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专家献策“十五五”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布局“颠覆性创新”构建“热带雨林”
尤莼洁、俞陶然/解放日报  
2025-10-22 09:05 字号
“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多点发力、成果显著。未来五年,上海可聚焦哪些科研和产业方向?需要制定什么政策和举措?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了对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专家的深度访谈,近20位受访专家为“十五五”期间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如何抢占先机、赢得未来献计献策。
产:擎动未来
仿星器、脑机接口、光子芯片、拓扑量子计算……与这些前沿热点一起高频出现在科学家口中的,是一个词语:颠覆性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前沿前移的今天,“颠覆性创新”就是那些短时间内重构原有体系打破技术路径依赖的创新方式,也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变量。
“这个时代做研究,最怕‘战略踏空’。”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坦言,基础研究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石,坚持长期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要对技术趋势保持战略敏捷,“十五五”规划应对“颠覆性创新”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和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都认为,“颠覆性创新”往往发生在高风险的“无人区”,因此,对那些“高价值”“极交叉”的科学研究,要加大系统支持与引导,让“源头活水”更加丰沛。
如果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策源地”,负责“从0到1”,那么企业无疑是产业的“发动机”,负责将1变成100、1000、10000……“未来产业”,是“十五五”畅想中的另一个高频词语。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认为,“十五五”规划应进一步强化科创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建设企业主导型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牵头组织或深度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院士提醒,未来产业既需要“参天大树”,也根植于“万木竞秀”,“十五五”期间,可打造若干“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一体化平台,鼓励中小民企借平台之力参与基础研究,成长为未来产业的主力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海波提议,应当让研发资源更多在高校和企业间双向流动,建立更紧密、更制度化的合作,便于打破创新边界,打通“卡点堵点”。
在大学与企业之外,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耐心资本”这一不可忽视的角色。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认为,国有创投资本要坚定投长期、投早期、投生态,形成对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长周期稳定支持,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人:汇聚星河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公室,就在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院士隔壁。“夏普莱斯心系交大,把最重要的科研放在了上海”。樊春海院士认为,承担世界科学中心的历史责任有可能转到中国,像夏普莱斯这样的高端人才引进和集聚,是可以预见的。上海人才高地建设,要有“海纳天下英才”的视野与格局。
人才密度的提升,首要在于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共同体。
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未来启点社区理事长魏凡杰看来,构建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的生态,关键是“人”的链接。为此,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和市科委发起了未来启点社区,将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在这里链接,让各种创新要素实现高效的匹配与重组,打造未来产业的“核爆点”。未来启点社区已举办首期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实训营,让30多名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科技企业和风投机构的学员收获颇丰。
人才的梯队培养,须以“全链培育”增强储备厚度。
陈海波教授任职的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是“老中青”三代“接力跑”,新建的人工智能学院,教职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少年”非常有冲劲,让人感慨“后生可畏”。他建议制度设计应该有利于年轻人专心科研、长期探索,让他们有能力,更有动力。
赵东元教授主张高校要加快培养“科学家式的工程师”,让大学生成长为既有科学思维、多学科交叉融通,又了解产业、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人才的健康成长,还需校准评价“指挥棒”,静待花开。
上海科技大学倡导“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弱化论文数量与经费规模,回归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质。上海交大则始终“反对帽子、不唯帽子”,通过引育并举、多元评价,建立“校长直通车”机制,为顶尖人才的识别与引进设立特殊通道。 
封东来等多位战略科学家提议,人才考核须破解“唯帽子”导向,让青年人才摆脱短期考核压力,在科研黄金期心无旁骛、厚积薄发;进一步强化构建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宽容失败,鼓励科研人员挑战非共识方向,塑造“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制度文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金字塔。
城:策源高地
十年时间,上海完成了科创中心“打基础—建框架—强功能”的跨越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望向更远。
未来,要有汇聚全球智慧、配置国际资源的格局与视野。
“上海的使命,不是在单点上争个别的世界第一,而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性示范意义的创新之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教授说。在他眼里,上海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多年来一直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上海创新策源要善于利用全球的人才、资本等资源配置。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同样认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必须对标世界最顶级的城市与地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上海产业布局的引领性,要聚焦于未来产业,突破先导产业“卡脖子”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这不仅是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的机会。
要有抢占全球科技前沿制高点的勇气与担当。
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是访谈中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需合理规划、分层推进、精准培育。此外,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绿色燃料、“生物医药+AI+集成电路”等新赛道,也出现在科学家们的视野中。
要有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包容与智慧。
受访的多位专家强调,上海的创新生态不追求整齐划一,既需要参天大树般的科技领军企业,也要呵护生机勃勃的初创幼苗;既要有自由探索的原始创新,也要有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
在这一生态中,还需培育各类“服务商”“孵化器”,为创新主体提供适宜生长的制度环境。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创始院长黄震院士建议,上海应打响“上海科技服务”品牌,建设“技术转移之都”,按照“市场配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打造融合科技成果“孵化、法律服务、金融支持、交易、应用”全过程的科技服务品牌。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海这艘创新巨轮已锚定“策源”之舵,扬起“未来”之帆。其航向,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功能升级,更是在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棋局中,为中国开辟新航道。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