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吹响“强国建设”的冲锋号
施蔷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7 14:49
字号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时评
2025年10月20日-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锚定新坐标、擘画新蓝图。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全会以“强国建设”为主线,系统部署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任务,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是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冲锋号”——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全力冲刺。
一、十五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从“量质并进”到“夯实基础”的质变跃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这五年,我们经历了世纪疫情的冲击、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的挑战,但依然交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优异答卷: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良好开局,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更凝聚起14亿多人的爱国热情。可以说,“十四五”是“打基础、立支柱”的五年,重点在于稳住经济大盘、破解发展难题、筑牢制度根基。
而“十五五”时期(2026-2030),则是“承前启后、厚积薄发”的关键五年。其特殊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着眼2035远景目标,十五五是为后五年打扎实基础的“筑基期”。 全会明确,“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十五五”期间在关键领域积累的“量变”:比如科技自立自强需在此阶段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产业体系需在此阶段完成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民生福祉需在此阶段显著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正如全会强调的,“十五五”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通过夯实基础,为后五年的“质变突破”创造条件。
其二,十五五本身覆盖多个重大任务的“时间窗口期”。 从国内看,2030年是“碳达峰”的承诺节点,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看,全球气候治理、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议题进入深度博弈期。全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任务,均与这些时间表紧密关联。例如,“双碳”目标不仅关乎生态安全,更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则需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其三,面临国际局势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期”。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战延伸至科技封锁、产业链脱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去风险化”思潮冲击多边合作。全会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明确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无论是“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都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规划的质变不仅体现在目标的前后衔接,更体现在发展逻辑的深化——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从“应对挑战”转向“主动塑造”,从“夯实基础”转向“全面发力”。
二、吹响“强国建设”的冲锋号:九大强国的层次逻辑与金融定位的深层考量
全会公报中,“强国”一词高频出现,明确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九大强国。这九大强国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按照“基础支撑—核心动力—战略根基”的逻辑分层,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第一层:实体经济与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强国)。 这五大强国聚焦“物质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强国”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质量强国”则通过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增强全球竞争力;“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分别对应太空探索、基础设施联通、数字技术三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交通网络是经济循环的动脉,网络空间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这五大强国的共同目标,是筑牢实体经济的“压舱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第二层:创新驱动与人才供给的“核心动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的“铁三角”。“教育强国”为科技和人才提供源头活水,“科技强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强国”则通过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激活创新生态。全会特别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就是要打破三者割裂的旧模式,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抢占全球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第三层: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战略根基”(农业强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强国”不仅关乎14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质上是将“三农”问题置于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有专家评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报未提及“金融强国”,但这绝非否定金融的重要性,而是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定位的深刻调整。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而非自我循环的“虚拟繁荣”。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维护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任务紧迫。公报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置于防风险首位,正是基于“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考量——只有地方债务风险可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正如湖北等地探索的“国有资源资产化、证券化”化债路径,其本质是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强金融韧性,而非单纯追求金融规模的扩张。可以说,“金融强国”的建设逻辑已融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中,以稳健的金融环境为其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三、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破壁垒、强根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是关键抓手。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等现象仍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主动选择。
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结构需“立破并举”。 “立”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明确“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标准;“破”是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重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例如,通过统一政府采购标准、消除跨区域经营隐性壁垒,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竞争;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其次,打破行政樊篱需“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往往是“GDP考核”“税收竞争”等短期激励。全会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跳出局部利益,从全局高度推动改革。具体而言,需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统一市场建设成效纳入考核指标;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最后,党的自我革命是统一大市场的根本保障。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过程,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只有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各级干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例如,通过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强化监督执纪,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借“地方发展”之名反弹回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语:以团结奋斗书写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冲锋期”。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从“量质并进”到“夯实基础”,从“九大强国”到“统一大市场”,全会既擘画了宏伟蓝图,更给出了行动指南。正如公报所强调的:“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这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吹响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2025年10月24日
