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助力“十四五”规划实施履职综述(五):凝智聚力共绘青绿画卷
2025-10-17 09:19
字号

29.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90.4%——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25.09%——全国森林覆盖率5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翻开这份“十四五”生态“成绩单”,满眼青绿,令人欣喜。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5年来,全国政协以思想引领筑牢绿色共识,以精准建言破解转型难题,以委员合力汇聚治理动能,将更多政协智慧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务实举措,推动美丽中国画卷在新时代徐徐铺展。
强化思想引领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起绿色发展共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创新学习载体、深化实践感悟、拓宽传播渠道,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委员共识”延伸为“社会合力”,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闭幕后,全国政协迅速加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70余名常委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研讨,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履职行动的共识。“紧跟部署、快速响应”,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政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2025年7月21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走进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通过遥感监测大屏直观查看京津冀大气治理、长江岸线修复等实时数据。“从卫星视角看,5年间我国生态‘绿线’持续扩张,‘污染红线’不断收缩。”现场讲解让委员们沉浸式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这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创立的主席会议成员到全国政协委员所在单位学习调研制度的一个缩影。从绿意渐染的荒漠化防治区到技术尖端的科技企业,再到成果累累的研究机构……将理论阐释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使委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思想的磅礴力量,也成为全国政协思想政治引领的“新载体”。
分领域全覆盖学习,深化专业认知。“十四五”规划颁布之初,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纳入协商议政重点,并连续3年开展专业理论学习——通过“线上研讨﹢线下研学”模式,组织环境资源界、民盟、妇联等界别委员全员参与,邀请院士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2024年8月15日,人资环委举办专题活动,多位委员分别围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等议题议政建言。
线上平台赋能,巩固共识圆心。2020年4月,全国政协依托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设学习讨论读书群,300余名跨领域委员历经4个阶段线上研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建言不断涌现。“十四五”期间,此类线上学习平台持续发力,“生态文明读书群”累计开展专题讨论28场,收集委员建言1200余条,成为凝聚跨界别共识的“云平台”。
基层宣讲联动,传播绿色理念。“十四五”以来,人资环委坚持在调研考察活动中,安排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在基层开展生态文明宣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委员结合库布其治沙案例解读生态产业富民新路径;在吉林梨树,委员们在田间地头讲解黑土地保护技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宣讲,让生态文明理念从“文件”走进“生活”。
围绕规划落实精准建言
“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任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紧扣规划中的相关部署迅速展开行动。
聚焦重点领域,破解转型难题。2022年,召开“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300余位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紧扣大局精准选题建言聚力。正如常委们所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强烈使命担当。
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跨领域挑战,全国政协创新“跨领域协商、多学科破题”模式。2023年“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远程协商会,联通主会场与浙江湖州、江西抚州等试点地区,来自环境、金融等不同领域的委员们结合调研案例提出核算标准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等务实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负责人现场回应、共商路径。会后专委会快速梳理成果形成报告,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
锚定关键任务,推动制度创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这是党中央回应民生关切作出的重大决定。环境资源界成立后充分发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作用,85名来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领域的界别委员,围绕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积极建言。2024年,环境资源界提交首件界别提案——《关于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的提案》,建议构建美丽中国建设“1﹢1﹢N”实施体系。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由相关副主席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召开办理协商会。2025年1月,《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其中“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先行区考核办法”等提案建议得到体现。
紧盯民生关切,回应群众期盼。“调研发现有的农村污水设施建而不管,成了‘晒太阳’工程。”2024年,全国政协“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委员们反映的基层问题引发共鸣。会后,专委会梳理形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参考。会议更引发了委员们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循环利用等议题的进一步调研,有效凝聚全社会节水共识。
十四届全国政协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守护人民健康安全置于突出位置。2023年9月至10月,聚焦“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这一前沿课题,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津、苏、沪等地开展调研。面对种类繁多、危害隐蔽、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的“隐形堡垒”,界别委员的专业优势充分释放——环境化学专家、一线监测工程师、产业政策学者组成跨学科“智囊团”,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专业建议。
