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九三学社社员张琪:让“无声世界”感受法律温度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7 09:55
字号


九三学社社员张琪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我们都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无声处听惊雷!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律师。”
“原来,正义实现的声音可以如此安静,却又如此响亮。”
这个国庆档,一部国内首部刻画聋人群体反诈的电影《震耳欲聋》凭借其独特的现实视角戳中了许多观众的心。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不仅让公众关注到听障群体在法律维权中的现实困境,也呈现了律师在职业理想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平衡与坚守。
从现实到银幕:原型律师的深度参与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会对片中主角、奔波于市井为聋人当事人据理力争的律师李淇印象深刻,他在为聋人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内心挣扎与心态转变。
李淇的原型之一,是一位上海律师——九三学社社员张琪。张琪执业于上海九州通和律师事务所,同时也是上海律协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张琪律师不仅给编剧分享了自己助聋的心路历程,也坦承了律师行业不同律所、律师的真实工作和生存状态,提供了部分自己的办案经历作为电影剧本的素材,还配合团队进行采风,与导演、编剧等主创团队讨论剧情中涉及法律流程的细节的合理性,还让主创团队跟随他一起开庭、会见聋人当事人,实地观察律师与听障客户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与信任建立过程。在人物塑造阶段,主角们稍显随意的穿着风格、案卷堆积的办公环境,这些鲜活的细节,都增强了剧本和人物的真实感,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会为案源发愁,但内心有坚持的法律人。
影片开头,张琪客串出演了一位同样在“地摊所”执业的律师,匆匆出门去办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与主角李淇擦肩而过。这一幕虽仅几秒钟,却成为连接电影与现实的一个巧妙彩蛋。
现实远比电影更复杂:需要帮助的聋人群体
据悉,我国有听障人士约2780万,是世界上听障人士数量最多的国家。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法律事务时,常因沟通障碍而处于信息孤岛之中。
影片中,将聋人世界与听人世界相连接的角色李淇是一位“CODA”(Child of Deaf Adults,听障家庭的健听子女)。现实世界中的张琪也正是这样一位“CODA”。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对两个世界的隔阂有着切身的体会。“人的出身是没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做好眼前的自己。在国内,‘CODA’这个群体其实很庞大。”张琪发现,一些聋人子女会愿意去帮助聋人这个群体,但另一些聋人子女反而会刻意与聋人群体保持一定距离,甚至鄙视这个圈子。张琪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刻意要跟聋人群体保持距离或特意融入,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正是深知聋人群体在维权路上的无助,让他更加坚定地愿意用法律专业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无声世界”同样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温度。
张琪说,走上律师这个职业道路,应该是小时候受长辈们的影响。不选“青春饭”,要选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律师这个职业,显然是大多数人均认可的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加上家里也有亲戚从事法律工作。
2006年,张琪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主要承办民事诉讼及仲裁、刑事诉讼、婚姻家事调解及诉讼、遗产继承等领域法律事务。工作后多年间,张琪接触的主要还是健听人的各类案件,开始接触涉聋法律案件,源于父亲的一位聋人朋友找到他寻求法律帮助。于是,张琪开始关注聋人和其他残障群体的涉法问题。
在张琪接触的聋人案件中,当事人被骗的案子是最多的。这种案件一旦被爆出来就会有很多受害人,往往都不是几个、十几个,甚至是成百上千。
《震耳欲聋》一片中的聋人群体遭遇的针对性房产骗局,其素材源于张琪经手的一个真实案件,但现实比电影更复杂。几年前,在上海发生了一起聋人从犯参与的犯罪案件——以提供借款为名,诱骗聋人将房产过户至指定代持人名下,再通过形式上的买卖过户套取银行房贷,骗取钱财。这起案件在上海聋人圈中影响甚广,判决书上载明的受害人有十多位,而实际未报案者更多。
“案件耗时数年,远没有影片中顺利,聋人群体的维权成本可见一斑。”张琪感叹道。
从银幕到现实:法律援助的实践画像
《震耳欲聋》一片中反复提及的“公平与正义”,勾勒出的正是法律人共同的职业起点与初心。
这种初心,在张琪身上有着清晰的体现。作为上海律协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他长期关注聋人群体的法律需求。
张琪是上海市残联助残律师志愿服务团成员,他在与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中发现,相较盲人、肢体有残缺的残疾人,聋人在社会中处于更边缘的位置。因为听不见,只看到文字,其实就制约了聋人的信息多维收集能力,对于信息的解读分析和理解就易发生偏差。而健听的普通人看待聋人,往往觉得他们四肢健全,应该没有什么需要特别帮助的。
“因为听不见,聋人往往只相信看到的东西,但有时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因此聋人群体也最容易成为金融类诈骗案盯上的受害者,要从各方面的信息去帮助他们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张琪说。
张琪举了一个在法律公益咨询服务中遇到的例子:几名聋人互相介绍,在一个App上合资购买了几百万的理财产品,但到期后并没有得到兑付。“这几名受害者找到我的时候,这款App都已经断线,根本无法登录了。如果让我们健听人来判断的话,可能第一感觉就觉得这个理财产品不靠谱,但聋人群体不一样,他们可能觉得身边的人之前拿到投资收益了,就会分享给其他朋友,于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进去。”
张琪说,国家对于法律援助的条例规定是很明确的,对受援群体和案件类型有约束,比如仅限于劳动纠纷、赡养或者交通事故等类型。涉及金融诈骗等案件,目前是难以纳入法律援助范畴的。这个逻辑也可以理解,因为既然有钱借出去,有钱去投资做理财,那说明在经济上不算太困难。但这里有个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很多被骗的聋人其实经济上是困难的,而在遇到他们认为好的机会,特别是得知其他聋人也参与时往往会把全部积蓄投入,甚至举债投入。“聋人案件中最多涉及的是金融诈骗、借款纠纷等,由于他们在沟通和思维上的困境,遇到问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易钻牛角尖。这个群体特别需要法律帮助,我希望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他们。”这些年来,张琪为弱者发声,承办了多件涉残法律案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正是法律人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上海律师共参与了4.4万件公益法律服务,其中便包含了2.98万件法律援助案件。”张琪始终认为,量力而行地帮助更多人,是一种理性且可持续的行为。
责任编辑:李若涵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