2025年10月20日-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锚定新坐标、擘画新蓝图。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全会以“强国建设”为主线,系统部署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任务,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是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冲锋号”——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全力冲刺。
一、十五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从“量质并进”到“夯实基础”的质变跃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这五年,我们经历了世纪疫情的冲击、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的挑战,但依然交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优异答卷: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良好开局,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更凝聚起14亿多人的爱国热情。可以说,“十四五”是“打基础、立支柱”的五年,重点在于稳住经济大盘、破解发展难题、筑牢制度根基。
而“十五五”时期(2026-2030),则是“承前启后、厚积薄发”的关键五年。其特殊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着眼2035远景目标,十五五是为后五年打扎实基础的“筑基期”。 全会明确,“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十五五”期间在关键领域积累的“量变”:比如科技自立自强需在此阶段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产业体系需在此阶段完成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民生福祉需在此阶段显著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正如全会强调的,“十五五”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通过夯实基础,为后五年的“质变突破”创造条件。
其二,十五五本身覆盖多个重大任务的“时间窗口期”。 从国内看,2030年是“碳达峰”的承诺节点,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看,全球气候治理、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议题进入深度博弈期。全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任务,均与这些时间表紧密关联。例如,“双碳”目标不仅关乎生态安全,更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则需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其三,面临国际局势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期”。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战延伸至科技封锁、产业链脱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去风险化”思潮冲击多边合作。全会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明确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无论是“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都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规划的质变不仅体现在目标的前后衔接,更体现在发展逻辑的深化——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从“应对挑战”转向“主动塑造”,从“夯实基础”转向“全面发力”。
二、吹响“强国建设”的冲锋号:九大强国的层次逻辑与金融定位的深层考量
全会公报中,“强国”一词高频出现,明确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九大强国。这九大强国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按照“基础支撑—核心动力—战略根基”的逻辑分层,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第一层:实体经济与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强国)。 这五大强国聚焦“物质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强国”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质量强国”则通过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增强全球竞争力;“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分别对应太空探索、基础设施联通、数字技术三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交通网络是经济循环的动脉,网络空间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这五大强国的共同目标,是筑牢实体经济的“压舱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第二层:创新驱动与人才供给的“核心动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的“铁三角”。“教育强国”为科技和人才提供源头活水,“科技强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强国”则通过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激活创新生态。全会特别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就是要打破三者割裂的旧模式,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抢占全球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第三层: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战略根基”(农业强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强国”不仅关乎14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质上是将“三农”问题置于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有专家评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报未提及“金融强国”,但这绝非否定金融的重要性,而是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定位的深刻调整。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而非自我循环的“虚拟繁荣”。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维护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任务紧迫。公报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置于防风险首位,正是基于“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考量——只有地方债务风险可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正如湖北等地探索的“国有资源资产化、证券化”化债路径,其本质是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强金融韧性,而非单纯追求金融规模的扩张。可以说,“金融强国”的建设逻辑已融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中,以稳健的金融环境为其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三、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破壁垒、强根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是关键抓手。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等现象仍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主动选择。
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结构需“立破并举”。 “立”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明确“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标准;“破”是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重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例如,通过统一政府采购标准、消除跨区域经营隐性壁垒,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竞争;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其次,打破行政樊篱需“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往往是“GDP考核”“税收竞争”等短期激励。全会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跳出局部利益,从全局高度推动改革。具体而言,需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统一市场建设成效纳入考核指标;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最后,党的自我革命是统一大市场的根本保障。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过程,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只有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各级干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例如,通过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强化监督执纪,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借“地方发展”之名反弹回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语:以团结奋斗书写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冲锋期”。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从“量质并进”到“夯实基础”,从“九大强国”到“统一大市场”,全会既擘画了宏伟蓝图,更给出了行动指南。正如公报所强调的:“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这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吹响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2025年10月24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