“新能源产业‘重发展、轻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存在制度空白。”2023年,全国政协“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直指行业痛点畅所欲言。会前,调研组深入20余家企业、科研单位蹲点调研;会上,10余位委员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负责人面对面协商,提出“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回收技术标准”等建议,许多被纳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中。
跟踪政策落地,强化监督问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全国政协牢记嘱托,充分发挥协商式监督的独特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十四五”期间,围绕规划部署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并把协商民主贯穿监督全过程。
人资环委将“加强黑土地保护”作为“十四五”期间连续5年的民主监督主题。委员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农技专家等详细询问黑土地的现状和他们的诉求;通过走访相关部委、组织课题研究、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深入探寻解决之道,多项建议被吸纳到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中。
通过民主监督,一些工作得以推动并取得进展。如全国政协委员们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短板积极建言献策。2024年12月,国家公园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内容,多处吸收了政协委员的建议。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汇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全国政协充分激活委员主体效能,充分发挥委员的专业背景、多方协作,凝聚跨界合力,将智慧力量注入绿色发展征程。
荒漠化治理专家蒋齐委员聚焦西北旱区,力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在宁夏落地多个示范项目;燕琴委员团队研发的“全国地表SAR遥感监测成果”,在近20个省份实现矿山修复、湿地变化的毫米级监测;黄绵松、张志扬等委员深入界别群众,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社区环保知识普及到荒漠化防治植物选择指导,把政策解读与需求回应送到群众身边,凝聚“众人拾柴”的生态治理合力。
委员们还借助“委员通道”、国际会议等平台,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2025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白玛玉珍委员分享西藏墨脱县的生态蜕变——这个曾经的“最后通公路县城”,如今靠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特色种植,走出生态富民之路,生动诠释“两山”理念的实践力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赵英民、焦念志等委员向各国代表及专家阐述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数据见证履职成效: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围绕“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协商议政活动30余次,组织调研近50次,超800人次委员参与;提交相关提案2000余件(占立案提案的13%)、社情民意信息200余条。在2024年生态环境部承办的405件委员提案中,就覆盖碳达峰碳中和、固废处置等多个领域,诸多建言已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良策实招”。
从沙地治理到长江保护,从新污染物治理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十四五”期间,委员的履职足迹印刻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征程开启的交汇点,全国政协将继续聚焦“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让更多政协智慧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务实举措,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生态福祉。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5年来,全国政协以思想引领筑牢绿色共识,以精准建言破解转型难题,以委员合力汇聚治理动能,将更多政协智慧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务实举措,推动美丽中国画卷在新时代徐徐铺展。
强化思想引领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起绿色发展共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创新学习载体、深化实践感悟、拓宽传播渠道,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委员共识”延伸为“社会合力”,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闭幕后,全国政协迅速加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70余名常委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研讨,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履职行动的共识。“紧跟部署、快速响应”,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政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2025年7月21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走进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通过遥感监测大屏直观查看京津冀大气治理、长江岸线修复等实时数据。“从卫星视角看,5年间我国生态‘绿线’持续扩张,‘污染红线’不断收缩。”现场讲解让委员们沉浸式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这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创立的主席会议成员到全国政协委员所在单位学习调研制度的一个缩影。从绿意渐染的荒漠化防治区到技术尖端的科技企业,再到成果累累的研究机构……将理论阐释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使委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思想的磅礴力量,也成为全国政协思想政治引领的“新载体”。
分领域全覆盖学习,深化专业认知。“十四五”规划颁布之初,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纳入协商议政重点,并连续3年开展专业理论学习——通过“线上研讨﹢线下研学”模式,组织环境资源界、民盟、妇联等界别委员全员参与,邀请院士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2024年8月15日,人资环委举办专题活动,多位委员分别围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等议题议政建言。
线上平台赋能,巩固共识圆心。2020年4月,全国政协依托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设学习讨论读书群,300余名跨领域委员历经4个阶段线上研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建言不断涌现。“十四五”期间,此类线上学习平台持续发力,“生态文明读书群”累计开展专题讨论28场,收集委员建言1200余条,成为凝聚跨界别共识的“云平台”。
基层宣讲联动,传播绿色理念。“十四五”以来,人资环委坚持在调研考察活动中,安排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在基层开展生态文明宣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委员结合库布其治沙案例解读生态产业富民新路径;在吉林梨树,委员们在田间地头讲解黑土地保护技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宣讲,让生态文明理念从“文件”走进“生活”。
围绕规划落实精准建言
