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评论
  • 收藏
上海凝聚各方智慧擘画上海“十五五”蓝图,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万余条
吴丹璐、张杨/解放日报  
2025-10-21 09:11 字号
备受关注的上海“十五五”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
上海市发改委日前表示,上海“十五五”规划的公众意见征集阶段基本完成,开展的“百家访谈、万家调研”公众参与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访谈了147位企业家和战略科学家,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4万余条。同时,上海先后召开的三次“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座谈会也收获很多真知灼见。这些建议经过深入分析后,将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吸收采纳。
五年来,上海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元人民币新台阶,去年达到5.39万亿元,排名跻身全球城市第五位。
面向下一个五年,一份科学详尽的上海发展战略规划,正在逐渐成形。
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从“三个中心”“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迭代演进,经济社会的需求在变,上海的发展规划也在变。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上海城市发展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上海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所以提升规划的专业性是一个关键抓手。
2024年开始,上海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就已经启动。为凝聚各方智慧,上海市成立了“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产业、科创、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上海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26位专家组成,先后召开了三次“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专家们建议最集中的领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建议,上海要建立大科研体系,创新推动科研科创体制机制改革。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提出,要增强供应链核心环节主导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开放新枢纽。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建议,要完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金融业态深度融合。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们纷纷献策科创引领。中芯国际董事长刘训峰提出,上海要坚持自主创新、高端引领、链群协同、开放融合,巩固和提升上海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认为,上海应加强关键算法和前沿技术探索,推进芯片等产业发展,推进大模型+场景规模化应用落地。
围绕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专家们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围绕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从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动市域轨道互通运行、加快低空交通服务场景落地等方面提出建议。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认为,要提升职业教育、创新旅游经济,提升市民的工作体验和人生体验,实现城市的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促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举办高水平的音乐节和音乐比赛,输出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这些真知灼见,将为上海制订一份落实国家战略、符合上海实际、彰显时代特征的规划提供前瞻思考。
广泛汇集市民智慧
“上海是全球城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各国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不光要吸引他们,也要留住他们。”“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见成效,盲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等设施日渐增多,但也有一些无障碍设施在设计、验收、使用等环节亟待改进。”“建议上海推出可定制化、灵活度高的技能培训包,提升新就业群体技能本领。”
这些饱含思辨力的观察和想法,都是普通市民对上海“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市民中,有企业负责人,有自由职业者,也有普通学生。
开门办规划,是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特点。而且,这次的“门”开得特别大。
一方面,今年上海政府部门组织了大量面向市民的公众意见征集活动。由上海市发改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联合举办,在社区、校园、楼宇等场景召开了77场市民圆桌会,聆听1900余名市民代表的心声,收到群众建议1万余条。
这些“金点子”,既有“大视野”又见“绣花功”,比如聚焦滨江规划,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吴昊琪建议,开通多点停靠的“水上巴士”,优化航线并融入文化元素,满足更多出行需求。既谋“长远计”又有“当下策”,比如上海泽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元刚就建议,上海应将“AI+教育+标准”作为三位一体战略,同步规划实施,建立一套从K12到高校、与国际接轨的AI教育和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今年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面向全市四级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收到人大代表建议2万余条。
代表们普遍认为,“十五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要重点加强以下几大方面工作:“五个中心”建设(57.86%)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43.31%)、民生改善(49.11%)、高水平改革开放(40.43%)、城乡融合发展(37.25%)、城市治理和安全(31.26%)。其中,民生改善方面要聚焦提高就业收入(79.90%)、卫生健康(63.86%)、养老(62.09%)、教育(51.01%)。
据悉,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还将继续进行,让更多市民为上海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
首次为发展规划立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十五五”规划的另一大特点,是实现了有法可依。
今年7月,《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有了法律依据。
这是上海首次为发展规划工作立法。从1953年至今,中国一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各省市的五年规划接续实施已经成为实践惯例,上海为何要为规划单独立法?
这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超高难度有关。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王思政介绍,当前经济环境内外部因素十分复杂,经济发展形势变化非常迅速,在过去几次五年发展规划编制中,“十五五”规划的编制难度最大,因此规划协同、形成合力尤其重要。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合成谬误”现象,即有时几个单项政策看上去都十分合理,放在一起整体效应却可能出问题。上海“十五五”规划是一个“1+46+16”的规划体系,除了要促进不同部门间的协同,还要有区与市的协同、市与区域的协同。因此,以法律形式强化要素保障很有必要。
《条例》提出,在各类规划相互协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财政、土地、就业、金融、产业、空间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相互促进,形成更加融合的治理模式。“要素高效配置,发挥合力,才能推动规划的真正实施落地。”王思政说。
《条例》的出台,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完善了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工作流程,规范了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为即将出台的上海“十五五”规划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