统管”场景开放,每年发布100个智慧城市建设服务项目;
   -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实验室,提供城市运行仿真推演服务。
2、绿色低碳转型:
   - 设立碳服务专项基金,支持碳足迹认证、绿电交易等新兴业态;
   - 推广“能源管家”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与改造方案。
3、民生服务升级:
   - 开发智慧医疗辅助诊疗系统,建立“AI医生+专科医生”协作平台;
   - 建设社区嵌入式科技服务中心,提供适老化智能产品测评服务。
科技服务业是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引擎。面向未来,需以“开放创新、数智赋能、生态协同”为主线,推动科技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迈进。唯有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方能在全球科技服务版图中筑牢上海坐标。
2025年10月21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