“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任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紧扣规划中的相关部署迅速展开行动。
聚焦重点领域,破解转型难题。2022年,召开“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300余位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紧扣大局精准选题建言聚力。正如常委们所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强烈使命担当。
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跨领域挑战,全国政协创新“跨领域协商、多学科破题”模式。2023年“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远程协商会,联通主会场与浙江湖州、江西抚州等试点地区,来自环境、金融等不同领域的委员们结合调研案例提出核算标准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等务实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负责人现场回应、共商路径。会后专委会快速梳理成果形成报告,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
锚定关键任务,推动制度创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这是党中央回应民生关切作出的重大决定。环境资源界成立后充分发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作用,85名来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领域的界别委员,围绕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积极建言。2024年,环境资源界提交首件界别提案——《关于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的提案》,建议构建美丽中国建设“1﹢1﹢N”实施体系。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由相关副主席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召开办理协商会。2025年1月,《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其中“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先行区考核办法”等提案建议得到体现。
紧盯民生关切,回应群众期盼。“调研发现有的农村污水设施建而不管,成了‘晒太阳’工程。”2024年,全国政协“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委员们反映的基层问题引发共鸣。会后,专委会梳理形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参考。会议更引发了委员们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循环利用等议题的进一步调研,有效凝聚全社会节水共识。
十四届全国政协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守护人民健康安全置于突出位置。2023年9月至10月,聚焦“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这一前沿课题,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津、苏、沪等地开展调研。面对种类繁多、危害隐蔽、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的“隐形堡垒”,界别委员的专业优势充分释放——环境化学专家、一线监测工程师、产业政策学者组成跨学科“智囊团”,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专业建议。
“新能源产业‘重发展、轻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存在制度空白。”2023年,全国政协“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直指行业痛点畅所欲言。会前,调研组深入20余家企业、科研单位蹲点调研;会上,10余位委员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负责人面对面协商,提出“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回收技术标准”等建议,许多被纳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中。
跟踪政策落地,强化监督问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全国政协牢记嘱托,充分发挥协商式监督的独特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十四五”期间,围绕规划部署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并把协商民主贯穿监督全过程。
人资环委将“加强黑土地保护”作为“十四五”期间连续5年的民主监督主题。委员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农技专家等详细询问黑土地的现状和他们的诉求;通过走访相关部委、组织课题研究、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深入探寻解决之道,多项建议被吸纳到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中。
通过民主监督,一些工作得以推动并取得进展。如全国政协委员们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短板积极建言献策。2024年12月,国家公园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内容,多处吸收了政协委员的建议。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汇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全国政协充分激活委员主体效能,充分发挥委员的专业背景、多方协作,凝聚跨界合力,将智慧力量注入绿色发展征程。
荒漠化治理专家蒋齐委员聚焦西北旱区,力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在宁夏落地多个示范项目;燕琴委员团队研发的“全国地表SAR遥感监测成果”,在近20个省份实现矿山修复、湿地变化的毫米级监测;黄绵松、张志扬等委员深入界别群众,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社区环保知识普及到荒漠化防治植物选择指导,把政策解读与需求回应送到群众身边,凝聚“众人拾柴”的生态治理合力。
委员们还借助“委员通道”、国际会议等平台,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2025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白玛玉珍委员分享西藏墨脱县的生态蜕变——这个曾经的“最后通公路县城”,如今靠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特色种植,走出生态富民之路,生动诠释“两山”理念的实践力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赵英民、焦念志等委员向各国代表及专家阐述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数据见证履职成效: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围绕“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协商议政活动30余次,组织调研近50次,超800人次委员参与;提交相关提案2000余件(占立案提案的13%)、社情民意信息200余条。在2024年生态环境部承办的405件委员提案中,就覆盖碳达峰碳中和、固废处置等多个领域,诸多建言已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良策实招”。
从沙地治理到长江保护,从新污染物治理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十四五”期间,委员的履职足迹印刻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征程开启的交汇点,全国政协将继续聚焦“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让更多政协智慧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务实举措,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生态福祉。
责任编辑:李若涵

- 10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